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如祺出行在港交所上市,上市首日收盘价涨超13%。这家2019年才成立的出行平台,今年6月14日完成证监会境外发行的上市备案,6月24日通过港交所聆讯,仅用时10天,从去年八月首次递交招股书,到正式IPO历时不到一年。

对比同为网约车的嘀嗒出行,在稍早前的6月28日上市,相较于如祺出行,其上市之路明显更为坎坷些。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8月,首次上市申请是在2020年10月8日,并在此后的三年里多次递交上市申请,今年2月上旬通过了证监会的IPO备案,一直到6月12日才通过港交所的上市聆讯,从备案到通过聆讯大约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

此次如祺出行一再强调自己的“无人驾驶”概念在此次IPO中发挥的作用,不仅是发言人公开表示,该公司在招股书中也透露,此次全球发售收取净所得款项约有40%用于自动驾驶及Robotaxi运营服务研发活动,是最大的资金用途。与之相比,嘀嗒出行依然将未来业务发展重心放在了自己擅长的顺风车上。

从嘀嗒和如祺两家上市的历程来看,一个修修补补坎坷上市,一个火速上市,二者正式IPO却相差不到半个月,其实就是一个“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的故事,而近期关于Robotaxi的舆论爆发,也让这两家接连上市的出行平台,开盘后的股价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命运。

01、爆发式增长的Robotaxi舆论场

Robotaxi这个概念当然不算新,现在如日中天的萝卜快跑,其平台在2020年就已推出,2021年5月就已经开始面向公众开启常态化商业化运营。

去年11月,王云鹏接任李震宇,成为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负责人。此前,百度曾为自身的智能驾驶设计过三条路线:

打造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做汽车界的安卓、苹果ios操作系统;

搭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面向市民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造车新势力,端到端地整合百度自动驾驶技术。

但从结果来看,百度的一、三线路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王云鹏作为百度内部一名“有能力、有战功”的实战派选手,过去一直负责自动驾驶业务,对其的拔擢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百度内部对于自动驾驶业务的肯定与认可,或者换句话说,也是百度对于李震宇路线的某种纠偏。

说来也巧,在百度公司战略和高管个人意志的双向奔赴下,相比起前几年的小打小闹,李震宇转岗后的这大半年间,萝卜快跑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7月11日,如祺出行上市的第二天,“萝卜快跑订单迎爆发增长”登上微博热搜。抖音,小红书关于萝卜快跑及Robotaxi的内容层出不穷。目前,围绕司机的就业问题以及Robotaxi的发展已成为各大平台最火的话题之一。

然而我们仔细考察不难发现,部分媒体关于“订单疯涨”这一结论的相关引用数据,大多出处并非官方或已被扭曲。比如网传“闻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规模已经突破了1000辆”,原本信源可能来源于5月15日百度发布萝卜快跑新车型时,其自动驾驶业务部总经理陈卓所说的“千台第六代无人车陆续投入使用后,萝卜快跑的营收增长速度会更快”。

为此,相关记者于近日求证了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负责人称:“武汉市(出租)汽车行业比较稳定,网上谣言比较多”,据其介绍,“萝卜快跑”已在武汉投放400多辆无人驾驶汽车,不是网传的1000辆,具体数字需咨询武汉市经信局。

百度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Apollo Go在2024年第一季度提供了约82.6万次乘车服务,同比增长25%,截至2024年4月19日,Apollo Go向公众提供的累计乘车次数超过600万次。这样的涨幅,至少在舆论层面只是一个开始。

第一季度的财报会上,百度李彦宏更是表示,一季度武汉全市无人驾驶订单比例已超55%,并在4月份继续上升至70%,预计未来几个季度将快速上升至100%。但由于这样的比例数据并未清晰阐明其基数,《新立场》猜测大概率意在表达无人驾驶是否配备安全员的比例。

因此近两个月,比起萝卜快跑在实际落地上的增长,真正称得上爆发式增长的,其实是大众对于萝卜快跑以及Robotaxi市场的关注度。

当然,也并非百度一家前期舆论造势搭台,还有特斯拉以及其背后的科技网红第一人马斯克。今年4月,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宣布特斯拉计划在8月8日发布Robotaxi,紧接着4月28日马斯克就来到中国,据媒体报道,马斯克此次到访可能是想要推动“完全自动驾驶”(FSD)业务全面入华。

