似乎是一转眼间,我又来到60年前的顺城街中段,有些眼馋地望着柜台里的各种月饼。
60年的岁月更替,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瞬间,而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则是一生,从食品供应相对贫乏的年代,到如今月饼当街卖,老人们对此则是感受颇多。
曾几何时,老昆明人买糖要糖票、买月饼不但要钱、要粮票、还要糕点票。
据老母亲讲,当时因为我身体不太好,舅舅、孃孃家每人二两的糖票都要匀一半出来给我,而月饼则因父亲被当年昆明市生产指挥组安排负责月饼生产、面粉、火腿调配,而可“近水楼台”买到一些月饼。
当时的月饼种类也相对少一些,像昆明冠生园,也就火腿大红饼、重油火腿饼,再加上五仁月饼、麻仁月饼、枣泥月饼、白糖月饼等。
儿时的顺城街有不少售卖糕点的铺子,如布新小学对面的糖业烟酒公司的门市、布新小学右手边的回族糕点厂门市。
不知为什么,我当时很馋,放学时,路过糕点厂的门市,看到新鲜的月饼香味,就仿佛脚下被灌了铅一般,连迈步都成了问题。
馋,是因为当时肚子里的“油水”真的太少,馋,是因为昆明冠生园月饼的滋味儿太诱人,更别提火腿月饼、重油火腿月饼、麻仁月饼、干巴菌月饼的香味了。
记得那时老母亲的工资只有49.5元,老父亲工资近百元,每逢中秋节来临,我们这些孩子欢天喜地分吃冠生园的梅花牌“火腿坨”时,却是大人们最感困难的时候,老母亲的工资几乎都要花在买月饼上,不但福建的祖母、大伯、二伯要寄、宣威的外公要寄、亲朋好友也要送。
而让我有些难忘的是,去年的中秋节,我还收到远在腾冲的友人寄过来的二盒缅甸重油火腿月饼,那可真是60年前童年时的味道啊,其中的滋味,依稀还和60多年前一样啊。
文图:张耀辉(昆明)
编辑:陈希(昆明)
编审:陈大卫(昭通)
文化旅游观察者
人民号优选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