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觉人老师写他与余世存老师交往的文章,读来令人感动。这个时代,人们只记得眼前两三年的事,但觉人老师的文章串连起二十多年的历史。个人在人生社会中的成长历历可见,借用余世存老师的话,觉人先生已经“移位于师”,因此他自信而自律,“对自己,我有个基本要求,就是不通过自己写作的能力,调动别人的情绪,特别是恶的情绪。”好的文章,有经国不朽之功业。跟师友交往的文章,则是其中最温情的一部分,因为有慎终追远,因为有兴废继绝,有个人的自觉觉他。

全文共3500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黎煜作品

2014年的9月,我彻底告别了职场,回到武夷山二次创业。大病初愈没多久,十一月底了,我带着茶出趟远门,去了小别有年的北方,此时的武夷山正值山林多彩的深秋季节,但经历过北方学业的我,已能感知当地些许的冬意。那一次,还在朋友圈的朋友,领着我去花家地、798、草场地、宋庄和燕山脚下各处,分别做了一些寻访,满足了我对艺术圈及艺术产业的好奇心,此外更重要的行程,是更早一些时间,我已通过远程报名,参加由崇贤馆主办的,为即将发行的《东方圣典》予以讲解而进行的一个线下分享,这个活动的主讲人是余世存。三两年来,仰赖网络自媒体的兴起,我们建立了互动,彼此已然不陌生,但跟世存老师见面,却是第一次。

2014年11月,与世存老师第一次见面

最早是通过专栏文章认识世存老师的。2004年7月26号的《中国新闻周刊》,刊载了一篇围绕“财富的品质”进行思考的文章,其中的批判,涉乎成功者对弱势者的轻侮,作者明确的表示,自以为的成功未必是一种成功,成功者的生活可能比他看不起的人更紧张。经过6年的挣扎,我当时的职业处境已大加改善,但回想从下岗转向职业的各种不得已,再联想到自己不确定的未来,内心的焦虑和跼蹐,一直得不到消解。这篇名为《青春暴富干卿何事》的文章,让我这个时刻绷紧的人,看到了有人居然在替我辈发声,不由感到了安定。文章作为剪报,我一直保存至今,我也是通过它,从此开始关注名叫余世存的作者。

这份简报跟随我二十年,迄今保存完好

时间回到20年前,我个人的职业处境,完全不是当下事茶读书的生活可比。97之后最初的几年,我一切的生活和工作都面临重构,我那时的日常多为一份饭食所累,前景茫然,谈不上什么理想抱负,网络当时还是新生事物,网络的使用条件,也非今天的便利可以想见,好在当时的纸媒发达,正在历经自媒体形成前最后的黄金时期,包括《中国新闻周刊》在内,如《南方人物周刊》《新周刊》《三联人物周刊》等时政类周刊,信息量大,资讯丰富,观点新颖,投放也及时,我们的生活与之联系得甚紧密,所以借助它们,我工余还能保证阅读的质量,虽身处职场的孤岛,倒还不至于与大环境脱节。

2005年暑期过后,我从海峡西岸来到了祖国南方。通过周刊荐书,看到《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出版的消息,于是迫不及待去买,谁知工业区星罗棋布的南方城镇,竟然没一家书报亭,不过这个声名狼藉的繁荣小镇,总算还有一家正规书店,店内面积虽然有限,书的名目也不多,醒目之处张贴的,都是超女之类的新潮海报,但好歹用预约登记的方式,还能买到自己心仪的书。

封面已毛边的《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

《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是我第一次看到余世存的作品,以专栏文章之外的形式出现,这本封面已毛边的书,在我的阅读中,曾经扮演过一段很特殊的角色。我那几年正经历97之后的又一个低谷,正是借助它的陪伴,让我最终走出了这段低谷,倘若说通过这本书,我个人实现了救赎,有些言过其实,但《非常道》里,汉语世界展现的精气神,让我的内心世界大为震撼,希贤希圣者现身示道,那种截断众流的洪荒之力,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下,仍能活出面目、性情和天机,这对其时手眼两空的自己,无形中起了莫大的激励。再经此历,为我后来惯从苦难的角度看待一切做好了铺陈,包括自己的生活,我已允许一切发生。时也运也之下,历史上大人物们的命运,不过是芸芸众生的缩影,纠纠匹夫也好,硁硁鄙夫也罢,每个人争命的过程漫漫有涯,为学益增,心气可贵,千万不能折损!

书名:《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

作者:余世存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数年间奔波流离,这种状态一直到我定居武夷山,受贵人2启发创业事茶,带着一泡茶重返职场,才算渐渐平复。我在世纪交接的前后十年间,完成了职业变身,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我又出乎意料地迈过职业到创业的门槛,终于回到了工作和读书两相宜的生活。

2011年5月26日,我在风靡一时的自媒体平台上,注册了自己的账号——觉人blog,那个时期,网络环境开放且包容,记得我与“宪阁微观”交流时,谈论到现当代新闻史的几位代表人物,研究新闻传播史的宪阁兄,竟然热心地给我寄来了《报界宗师张季鸾》的纪录片。重温的这段往事,我和“宪阁微观”如今无法重返,作为网友(这个词现在也粗俗化了),我们迄今不曾谋面,表演主义盛行的流量时代,算法和推送制造的病态,稀释了网友互关之间的平等和友善,那个鼓励原创、内容为王的自媒体时代,真是让人特别怀念。