果不其然,在马斯克到访两天后,就有媒体报道特斯拉将使用百度提供的高级辅助驾驶地图用于中国版FSD,消息一出,港股百度涨超6%,美股特斯拉股价涨超15%。

5月底,马斯克再度来华,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京会见了马斯克,谈话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对于特斯拉而言,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核心技术就是FSD,并且正如目前许多人认为的那样,现如今Robotaxi的发展确实也迎合了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能旺盛的趋势。

不过,根据彭博社7月11号的报道,特斯拉又把其无人驾驶出租车的项目发布时间推迟了两个月,从原定的8月8号推迟到了10月份,旋即特斯拉的股价下跌超过8%。

舆论和股价的关系总是暧昧的,而想要透过这些真真假假时好时坏的舆论信息,快速厘清国内FSD及Robotaxi真正的发展速度,其实还是得看各地政策。

其实早在舆论爆发以及马斯克来华之前,截至今年三月底,全国已有51个城市出台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政策,甚至深圳、上海、江苏、杭州等多省市已制定自动驾驶相关地方立法。

不难看出,目前无人车的运营依然是以地方政府引导的开放运营试点模式为主,具体来说还会涉及各地相关的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来负责事故定责及共同推进,而比起舆论上的疯狂,其实各地政策近期依然算是冷静克制。

毕竟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事故定责切身关乎所有相关方的利益,这是一个新技术模式落地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02、舆论之下,如祺嘀嗒股价分化

在新立场此前的文章中,曾提到过一个观点:Robotaxi又有着一个非常“矛盾”的特性,即在行业中即便拥有碾压甚至降维打击式的优势,但却无法转化为胜势,甚至连扩大份额优势的提速都难以实现。互联网行业所熟悉的马太效应在这里失效,先试错,规律迭代,然后成熟后迅速铺开占领市场的打法也不可能实现。

高额的推广成本很大程度上在制约着任一家Robotaxi企业自由将其产品复制推广到国内,行业将处于一种长期的动态平衡之中。也即短期内赚不回钱,中期内规模无法铺开,行业领先者的优势难以扩大,竞争周期被无限拉长。

而百度未能将这种先发优势完全转发成胜势,某种程度上也给后来者留了一丝追赶的窗口。

所以在Robotaxi这场游戏中,未来大概率会形成多个区域性质的市场领导者,包括如祺在内的一众后来者,自然也有崭露头角的机会。

如祺出行上市后,收盘价连续两天都有增长,目前34.75港元(7月16日收盘)依然高于上市首日开盘价30港元,这也与目前大众舆论对于Robotaxi的讨论热情有一定关系。

这些所有的讨论都可以视作消费者自发地宣传和形成新的共识,加之在中国,更实惠的出行方式带来的向心力能够很大程度上抵御部分新技术落地时的掣肘力量,这对于Robotaxi概念股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在大众层面的舆论爆发之前,如祺出行的上市并不被看好。7月9日晚如祺出行港交所文件显示,前期股票香港配售认购额仅0.6倍,而如祺出行的发行价原本也是定在35港元,上市首日开盘即破发,报得30港元/股,所以现在这个股价上涨的趋势,也只能算是回到发售价的水平。

一个不被特别看好的概念股,能够在十天内完成从备案到上市聆讯的跨越,在《新立场》看来,也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背靠车企大厂和互联网大厂广汽集团和腾讯,而能够在这个时机上市则是因为,除了行业内对Robotaxi概念催化,还少不了港股市场近一年本身的特性所带来的共同作用力

行业内催化主角即上述特斯拉和百度,毕竟百度特斯拉的股价总是随着Robotaxi动向而变化,足以显示出了这一概念对股价的影响力。

而近一两年港股市场承压,恒生指数跌至近十年来的低位,港交所集资额也跌出全球前五,在2023年3月,港交所推出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并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一个章节第18C章,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的科技公司来港上市。

