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将张巡与鹿邑古今渊源

李现理/文

豫东鹿邑是文化厚重的千年古县。在这里曾工作和生活的古代历史名人先贤诸多,唐代名将、被誉为“唐代岳飞”的忠烈英雄张巡就是史料记载、广为传闻的其中之一。

笔者的文友怀家伦,是五千言《道德经》作者老子李耳诞生地鹿邑县太清宫镇怀六村人。2018年10月初,他出版了长篇小说《张巡大传》。当年11月9日,他在商丘古城张巡祠举行了《张巡大传》首发仪式。次年3月29日,鹿邑县委、县政府等单位举行了《张巡大传》研讨会。从此,张巡的事迹再次被鹿邑县百万人民知悉传闻。

在品读怀家伦老兄的《张巡大传》后,最近笔者又翻阅了《鹿邑历代名人》(陈晓琴编著,2009年8月出版,2015年4月再次出版印发)、《鹿邑文史˙记忆乡愁》(2020年1月鹿邑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著)等书籍,更进一步了解了张巡与鹿邑县之间的许多历史故事。

先从老子和其著作《道德经》说起

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1800年前,东汉时期张陵(即张天师)创立“五斗米道”和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神仙,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祭拜老子。五千言《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此乃中国哲学屹立于世界哲学之巅的基石。据说,当年毛泽东也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翻开《道德经》,直接讲兵的地方很多很多,比如“善战者不怒”。

再说唐朝名将、忠烈英雄张巡

张巡(708—757年11月24日),字奉忠,南阳(今河南邓州)人,祖籍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他自幼博览群书,晓通战阵兵法,唐玄宗开元末年(741年)中进士第三名,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正七品下,掌管皇帝与太子的朝见引纳、殿廷通奏等事)、河北清河县令(天宝年间742-755年)、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其间他认真研读《道德经》,把老子的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军事理论体系,成为了老子文化的推崇者和老子军事思想的伟大实践者。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李治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时,用“鹿邑县”名,元、明、清三代鹿邑县属归德府(今河南商丘)。怀家伦的长篇小说《张巡大传》第十五回,从“敕贬真源当县令,怒杀恶霸华南金”开始,详细记述了张巡在真源县当县令期间,认真研读老子《道德经》,运用老子的治国理念造福一方,除暴安良、发展经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的事迹,当年真源县百姓欲自发为其刻碑记之,被张巡婉言谢绝。

天宝十四年(755年)八月,安禄山叛乱,起兵十五万,从河北南下中原,大唐岌岌可危,张巡自命于危难之际,他带领真源县军民聚集唐皇祖祠太清宫玄元皇帝庙,拜老子、发毒誓,誓死守卫江淮屏障,力保大唐江山,真源县民众数千人奋起追随。之后,转战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宁陵、睢阳(今河南商丘)抗击叛军。

据《鹿邑历代名人》记述,张巡坚守睢阳长达十个月之久,与优势叛军前后进行大小400余战,杀敌将300人、士兵12万人,保全了江淮财赋供应地和江淮千万家百姓性命,用赫赫战功使大唐得以亡而复存。最后,张巡于757年(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11月24日被俘遇害,以身殉国,殁年四十九岁。他的胆识和孤忠,被后世称为“唐代岳飞”。

叛乱平定后,皇帝下诏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封邓国公,并荫及子孙,张巡大儿子张亚夫拜金吾大将军,贞元年间(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唐德宗李适年号),赠张巡之妻为申国夫人,赐帛褒奖,张巡另一子张去疾授官;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李豫评定“至德已来将相,功效明着”之人,张巡等八人被定为第一等;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李适评“至德以来将相既殁者”,张巡等十一人被定为功臣上;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李忱命挂张巡等三十七人像于凌烟阁;宋朝时,尊许远、张巡为“保仪尊王”“保仪大夫”;至清代,张巡塑像被请到太庙中,成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三说鹿邑百姓和后人拥戴张巡原因

一城锁江淮,生死几丈夫。张巡以身殉国后,当时的鹿邑老百姓没有忘记这位县令的丰功伟绩和英烈忠勇,在县城建立了陆王庙(陆王: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贾贲、姚訚,遗址就在今天的鹿邑县城盐务局院内),以示纪念。

关于张巡以身殉国后的下葬之说,怀家伦在一篇文章中说,有四个版本,多与鹿邑有关:一是葬在商丘古城之南,也就是现在的张巡祠;二是张巡身首异处,鹿邑老百姓悄悄把张巡的头颅运回鹿邑,葬在了陆王庙;三是鹿邑老百姓把张巡的战袍葬在了陆王庙,又叫衣冠冢;四是官兵和百姓把张巡的尸首运回南阳邓州老家,行至鹿邑城北张村的时候,棺材突然落地,众人纷纷下跪,有一老者说,张巡是不愿意走了,这是天意难违呀,于是就随地而葬。

据《鹿邑历代名人》书中记载,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鹿邑知县刘一澜在城西关北隅(今盐务局)建精忠祠,春秋以祭;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吕士鵕(jun)旧址复之,后人常来瞻仰凭吊,成为当地的胜迹。

四是张巡后人之鹿邑说

据《鹿邑文史˙记忆乡愁》中记述,涡北镇东北部的灵子门行政村辖灵子门、朱庄、张少楼、张英庄、吴庄五个自然村,总人口2491人。其中张少楼村总人口560人,有张、苑、肖、周等九个姓氏,张姓为本村大姓。村名由来是:“相传张姓巡祖时,值安史之乱,奉上镇守真源,不料被敌所困数月,在城绝食,莫能御敌,城破身亡,有三子不在其侧,未被敌害,长子扶回籍,二子张跃、三子张英落户此地,兄弟二人居住两地相隔一华里,张跃居住地起名张跃楼,后改为张少楼,张英居住地起名张英庄”。张姓家族来源是:“相传唐安史之乱,时值镇守真源大将张巡之后”。字辈是:“忠烈超万古,智勇布谋先。大光培家远,来世庆英贤。”

当前,张巡忠烈英雄的事迹,不仅被鹿邑人民知悉传闻,张少楼、张英庄两村张姓群众,还以是张巡后代而骄傲自豪。

作者李现理:本科文化(新闻采访专业),中共党员,老子故里鹿邑县城管局办公室工作人员。1992年3月至今从事新闻宣传和文学创作,鹿邑县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作家协会会员。32年来有多篇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大河报》《党的生活》《北京文学》《河南文学》《周口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