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布了一项研究[1],揭示了微塑料与人类疾病死亡风险之间可能存在相关。研究通过对257名完成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了平均 34 个月的随访,在58.4%的患者切除的颈动脉斑块内检测到聚乙烯,其中的12.1%的患者斑块内同时也被检测出含有聚氯乙烯,这些塑料的颗粒直径普遍在200纳米以下。通过进一步分析统计,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与斑块中未见微纳塑料的患者相比,斑块中有塑料碎片的患者,发生心脏病、中风或全因死亡的风险升高 3.53 倍。"

动脉斑块硬化和心血管中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图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对微塑料潜在危害的了解有待加强。

一、微塑料,什么来路

微塑料,是指直径不超过5毫米的塑料微粒。部分微塑料是日化产品的副产品,最常见是添加到磨砂膏、牙膏中充当研磨剂的塑料微珠,但仅占微塑料总量的不到2%。还有更大一部分微塑料则由塑料制品破碎、磨损产生[2]如化纤衣物洗涤过程中脱落的微塑料纤维;合成橡胶轮胎磨损产生的微塑料颗粒;以及公共设施如路标、船舶等自身或涂料剥落的微塑料等。

图 | intelligentliving、reddit、franswillemblok

微塑料来源广泛,分布几乎无处不在。它可能漂浮于空气中被动物或人吸入体内,可能顺着溪流汇入海洋,也可能随着降雨到达雪山之巅。目前研究者不仅在人口密集区域的土壤、水域中发现大量微塑料,也在南北两极、深海等人迹罕至的环境中也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且在过去四十年中,海洋表层水中微塑料的浓度似乎显著增加[3]

一群来自美国布鲁克林的小孩们通过模拟实验和调研的方式揭露了微塑料的来源十分广泛

图 | 《疯狂微塑料》

可能你最关心的是,微塑料是怎么进入人体的?

微塑料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三:通过食物摄入,随着空气吸入,以及伴随产品、纺织品或灰尘中的微小颗粒接触人体皮肤。

通过食物摄入

通过食物摄入被认为是人类接触微塑料的主要途径。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揭示,基于美国人的饮食习惯 (包含常见的食品如海鲜、糖、盐、蜂蜜、酒精以及自来水和瓶装水),一个人每年可能摄入7.4万至12.1万个微塑料颗粒[4]此外,《环境科学》期刊中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表明,目前已在多种食品中例如贻贝、鱼、食盐以及糖中检测出了微塑料[5]

而印度尼西亚艾尔加大学在一篇发表于《环境科学》的研究综述中强调,食品包装也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这些包装包括塑料包装、一次性塑料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茶包和聚丙烯(PP)奶瓶等[6]。有研究表示,仅通过瓶装水达到建议摄入量的人每年可能会额外摄入 90000 颗微塑料,而仅饮用自来水的人则可能摄入 4000 颗微塑料[7]另一个研究则发现,平均每升瓶装水中含有约24万个可检测到的塑料微粒,比早期基于较大尺寸塑料微粒的计数高出10倍到100倍[8]

随空气吸入

微塑料能够通过多种来源释放到空气中,包括合成纺织品、材料磨损(例如汽车轮胎、建筑物)以及微塑料在表面的再悬浮。丹麦奥尔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一个人每小时可能会从自己的衣物、空气中吸入16.2个塑料碎片,每周大约摄入3000个微塑料颗粒,这相当于每周吃掉了一张信用卡大小塑料[9]。此外,在人类肺活检(包括癌症活检)中也检测到了 微塑料纤维[10]

随产品、纺织品或灰尘中的颗粒接触人体皮肤

尽管有人推测纳米塑料(<100 nm)可以穿过人体皮肤屏障[11],但目前仍然缺乏足够的研究证明皮肤与微塑料的接触会对人类造成危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许多物品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释放微塑料。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估计,一副隐形眼镜在佩戴一年期间会释放出 90,698 个微塑料颗粒[12]

人体主要可通过摄入、吸入和皮肤接触三种途径接触微塑料

图 | mdpi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摄入量”是估算值,不能和人体吸收量等同,毕竟也有研究发现人类粪便中同样含有微塑料[14](笑)。但既然已有多个研究在人体内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我们毫无疑问会“吃”到部分微塑料。

二、大震撼,从头到脚都有风险

其实更早以前,许多科学家就发现微塑料可能给人类带来健康风险。

微塑料可能影响人体代谢活动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微塑料会影响动物的代谢活动。例如,微塑料会减少海洋蠕虫、螃蟹和蛤蜊的摄食活动[14];也会降低鱼类消化酶活性,影响其消化能力并最终导致鱼类的捕食性能下降[13]

