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博物院旧址

北疆博物院旧址,位于天津市马场道天津外国语大学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疆博物院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博物院,也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博物院之一。它的创建与桑志华、德日进这两个法国人是分不开的。

1930年代天津工商大学及北疆博物院航拍照

保罗·埃米尔·黎桑(1876—1952),法国人,中文名字叫桑志华,是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

桑志华

1912年,桑志华获得博士学位后,提出考察中国黄河流域并在中国北方建立博物院的计划,得到法国天主教会的支持,也得到法国外交部和教育部的资助。1914年,他从法国出发,经西伯利亚从满洲里入境中国,来到天津住进法租界圣路易路(今营口道)天主教崇德堂,又称紫竹林教堂。从此,他开始进行紧张地工作,拉开科学考察活动的序幕。

从1914年开始,他的足迹遍及中国北方各省区,历时25年,行程5万多公里,采集几十万件标本,包括动植物化石和矿物、岩石标本等。1920年,他在甘肃庆阳的黄土层中,采集到旧石器时代的石英制品,便萌生了寻找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念头。经过不停地奔波,终于在1923年发现,发掘了宁夏水洞沟遗址。这是中国最早进行研究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被称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对中国史前考古做出重大贡献。

1922年,北疆博物院在天津工商学院(今天津外国语大学)内建成。这个博物院初名为“黄河白河博物院”,其中“白河”即指海河。后来,因藏品的来源远远超出黄河、海河流域,覆盖了整个中国的北方,故更名为“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旧址

1923年,德日进受聘于北疆博物院,协助桑志华开展工作。

泰亚尔·德·夏尔丹(1881—1955),法国人,中文名字叫德日进,是哲学家、神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

1923年,德日进来到中国,在天津与桑志华一起在北疆博物院工作。这年夏天,他与桑志华从天津西进,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终于发现、发掘了宁夏水洞沟遗址,与桑志华共同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奠基者。从1923年到1946年,他先后8次深入中国各地,进行考古调查研究。1929年,他参加了北京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成为“北京猿人”发现者之一。

1923年桑志华、德日进等法国古生物学家在灵武。

桑志华和德日进在中国期间,一方面在外东寻西找、广泛进行探查,另一方面笔耕不辍地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

其中,桑志华撰写的《黄河白河流域10年考察报告》《黄河白河流域11年考察报告》《中国北方22年探险成果》《远东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北疆博物院的古生物和考古学业绩》等,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关注,成为考古学的重要文献。法国政府为了表彰桑志华的研究工作,向他颁发了“铁十字骑士勋章”。

1925年3月9日,北洋出版社出版了《黄河白河十年行程录(1914—1923)》

德日进通过对发现的化石进行整理和研究,撰写了多部著作和文章,包括《中国哺乳动物化石文献》《化石人类》《中国新石器时代》等,也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成为考古学的重要文献。后来,德日进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天津,桑志华不得不停止研究工作,返回了法国,于1952年去世,享年76岁。

德日进将北疆博物院的重要标本迁至北京,成立了地质生物博物馆,并与中国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于1946年返回法国,后又去美国、南非进行科学考察活动,于1955年在美国去世,享年74岁。

北疆博物院内部

北疆博物馆旧址,是一座罗马建筑风格的“工”字楼,北楼为3层,南楼为2层,两楼之间由跨空封闭式天桥相连。“工”字楼西南面,有一座多坡屋顶的小楼,这是桑志华和德日进居住过多年的旧居。目前,北疆博物馆旧址已向广大观众开放。

作者:贾长华

编辑:李鹏

统筹:李丽君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