书名:《我看见了野菊花》

作者:余世存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其实我藉以卖弄的常识,不过得益于那几年,包括《非常道》在内的碎片化的阅读。与之同时,我惊喜的发现,作者余世存也出现在这个平台上,良好的自媒体环境,一下拉近了我和他的时空距离,偶尔的互动常常能擦出火花,我与世存就此建立了交往,关注他来自动物庄园的寓言,关注他与时俱在的《周记》,关注他陆续推出的新作,成了我自媒体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其中尤感鲜活的日常。

2012年的暑期,工作生活已趋稳定的我,从随身携带的书籍中,挑出了世存老师的作品,私信请他亲签,本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居然得到了世存的承允,索要签名本属追星之举,不该是我这个年逾不惑的人所为,我亦想当然的认为,签名不过是随手之劳,谁知看到回签书的扉页上,工整的毛笔誊写着我要的内容,还有作者正式落下的款识钤印,我才意识到自己内心的不诚敬。初次接触,世存待人应物的古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老派,让我颇受教化,影响了我其后的行事风格,当然,我也因此大受裨益。

书名:《中国男》

作者:余世存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从最早的专栏文章认识世存老师,再由系列著作了解他,直至通过自媒体建立交往,这一晃十年过去了。有别于篇幅精炼的专栏文章,世存笔下鲜活的世道人心,曾是我反复阅读的内容,比如,他笔下的陈肩,那种不合时宜的倾诉欲,几乎是求职无门之人的共同写照;他跟汪丁丁见面的一幕,烟头在衣兜里烧燃,那个手脚局促的样子,何尝不是我们年轻的自己;无独有偶,我也曾在服务过的企业办过内刊,这样的处境,在他说“养活了几个没有经商能力的文人”(注:指毛喻原)的话里,真是切实不过的验证;当然还有老师王毅,1976年的穆旦,远行的李树磊等等,这么多人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叫老柏的河南农民……数年之后,我造访各地茶山,每次去到土地贫瘠的产地,身处与天争时的茶农之中,我心下常常暗自感慨,偶有朋友发问,说武夷山的茶看得还不够,还要跑那么多的茶山茶区?自觉不自觉的,我就会想起老柏和老柏们的生活,我如此回应:武夷山水洞天福地,不是每个地方的茶,都像这里得天独厚,有人的地方就有茶,茶跟人一样,如果生的贱,但是活得可以不贱。

来到武夷山生活,特别是创业事茶以后,武夷山和武夷茶就成了我所有的世面,爱屋及乌不免由己及人,我把自己的这点世面,也当作了别人的世面。每年的茶季,我都会给世存寄些茶去,有我自己的,也有朋友们的,还有访茶归来各处山场的新茶,我这人不晓事理,无端给人寄茶本是唐突之举,好在与其他师友的交集一样,世存老师也并不嗔怪,始于因文知人,止于以茶会心,人世间的这种往复,我之前从未有过,冥冥之中,应该是武夷山对我山居生活的一个补白吧!

书名:《老子传》(第1版)

作者:余世存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文如其人。世存的温和,在他的文字里显得尤为真诚。按说,我们这些人,虽然生活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面对社会的提撕,我们的挣扎是相同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我们的共业。虽然因为知识面匮乏,世存老师有的文章,我读起来吃力,但是他字里行间的分寸感,这方面的修为让我一个有着阅读习惯的人,是心生敬意的。文章观点鲜明但不带火气,也成了我日常写作的参照,对自己,我有个基本要求,就是不通过自己写作的能力,调动别人的情绪,特别是恶的情绪,仅针对个人而言,我把这种要求视为一种自律。实事求是的说,长期关注世存老师,他的写作风格文章气质,影响了我业余创作的习惯,一篇好的文章,应该让人安静,这种认知延伸到事茶,甚至形成了我对一泡茶的审评习惯。

2018年秋,与世存老师第二次见面

时隔数年,我再次跟世存老师见面,与上一次不同的是,我这一次带着武夷茶,做的登门拜访。看过世存写北岛国外搬家的遭遇,他对自己三年搬家十几次,发出过人生艰难和奇特的感慨,这种经历,跟我职业十二年八个行业的颠沛庶几相似,相识有年登门拜访,也是从他得以安定的状态中,参赞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在他的书房,借助《时间之书》出版不久的话题,我们聊起做茶的人,除了了解时间熟悉节气,也要尝试着做读书的种子,我也妄揣冒昧,趁机请他为《觉茶》一书作序。
那次与他见面,是2018年的秋天,距离《觉茶》2021年三、四月交付书稿,其实还有三年之遥。余世存曾为写诗的朋友们著文《我看见了野菊花》,说他们少有人闻问的作品,像在渺无人迹的山谷里如野花自在。追随诗人的心迹,我后来集文成书,在封面也留下了致意的一句话——
每一片叶子都是一枚鲜活的灵魂。

余世存老师书法作品

2024年7月11日星期四
文章来源于可茗正岩,作者觉人


作者简介

觉人 本名徐谦,1971年出生于江西省丰城矿务局。9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系。曾经的国企职工,十二载职业经理人生涯。2006年定居福建武夷山,2009年创业,写作、读书、事茶至今。

武夷茶事生活文化创导者,目前有作品《觉茶》《觉行》问世。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余世存

学者余世存官方正观号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