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永城市实验中学 于琦

(一)100元里面的爱

(于琦)让我们先读一下汉兴网记者尚明侠日前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的日记:这位73岁的大爷家住我市某镇。他自昨早出发进城卖红薯叶,晚上才到新城,骑旧脚踏三轮车顶着烈日赶了一天,昨晚露宿街头。现在开源路与桂花街交叉口早菜市场,红薯叶很嫩,我问明情况后很同情,回家后,就发了朋友圈和几个熟悉的群。很快,大家积极响应,有立刻赶往菜市场的,有帮忙转发信息的,正能量满满。当我上班第二次经过菜市场时,城管人员正在驱赶着不让摆摊,看到大爷为难的样子,我就用一百元钱将剩下的菜全买完了。其实咱也吃不完,但是给了钱不拿菜,大爷再换地方卖,还是受罪。买完菜,我给大爷买了几瓶饮料和两包糕点,叮嘱他回去注意安全。爱于心,践于行。这位大爷一生无子女,家庭情况也不好,属于低保户。我们的举手之劳让老人得到了温暖,也彰显了永城文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大爱。

读到这里,在酷暑天里,心里是那样的凉爽熨帖:尚记者身体力行地“爱于心,践于行”,凭借记者的敏感、良知和责任心自觉的对老人精准扶贫,温暖了群众,树立了榜样,解答了我们平时的工作如何做、爱心如何施予的问题。想起了一则寓言,或许,这则寓言故事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尚老师的做法:潮起潮落。落潮时,很多鱼儿被冲上了岸,搁浅在沙滩上,阳光普照,鱼儿奄奄一息。一男孩挥汗如雨,一条一条地捡拾这些可怜的鱼儿投到水里,嘴里说到:又一条,又一条……路人甲不屑一顾,说到,这么多鱼儿,你拯救得完吗?男孩却说到:这一条在乎,那一条也在乎……

有时,我们的工作就像海边救鱼的男孩子。虽然我们不是救世主,但是,我们可以力所能及地救助一下那位最近的身边人。如是,我们的努力就有了意义。

100元里面的爱,很大。

(二)赤脚吟笑的山村少女

春天傍晚,在汉高祖巨像前的小路上,人流如织。在十里桃花、烟光斜阳里,有一群女孩子赤着脚,手拿鞋子且跳且笑,追逐打闹,洒下一路的隽永诗意。这些带着乡野泥土芬芳、泛着诗意幽香的青春美少女,用她们的灵动青春点亮了芒山的春天,那洒下的一串串敲金戛玉、银瓶乍破的笑声或许就是春天最动听的天籁。桃花、白云、悠闲自在幸福安康的市民、还有她们,都在诠释着永城生活的祥和美好。

(三)秋雨.陋室.读书的老太太

几年前,曹楼市场西北角还是一块被城市遗忘的角落。走进这个角落围墙里,时间似乎静止了,静止到几十年前新城还没有开发的原始状态中。这里有几排破旧低矮的房屋,可能是考虑到快要拆迁了,在这里艰难讨生活的人们对房子长期以来没有任何整饬——我也不知道,当整个新城的建设遍及每个角落时,为何偏偏遗忘这个角落。我曾几次深入院中,得知这里住的都是捡废品或打短工的最底层的人群。

一个秋雨连绵的天气,我要去市中心医院,恰好路过这里。我很好奇,在这种恶劣条件下这些苦人儿该怎样生活,怎样度过这种绵绵秋雨的时光呢?我于是踏着烂泥走进院落,竟然看到了让我眼睛一亮的画面——在低矮昏暗可能漏水的陋室门口,一位老太太戴着老花镜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她收来的废书,神情很专注;时不时微笑一下,脸上的皱纹也渐渐舒展开来,整合成一张慈善祥和的脸,祥和安静得如同观音菩萨。潺潺秋雨,茅檐低小,然而,因为有了老人的慈祥和读书的温馨,周围的画面才有了诗意的温暖。可惜当时没有带相机,不能对此永恒的定格。现在,塌败的小院已经拆迁了,老太太也不知所踪。但是,那份雨天安详而专注的读书画面却印在了心里。让我们认识到,不论生命多么卑微,我们都可以从阅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心灵的温暖;读书可以让我们生活在底处灵魂却在高处,可以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从容不迫与豁达超然;读书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苦并快乐着的愉悦体验,可以晴耕雨读,可以清风一枕南窗卧,闲看床头几卷书;老太太从阴雨读出晴日,从暗夜读出霞云,从枯草读出翠绿,从沙漠读出清泉,从卑微里读出高贵……她把被读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个人生命的横断面便有了精彩的印记。

于琦简介:

永城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级教学标兵,校《家庭教育报》主编,市作协会员,市知行读书会会员,中共党员。辅导学生多次荣获市级、省级、国家级主题演讲比赛一等奖。辅导学生的文章多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坚持笔耕不辍,教育类论文、散文、杂感、新闻等经常见诸多家报刊杂志,主题类征文多篇获奖。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