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旧居

张伯苓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大理道39号。

张伯苓(1876—1951),天津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办人,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一大批人才,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张伯苓

张伯苓出生于一个秀才家庭,年少时上过几家传统私塾,后因家道中落,考入公费的北洋水师学堂,学到了西方科学知识,受到较为正规的新式教育熏陶。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他在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任海军士官。他目睹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悲愤填胸,深感刺激”。由此,他萌发了以教育自强、以教育救国的想法,于是离开海军进入了教育行业。

张伯苓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张伯苓受严范孙之聘,到严氏家馆任教。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他随严范孙去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严氏家馆与盐商王奎章办的家馆合并,办起敬业中学堂,聘请张伯苓为校长。

张伯苓与范严孙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敬业中学堂改为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为南开学校。

1917年,张伯苓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高等教育,同时考察私立大学的行政管理。翌年回国,他与严范孙决心创办南开大学,在南开学校设立大学部,随后又于1919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南开大学。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私立大学。

1918年,严修(前排中)与张伯苓(前排右一)在美国考察教育

此后,他与严范孙又积极谋划,成立了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形成具有小学、中学、女中和大学的南开系列学校,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的典范。

1936年,张伯苓又在重庆创办南渝中学,后改为重庆南开中学,这所学校被誉为“人才的沃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开大学被日本军队飞机轰炸成废墟,被迫迁往长沙,继而迁往昆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

1938年,张伯苓任国民参议员并当选为副议长。1945年,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1948年6月,被迫在南京出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张伯苓任职后,亲眼目睹国民党统治的腐朽、黑暗内幕,决心不再“替蒋介石‘跑龙套’”,年末借口养病来到重庆南开中学的住所,终日深居简出。重庆解放前夕,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多次到他的住所,敦请他去台湾省或美国,被他婉言拒绝。

1949年11月,他在重庆迎接解放,并慨然把重庆南开中学献给国家。1950年春,张伯苓希望北归,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安排下,被接到北京住了4个多月。这年9月,张伯苓带着周恩来总理的一片关怀回到天津。

张伯苓还被称为“中国奥运第一人”。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张伯苓的一篇演讲,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英文刊物《星期报》上发表,提出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何时才能派出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出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他的发问得到社会各界的回应,在天津乃至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宣传。从那时起,便留下了中华民族的奥运情结。

1929年秋,张伯苓与上海两江女师篮球队的合影

1937年9月,在南开大学新学年“始业式”上,张伯苓又发出著名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当时,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国家正处于危亡之中,这“爱国三问”醍醐灌顶,大大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之志。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开大学视察,谈到“爱国三问”时指出,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

张伯苓先前在天津的住所,位于南门外大街272号。1950年9月,他回到天津后,租住大理道39号的一处英式小洋楼。1951年2月14日,张伯苓在这里溘然长逝,享年75岁。在他逝世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专程从北京前来吊唁,并敬献花圈,表达深切的悼念。

目前,张伯苓在大理道39号的旧居为民宅。

作者:贾长华

来源:“老贾笔谭”头条号

编辑:李鹏

统筹:李丽君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