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殷墟甲骨文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致的最生动载体。透过它可以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民族信仰之源头。用已经能够被解读、被辨识的甲骨文,来解读中国民间流传的神话,希望从中探寻它们之间存在的民族情感的高度和谐,美学与艺术之间的默契统一。
“希望有更多人关注甲骨文,关注汉字源头与华夏民间神话故事。”
2024年仲夏,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艺术学院20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陈敏梓同学,用创意图形与海报的形式,创作出用5个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的毕业设计作品。这组以《甲骨寻踪——殷墟甲骨文形象视觉综合设计》为主题的作品共计20幅,用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甲骨文文字,描绘了人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的民间神话故事,似乎为我们开启了一条新的甲骨文注释和解读视角。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沉香救母……等民间神话故事,大多出自诞生在先秦至汉初的著作《山海经》里,它们共同构成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中华文化最朴素、最坚实的价值观的逻辑起点。我创作这组作品,就是希望有更多人关注甲骨文,关注汉字源头与华夏民间神话故事。”
陈敏梓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020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谈及毕业设计的创作初衷,她说,最初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大二上字体设计课程时,调研了汉字的文化起源与发展,才发现文字的源头在甲骨,而甲骨的源头在河南。看到甲骨文源于河南时心中颇受触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搜索甲骨文时,发现甲骨文的源头竟然在河南安阳。我从未了解过,心里大受震撼。日常在说在用的汉语竟然起源于河南。”
“当看到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被发现,到现在还有刻录在龟甲、兽骨上的3000多个字仍没有被破译,真有些担忧和震惊,甚至有些害怕。”陈敏梓坦言,“真害怕有些甲骨文就此没有人知道了,真希望能为甲骨文的传播做些事情,让身边的同学、年轻人甚至小朋友认识甲骨文,关注汉字源头,关注河南文化。”
在确定选题前,陈敏梓曾询问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是否了解甲骨文、是否知道甲骨文属于河南,得到的回答大都是否定和模糊的,而一小部分知道甲骨文文化的,却并不认识甲骨文文字。于是更加坚定了她选择这一主题的决心,“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条件下,甲骨文的起源更多记录的是古代神话、祭祀、战争和国王的解梦、占卜。因此,甲骨文肯定与民间神话有必然的深厚联系。希望能通过我的毕业设计作品,唤起更多人对甲骨文的关注,为汉字文化源头和民间神话故事文化的传播尽一份力。”
“20幅创意图形在5个神话故事中寻觅甲骨”
“如何让甲骨文与神话故事用统一的风格展示在作品中?”在最开始的设计形式展现上,陈敏梓碰了壁,她说:“我尝试了复古插画、IP等多种类型风格,效果都不理想,感觉显示不出来甲骨文的生命力和画面感。”
在导师王丽莉的指导下,陈敏梓最终确定了以创意图形和创意海报的形式进行创作,耗时六个月完成了20幅以《甲骨寻踪——殷墟甲骨文形象视觉综合设计》为主题的作品。
这组作品从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百鸟朝凤、沉香救母这五个与甲骨文年代接近或相似的神话故事入手,以创意图形为主,画面以甲骨为基底,附上拙朴夸张、形象生动的甲骨文文字,表现出了远古神话故事的沧桑和古朴,也表达了华夏先祖人定胜天、生生不息的坚韧和智慧。
后羿射日中,一片褐色龟甲,一个人手举火把之形,表示点燃火把,画面描绘了天空中有10个太阳,晒的万物枯萎,该画面表达的是甲骨文“热”字;第二幅图形主题字是“夫”,描绘了大丈夫后羿射掉九日。这五组神话故事,每一幅画面都表达一个主题甲骨文字,有的象物,有的象意,有的又象事,有的两两组合,形态各异,寓意深长,是华夏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创意图形:后羿射日-热火朝天
创意图形:后羿射日-生生不息
创意图形:后羿射日-羿射九日
创意图形:后羿射日-万物和谐
创意图形:女娲造人-根生土长
创意图形:女娲造人-神女作人
创意图形:女娲造人-家人父子
创意图形:女娲造人-天人合一
创意图形:女娲补天-洪水泛滥
创意图形:女娲补天-毒蛇猛兽
创意图形:女娲补天-以石补天
创意图形:女娲补天-安居乐业
创意图形:百鸟朝凤-森林大旱
创意图形:百鸟朝凤-取食救鸟
创意图形:百鸟朝凤-以毛制衣
创意图形:百鸟朝凤-百鸟朝凤
创意图形:沉香救母-生子被贬
创意图形:沉香救母-斧劈华山
创意图形:沉香救母-苦学武艺
创意图形:沉香救母-宝莲放光
撰文: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艺术学院 王丽莉
绘图:陈敏梓
梅音雅韵
正观新闻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