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扩大“世界图纹与印记一带一路图形印创作印谱篆刻艺术创新项目”影响力,拓展宁波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形象,今年西泠印社继续与宁波市委宣传部唱响“双城记”,联合举办面向全国的“文明互鉴·一带一路”图形印创新项目大赛征稿。经专家评选,此次“文明互鉴·一带一路”第二届图形印创新项目实验作品展共入展300余件作品。

陈振濂为展览作序:

在印学界,提倡在巩固经典篆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为配合国家大政方针计,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为沙孟海社长“国际印学研究中心”和饶宗颐社长“东学西渐”的理想,从2021年开始,我们进行了稳健谨慎、步步为营、低调扎实的“科研式”实践性探索。

当然,关于它的学术思想支撑,则要追溯到“图形印与非汉字系统印章”(2016)“世界图纹与印记”(2018)两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其后对印学提出明确清晰的“学科交叉·文明交融”的“大印学”发展新目标。

经过三年多的积累,组织了三次以创作作品征稿募集为形态的不同主题如“亚运会”“一带一路”“世界印章史”图形印全国性科研活动。目前它已经渐成气候。

2022-2023年已经完成了十个场次的图形印展览,今年下半年到明年还有五个场次的展览安排,涉及宁波3、杭州4、北京、海南、延安,贵州、黑龙江、新疆、江苏。还有陕西西安、湖南等,经过这三年的努力,世界印章史、“一带一路”图形印、篆刻艺术的国际交流,已经成为印界同仁的共识。

任何创新尝试都会遇到挑战,图形印也不例外。“篆刻”以“篆”为主。习惯于古文字入印的篆刻界大众还奉“篆”为正宗而视图形印为小技。即使有汉肖形印、画像砖直到近代赵之谦、当代来楚生蔚为大家,也仍然难以动摇这种正统观念的威严与不可侵犯。我们过去也持这样的认知深信不疑。正是要感谢伟大的祖国对我们艺术创造新时代的耳提面命、激荡催化之功,使本来作为一己一技匠艺之工的篆刻艺术,从过去限于个人的小情趣,转向国家的大视野大影响,从而在为国为民、进而在为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拥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横跨三年的“文明互鉴·一带一路”世界印章史图形印的创新实践探索,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其意义恐怕并不下于印学史中在“古玺印”时代即周秦汉魏晋时期官私印充分成熟后,继起在宋元萌起尤其是到明清及近代高度发达的“篆刻艺术”创作时代的积淀约近500年以上的突破。

明清篆刻史之后,文人士大夫嗜好的印章篆刻艺术又经历了500年。按照历史发展规律,又会面临一场新的突破性挑战与变革。其时最初我们也一直不懈地在找突破口。比如尝试楷书隶书印、比如佛像印,比如简体字印、比如鸟虫花体杂篆印。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字体”“印技”层次和本脉文化史已有物质形态的时时花样翻新以求热闹的层面,那在性质与形制与文化规定上,我的大感觉是它们并不能覆盖或颠覆古玺印时代与明清篆刻时代、从而另划出一个前无古人的新时代。这些收获,大抵只是取个人视野与理解范围的一种同质下的局部变异。而检视前二者即古玺印与明清篆刻的基本要素,却都没有变——如何跨出已有的同质而小变的窘境,当时我们并没有找到答案。

我们的“一带一路”世界图形印的创新尝试,与古代印学史(周秦与明清两个大时期)相比,可以列为完全“不同质”的证据,应该有如下五条:

1.有史以来篆刻艺术第一次拥有与国家社会政策密切相关的传播推广功能,一技成而可映天下,或曰应天下、传天下者;

2.史无前例的外国如欧美阿拉伯南洋非洲各异域文化的标音文字作为主体大量引入中华民族古老的印章篆刻艺术,而在作品呈现上努力“不失故步”,即以中华审美元素统驭之;

3.作为美术的外域文明中最典范的图形徽记符号标识纹饰在篆刻领域中过去几乎闻所未闻的图像表现与再现;

4.结合中国古代已有的肖形印、图形印、画像石、佛像印、鸟虫印等等图像表现手法,但完全取外国图像样式作为内容素材的首次形式美展开;

5.传统金石学“铸铜”、“凿石”、“琢玉”、“锲木”的中华民族几千年审美趣味,在异域文字图形印创作中的渗透、介入、嫁接、融合、互鉴过程中的必然前无古人。

如果这五个“不同质”的特征,在我们的细心观察、理性思考分析中可以获得学理上的成立,那么今天“图形印”的独一无二的类型价值,就不应该被怀疑。在横贯三千年的中国印学史已经经历无比辉煌灿烂的古玺印阶段和明清篆刻艺术阶段之后,我们并不是只能沿循而不越雷池一步,而是在汲取前两个历史时期精华努力“筑基实体”的基础之上,仍然可以探寻出第三个足以构成跨时代跨区域新容量的篆刻艺术新类型:世界印章史视野下的“图形印”。

【感谢时代】当代中国的繁荣富强,与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强大与开放,是篆刻艺术能够有足够底气从而拥有持续发展的视野优势和动力来源。

【感谢国策】感受到作为国家政策的“一带一路”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所蕴含的博大的思想恩惠与气场笼罩,它告诉我们这些当代篆刻家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机会打开眼界,在坚持传统篆刻文脉的“守正”的同时,还要探索新时代的“创新”:放眼世界,让篆刻艺术更具有国际性、世界性。这是古代篆刻家们所未可想见的;

【感谢篆刻】诚挚感谢三年来孜孜矻矻不计利害,为“文明互鉴·一带一路”世界图形印在创作实践上默默投入与辛勤付出的中青年篆刻同道们和各文化艺术机构。在刚开始试水而还无法看到成功希望的“科研”式反复试错的艰难过程中,同道们不厌其烦、反复修正、耐心实践;坚定信念,迅速形成一支专属于“图形印”的轮廓清晰的人才队伍、与一整套价值评判、一批上千件创作作品。这是“图形印”最可宝贵的巨大财富,也是当代书法篆刻界最重要最特殊最有时代特色的一笔时代恩赐给我们的财富。

——征程正未有穷期;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学科交叉、文明交融;

——世界印章史的大视野;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我们篆刻界既重“守正”,也求“创新”。古、今、中、外,皆在我们视线之内。过去篆刻有“古”“中”;今天可以有“今”“外”。

此无它,伟大中国日益繁荣昌盛,在世界上的声望、地位越来越高,文艺家、书画家尤其是篆刻家,若还是不关痛痒、无动于衷,孤守陋斋老方一帖,以不变应万变,岂可得乎?

2024年8月6日东瀛“西泠学堂”致贺归来。

草于湖上西溪千秋万岁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