随后在2023年6月30日,港交所披露了一家叫做黑芝麻智能递交的上市申请书,黑芝麻智能主攻自动驾驶计算芯片,是2023年唯一一家通过新规递交上市申请的公司,到2024年黑芝麻智能再次递交上市申请,并于6月12日通过上市聆讯,与如祺出行通过上市聆讯的时间相差不到两周,可见当下这个时机受益的企业不只是下游,上游企业同样乘了东风。

但如果再结合嘀嗒出行上市以及曹操出行递交上市申请,可以发现,目前扎堆在港排队上市的,围绕的不只是“Robotaxi”,更是“出行”这一更大的主题。

与如祺出行的招股书强调将最大的资金用在Robotaxi不同,同为出行平台的嘀嗒招股书显示,嘀嗒未来的增长策略包括:继续巩固顺风车行业的市场领导地位,推动出租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寻求战略联盟、投资与收购的探索等。

而这样未来的发力方式,也直指嘀嗒现在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在做顺风车这一细分赛道上表现还算亮眼,尽管顺风车这一市场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盘子依然不算大,但胜在需求足够精准,模式的发展也相对稳定。

作为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出行平台,嘀嗒对这一细分领域的深耕,也为其带来了相对健康的财务状况:2021年到2023年,顺风车平台服务的毛利率分别达到85.4%、79.5%、75.9%。

对比其他出行平台,如4月份递交上市申请的曹操出行,其模式为“公车公营+认证司机”的B2C模式,这样的模式带来的毛利率在2021年为-24.4%,2022年为-4.4%,直到2023年才转正达到5.8%,更不必说上述如祺出行毛利率依然为负,相比起来,由嘀嗒构建的顺风车模式,确实是目前出行平台为数不多的确定性。

与此同时,嘀嗒出行的上市方式和如祺上市略有不同,如祺出行的IPO募股方式涉及了公开招股和基石投资人的参与,基石投资人包括广汽工业、小马智行、WeRide(文远知行)、Voyager(滴滴自动驾驶)等;而嘀嗒出行则是采用了公开招股以及联席保荐人的方式,并没有基石投资者的参与,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所以这很可能是影响嘀嗒出行上市速度的因素,但显然有无基石投资人,并不影响出行平台能否抓住现在的港股出行上市潮。

嘀嗒出行上市首日开盘价实际上跟如祺出行一样破发,发售价6港元,上市首日开盘价5.23港元,两家抓住了同样的时机,有着同样的开盘命运。

而在7月11日以后关于“Robotaxi”相关讨论爆火,二者则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如祺出行逐渐回归发售价水平,而嘀嗒出行股价目前近乎腰斩。

但正如上述所说的那样,透过真真假假时好时坏的概念和相关舆论信息,真正能够称得上风向标的是各地的政策,现在关于Robotaxi各方面政策落地相对谨慎,而顺风车不管是核心客群培养还是监管都已趋近成熟,一个天花板高,一个确定性高,港股市场都没理由拒绝。

03、写在最后

关于Robotaxi未来政策走向及建设速度,可以参考同为新能源汽车最大市场之一的美国,比如2023年8月,美国自动驾驶企业Cruise接连发生的多起交通事故引发公众质疑,甚至有美国政府官员直接提议,要求暂停其Robotaxi提供全天候运营服务。

美国汽车协会AAA202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开始害怕自动驾驶汽车,在大约1000人的样本中,68%表示害怕驾驶自动驾驶汽车,比前一年增加了55%。

尽管这样的调查代表性有限,但即便不看这些事件或数据,美国相关民众、企业等各方面的互相掣肘,向来是这种需要大量堆积落地数据的新技术发展最大的阻碍之一。

在中国,“吃穿住行”相关行业的革新往往会有很强的向心力,舆论也会积极推动这种向心力。但更重要的是,Robotaxi涉及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却又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如果稍微将战线拉长,舆论的影响力就会减弱。

等褪去舆论热度之后,大众见识到了这件事的两面性,Robotaxi市场真正的确定性才能得以逐步建立。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