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整版推荐 | 余世存:打开《金刚经》


敦煌出土的唐代《金刚经》(868年)局部

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  资料图

现在写几十本书,可能还比不上《论语》《道德经》《金刚经》里面的只言片语给人的冲击力。”

南方周末:这部经为什么命名为《金刚经》?
余世存:它一种理解是说,我们的心就像金刚一样(坚利),可以斩断一切烦恼。如果我们有了烦恼,那说明你的心被遮住了,你只要把心上面遮盖的东西除去,自然就能够消除烦恼。
还有一个意思是说,即使我们的“心”很坚固,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才是真正的金刚,它能够斩断这些最坚固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七情六欲、欲望性情,对普通人来说是坚不可摧的。它们绑架我们,裹挟我们,让我们顺应它,服从它,我们的一生都跟着这些七情六欲在走。但是如果找到了我们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它就能像金刚一样把这些世俗意义上的欲望全部斩断。
南方周末:《金刚经》不仅自我命名了这部经的名字,它在里面还解释了“如来”这个名字的来历?
余世存:对。因为它说问过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如来佛明确说这是不对的,他认为如来,本来如此,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最后还有四个字叫“如如不动”,也是一个很经典的表述。
南方周末:那“如如不动”怎么理解?
余世存:“如如不动”是安静状态中又跃跃欲试,它有点儿类似于我们中国人说的中庸之道。什么叫“中”?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然后“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庄子说的“道无所不在”。我们老想到外面去求(道),其实回到内心,你就知道(它)就在你自己这儿。
如来也是如此,用了一个如果的“如”,来表示它一直想到你这儿来,只不过你没有意识到它,所以以为它没有来。当你意识到它,它就在你这儿,所以是本来如此的意思。现代人病了,我们都想去求医问药。按照传统的儒释道的大经大典的论述,最好的医药就是我们自己。无论是在中医还是西医那儿,随着你求医问药的经验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发现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稍微把生活规律调整一下,你的身体得到的改观远远比吃两次见效快的药要好,因为它更加持久。包括儒释道认为最好的药就是你自己身体的呼吸,通过呼吸那种气又感受到精的存在、神的存在。这个精气神它一直是在的,所以它无所从来,也无所去。
你如果对它陌生,你的身体就变成异己的。如果你对如来很熟悉的话,那这个身体就越来越为你所把握,你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

《于意云何——文人字与禅心》书法艺术展

余世存老师书法作品

03

不要纠结在某一点
南方周末:《金刚经》给我们开了什么药方?
余世存:我觉得最重要的药方是这几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跟后面的四句也是通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还有最后那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把它的最后一个字都拎出来,反过来看,就变成了“观电影法”,是在说你看自己、看人世间的这些法。所谓的“法”,是佛学的一个词语,它是我们说的各种呈现的现象,都像电影一样,是要过去的,就是缘起、缘灭。那么真正不灭的东西是什么呢?哎,是你在身上也好,大千世界也好,都能够发现的如来,真正的至高的那个精神。如果用庄子和孟子的话说,你找到了那个东西,“浩然之气”就养成了,就能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到了那个层面,你就不惊不怖不畏。你对人世间任何东西,都会有一种淡然和达观的态度。
南方周末:经文中常用否定之否定的句式,既非这个又非那个,该怎么理解?
余世存:它其实就是不想让你纠结在某一点。有点像孔子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你既不能去肯定它,也不能去否定它。《金刚经》五千字,没出现一个空字,但你无处不感到它在说“空”。虽然我们说它看得这么彻底,大彻大悟,把世界都看得开了,那就是看空了。唯一实有的就是天地,这个大千世界,但这种实有在我们看来又不太好琢磨。
《金刚经》一定要用辩证的思维(来读),把我们人性当中根深蒂固的那些思想情感,把我们要附着在某个具体(事物)上面的念头妄想打掉。非想不行,非非想也不行。这之间是一个“如如不动”的状态,是一个若来若去、似乎在又似乎不在的状态,这样你的心才能够跟这个世界做一个很好的结合。
我自己也一直在体会什么叫无处不在的境界和状态。比如说最简单的跑步,因为心一直附着在某个具体的身上,所以前半小时的跑步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挑战,经常会觉得太累,甚至喘不过气来。但是有经验的人会说你一定要坚持,把这前半个小时不想跑下去的念头解决掉之后,你发现,跑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儿。越跑越轻松,而且越跑越专注,越跑越顺应着那种跑本身的节奏,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从一个有念头的人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跑者,这个状态跟天地是融合的。

于意云何  余世存老师书法作品

04

穿透时间的秘诀
南方周末:佛经现在如此庞大,但从最初的佛陀讲经开始,这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不是可能只有很少的部分?后人用汗牛充栋的东西不断扩张,是不是反而影响了核心理念的传播?
余世存:我觉得也不能这么讲,比如说分了净土宗、天台宗、法华宗等等那么多门派,体现的是人们对经典的选择各有偏重,但“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些没有变。还有万法唯心这些思想都没有变,只不过用不同的方式在表述。佛学不同的这些经典,是要给大家提供不同的方便法门。
南方周末:几千年前的先人们一开始就有那样丰富和完整的思想,是这个著作本身的确成了那个时代最高的智慧精华,还是我们不断地用它这个格式来添加我们自己的理解?
余世存:我觉得两种都有。首先古人的起点确实很高。我们看到的,留下来的,一定是非常高的,因为它必须高到符合宇宙本身的图景,才能活下来。比如说天道、地道,我们作为一个人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去尊重和服从天道,服从大地之道,否则早就被天地之间种种小概率事件干掉了。远古时代的人的底层逻辑都是遵循天地之道的,反而我们现在很多人没有遵循这个。比如有些人活的时间周期只是在最近的三年、五年,不断地把前面否定。还有一些人是身子已经在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心灵和头脑还在之前的时代,身心脱节,时间观没有拉长。
那有的人就不一样,孔子有着轴心时代2500年的时间观,诸子们的思考现在还放射着光芒,在指引我们,在照亮我们。还有古希伯来、古希腊的那些哲人们,他们都是从天地的逻辑来看待自己当下的生活,所以他(们)的思想能够影响两千五百多年,甚至还会影响下去。
这也可以回答为什么说现在写几十本书,可能还比不上《论语》《道德经》《金刚经》里面的只言片语给人的冲击力。除非我们中间的一些人也能够把千年来的历史,真正地在自己的内心里面,认认真真地过一遍,而不要排斥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时代。(完)
本文原载《南方周末》,2024年7月4日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向阳 高佳馨

南方周末实习生 董嘉迪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