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刘江夫子
陈振濂泣书
2024年6月10日,甲辰五月初五端午
———印学究妙,廉诚立身,数泽被弟子,恰对着西泠美院;
———铁笔纵横,甲金振声,重用世师教,犹想见缶老希斋。
再悼刘江先师
———双甲子:美院师教,西泠印脉,一灯传薪火。
———九九龄:古骨清奇,慈眉佛庵,朱迹记生涯。
【刘江老师一生的两个六十年】
【杭州日报孙乐怡】
采访时陈老师如是说:
听闻刘江先生离世,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撰联以悼,曰:“印学究妙,廉诚立身,数泽被弟子,恰对着西泠美院;铁笔纵横,甲金振声,重用世师教,犹想见缶老希斋。”
“在我看来,刘江老师的人生轨迹中,除了他自身的艺术成就之外,两个辉煌的‘六十年’成就了他的传奇。”陈振濂说,“首先是他在西泠印社辛勤耕耘的六十年。自1963年担任西泠印社理事、后来担任副社长以来,持续为印社贡献智慧与力量,这一坚守已逾六十年。”
其间,西泠印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书画为主流,“印作为小道,偏居一隅。”在艺术家雅集时,篆刻家往往只能在一角默默刻印。然而,西泠印社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陈振濂说,“作为一位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篆刻家,刘江老师在西泠印社六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篆刻实践与印学研究。如果说西泠印社以印学(金石)为主流,那么刘江老师无疑是这主流中最稳定的基石,是印社最坚实的‘锚’。”
后来,当陈振濂接手西泠印社副社长的职务时,刘江向他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以印学为主。”刘江希望一代代西泠印社的主事人坚守印社的宗旨,将印学放在核心位置,像他一样守护着西泠印社的传统与荣誉。
“而刘江老师在中国美术学院从1963年开始教授篆刻的六十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一个缩影。”陈振濂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协助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先生创办中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书法、篆刻艺术的精英人才。那时候,陆维钊为了办书法篆刻专业,就带着刘江到上海书店去挑各种各样的旧碑帖和旧印谱。陆维钊更关注书法方面,刘江则更多关注篆刻。后来,留校任教的陈振濂教书法,刘江仍然在教授篆刻。“他对教学特别认真,菩萨心肠,看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团祥和。”
一位筚路蓝缕的篆刻家
【钱江晚报刘玉菡】
“1963年加入西泠印社并当选为理事,1983年担任西泠印社副社长,2023年被选为名誉社长,”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算一算,“刘江先生已经在社里工作一个甲子的时间了。”
“他是筚路蓝缕的一代。”
陈振濂回忆,在刘江担任西泠印社理事、副社长的那段时间里,社里的行政干部中只有刘江具有篆刻专业素养。“西泠印社60年来师门不坠,刘江是其中主要的核心中坚力量。”
那个时候,刻印十分小众,不少社员虽说会刻印,但大多是个人在家自己刻,职业篆刻家都很少,但刘江先生是为数不多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篆刻家。
具备篆刻专业素养,又具有高等教育背景,既是创作人才又是理论人才,刘江已是鹤立鸡群;而横贯六十年,始终在从事篆刻、教学篆刻,刘江更是绝无仅有。
1960年代,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老一辈艺术家们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始筹备新中国第一个高等书法专业方向,刘江为老先生们做助手。陆维钊为了办书法篆刻专业,就带着刘江到上海书店去挑各种各样的旧碑帖和旧印谱。陆维钊更关注书法方面,刘江更多关注着篆刻。
陈振濂和刘江的交往则始于1979年,陈振濂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书法与篆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当时的名师天团中就有刘江,诸乐三和刘江师徒二人共同教授篆刻课。
1985年美院开始招收书法专业的本科生,留校任教的陈振濂教书法,刘江仍然在教授篆刻。
“对教学特别认真,菩萨心肠,善良和气。”是陈振濂在学校对刘江的印象。“他对待学生们就像面对孙子孙女那样,一团祥和,但是没有人会对他不敬。”直到陈振濂接手了西泠印社副社长的职务,他感受到老师“硬气”的一面。
刘江对陈振濂说:“西泠印社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到60年代才提出兼及书画。现在西泠印社好像变成西泠书画社了,篆刻不受重视。现在你接手西泠印社了,我就一个要求,以印学为主,你能不能做到?”
陈振濂记得,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书画为主流,甚至在西泠印社中,也是书画家在孤山挥毫泼墨、意气风发,篆刻家缩到一角抱着石头刻印。诗书画印自然一体,但是由于缺乏篆刻的研究,纵使有沙孟海等人的推动,也改变不了“印”的弱势地位。
直到年轻的一辈、受过高等书法教育及篆刻专业训练的年轻一辈成长了起来,他们懂得印学中的大有天地,局面有机会得到转圜。
“一定能做到!”陈振濂承诺。
于是,西泠印社专注“以印为中心”,围绕篆刻实践和印学理论开展活动,一步步回归宗旨,发扬印学。
陈振濂艺术讲堂
陈振濂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