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
1988年,是我第一次在浙江美院带四年制本科书法篆刻专业的第三年;其后马上就要进入第四年的毕业创作季了。
36年前的我,当时29岁,没有系统经验;所以班主任当得很青涩,懵懵懂懂地,但却一直在不断试探、试水、试错。记得当时能获国家教委奖的《陈振濂书法教学法》1989,就是在这三年执教基础上完成的。
这是昨天(2024年8月13日)年轻的博硕士生同学翻检《书法报》查找我的过往资料,偶然发现的旧文。36年后的今天,虽时过境迁,读来仍然新鲜,恍若昨日。
谢谢同学们的辛勤付出。让我有机会把过去针对高等书法教育体制中缺乏“方法论”的现状进行深切反思,从而探寻、创立出一套生机勃勃的科研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并以“实录”再现的方式,与36年后的今天的大家同行们分享。
在课堂上的“学院派”式的经典教学表达,是如下三条线索:
1它的“基本形态”是:从过去的个体经验传授到“学科规则构建”———程序化、逻辑因果式的展开。
2它的“方法论”是:重视视觉审美形式的“构成训练法”/“体验训练法”。
3它的“认知基础”是:大文史背景下的“书法学”作为艺术学科的确立即“学科立身”原则。
———————————
一个教学链中的瞬间记录,固然是令人耳目一新。
但要窥一斑而得全豹,还要在总体上关注新版的《大学书法教材》15种。那里呈现出的,是一座大厦,是一个宇宙,更是一个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创立的新的高等书法教育的恢宏世界。
写在“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四年级大学生作品选刊”之前
陈振濂
我也不知该怎么评价我的这些“徒儿们”。有时候我真恨他们,恨他们不争气、不听话,在学校里给我捅漏子,弄得我在本来就很忙的安排之下不得不再分出精力去为他们的闯祸作解释、说情。有时真恨不得每天罚站每人半小时以示儆戒,出出我心中的这口“恶气”。但有时候我又为他们骄傲,他们在外面拿了奖回来;他们在课堂上灵机一动心血来潮的发挥;他们那不安分表面下躁动着的强烈表现与创造欲望,我都会受到感染,与他们一起拍肩膀抚掌大笑,无拘无束。这些二十五六岁的毛头小伙子,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但调皮捣蛋的背后也有一种良好的素质:尊敬老师、尊敬学问,不盲从名人(这大约是浙江美院大学生的“通病”,他们眼界既宽,当然不会被一时声势吓倒,而且大都自视也不低),但却特别尊重真才实学。这些热血青年,有时热血沸腾起来大有上天揽月的气概,以至有时我也跟着热血沸腾,以为我也才初出茅庐,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五彩斑斓的新世界着迷不已。
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书法篆刻训练——在《书法报》上,曾经有过点滴介绍①,这当然也还只是个片断。至少,他们学过系统的书法篆刻史、理论发展史、美学、现代书法篆刻史、日本及域外书法篆刻史、古文字学、古汉语以及听过许多名家的专题讲座,他们自认为特别成功的是有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训练程序与方法要领——这本来也是我的异想天开、却不料很有成效,以后很想把它整理出来。对了,在书法高等教育改革中,也正是这批令我头痛的“徒儿们”,与我配合十分默契,使我的教学总体设想、具体到每一环节的预期目标都能顺利实施与实现。这需要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他们正是理想的“试验场”。几年的新的教育体系与训练方法的不断实验与不断完善,逼出了我的《书法教育学》专著,为此,我真还得好好谢谢他们呢。
七位同学人各有志。在培养上我也多考虑因材施教。有在理论上较擅长,动辄洋洋数千言者;有在创新上着迷沉溺不能自拔、因而时出奇特之作者;有对书法形式特别敏感者;也有的在文字学、考古方面具有浓厚兴趣者……我基本上都不加限制,凭个性发展,但基础课则要求严格,不准马虎。创作风格上、学习风气上、遵守纪律问题上,因为我是带班老师,自然也免不了与“徒儿们”有矛盾,但他们大都能谅解体察当老师的苦衷,三年倏忽,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颇有趣味。
今年是最后一年了。目下他们都在埋头搞毕业论文与毕业创作,有的也还想参加一些书法大展或比赛,以求能在有限的在学期间多争取一些自我鉴定的机会。在我带他们毕业创作的这一年中,我也时时为他们将要各奔前程的必然归宿感到茫然若失。我的愿望只有一个:尽量能使他们分配到较理想的工作单位去。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易;书法本科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而我,则是在如此繁忙的创作计划和稿约著述中抽出如此精力带他们,管吃管住管读书,什么不管?倘若其中有人怀才不遇,白白浪费了这些“投资”,多可惜?
七位同学的作品都被我“勒令”收来,奉献在此,(见本期第4版)望广大读者严厉批评。这批评不但是针对他们的,也应该是针对我的。“一日师之终身事之”是句老古训,但它的反面意思则是老师应当为学生负责,哪位学生路子走歪了、调子低俗了,我这个当老师的当然“罪无可恕”。当然,如果他们有幸登龙门,可别忘了我也有理由沾些光彩,书法界争名夺利辈有的是,争当主席、理事者也不乏其人,不过我想能当个“成功”(现在还吉凶未卜)的老师也许更有魅力,不知诸位看官意下如何?
(原载《书法报》1988年第52期(总第233期)第二版)
陈振濂艺术讲堂
陈振濂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