微塑料可能影响人体消化系统

微塑料进入人体胃肠道系统后, 会影响胃肠道蠕动,威胁人体的健康。同时,一些微塑料能够被分解成纳米塑料,而后与肠道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并跨越肠上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肠道疾病的患者,由于炎症感染造成的组织通透性增加还会使得对微塑料的转运速率明显增高[16]

微塑料可能影响人体呼吸系统

当人们在受到微塑料暴露的环境中呼吸时,微小的塑料颗粒可能被吸入肺部。研究表明,这些微塑料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呼吸系统带来健康影响。而不同单体结构不同,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同。过多摄入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和聚四氟乙烯(PTFE)被证明可能会出现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的症状,或消化不良、头痛头晕、恶心等不良症状此外,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微塑料代表物质可以在肺部持久存在[17]

微塑料可能影响人体循环系统

微塑料在人类血液中的发现也尤为关键,《国际环境》中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77%的健康志愿者血液中检测到微塑料颗粒的存在。这些颗粒能够顺着血液流入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中,对人体构成潜在危害[18]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成果除了直接在人体检出微塑料外,其生物毒性或导致人类疾病的描述是基于动物实验或科学推断,暂时还没有直接研究证明微塑料会导致疾病。翻译一下就是,受限于研究年限还太短,以及需要遵研究伦理不能直接在人体上做实验,目前科学家们只能合理推断微塑料会造成疾病,但还没找到实锤。

文章开头的研究则贡献了一个重要结论:基于实际的人类数据,确定微塑料与人类疾病死亡风险存在相关性。虽然不能说微塑料和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因果关系,但长期暴露在微塑料环境中的风险,需要被重视起来了!

、找平衡,我们该怎么做?

话讲到这里,即使安慰大家“没有实锤”,也已经很焦虑了。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很难解决,塑料的问题就是如此。

人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便利,塑料制品有很大的功劳,而且也和人类社会深度捆绑。即使我们愿意为了健康和环境舍弃便利,实际上也很难完全不使用塑料。

我们该怎么做?

1. 拒绝使用高风险塑料制品

尽量避免使用聚氯乙烯(PVC)和氧化降解塑料制品。

塑料和塑料也是有区别的,有相对安全稳定的塑料制品,也有“毒塑料”,聚氯乙烯(PVC)就是这样的存在。它的基础单体是氯乙烯(vinyl chloride),它的毒性极强且不稳定,因此需要大量的添加剂来稳定它。但即便是在最后的安定形式,PVC仍不算非常稳定,很容易释出添加剂,而且几乎无法避免[19]

另外,常被误解为环保塑料之一的氧化降解塑料,它实际上是在不可降解塑料(如聚丙烯、聚丙烯)中加入催化剂,使塑料制品在光、热以及氧气的相互作用下更快地氧化和破碎。但它的产物是塑料碎片/微塑料、增塑剂、染色剂等添加剂。这除了会造成自然环境有污染外,也会进入到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20][21][22]

国际上一直有呼吁限制生产和使用聚氯乙烯(PVC)、氧化降解塑料的声音[23-24]海南省[25]、台湾省[26]、香港特别行政区[27]、韩国[28]冰岛[29]等都对他们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2.  有限度地使用塑料制品,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除了拒绝危险塑料制品,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还可以谨慎选择使用塑料制品,毕竟购买和使用就是我们重要的选票。

用更安全可重复使用的不锈钢、玻璃、陶瓷、棉布制品等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尤其是直接接触食物的容器。如果确实需要使用塑料容器,优先选择支持重复使用的聚丙烯(PP),优质的硅胶制品也可以考虑。

在这里,可重复使用不等于反复使用一次性物品,不仅因为一次性塑料废弃物正是造成当下塑料废弃物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更因为一次性产品往往质量堪忧,微塑料和添加剂释放更不受控。(戳这里详情了解)。

3. 少吃微塑料,还可以这样做

我们还可以直接在入口环节加把劲,做好以下几点,为微塑料进入我们的身体继续制造困难。

在家庭中,尽量采用过滤或烧开水的方式准备饮用水,硬水煮沸后其中80%的尺寸在 0.1 至 150 微米之间的聚苯乙烯、聚乙烯和聚丙烯微塑料颗粒能够以沉淀物的形式沉降,进一步过滤可以减少对它们的摄入。即使在软水中,把水烧开,也仍有约25%的微塑料颗粒可以得到沉淀[30]

不要在碗里套塑料袋盛烫食,同时避免在微波炉中使用塑料容器加热食物。有研究证明,与冷藏或室温储存等使用场景相比,微波加热导致食品中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释放量最高[31]

少吃加工食品,加工食品经层层包装,受微塑料污染的风险更高。罐装食品内部一般都涂有含双酚A的环氧树脂涂层,可能会渗入食物中[32]

少吃海产品内脏、贻贝类和海盐。塑料在海洋垃圾中占比高达85%,当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分解时,它们会将微塑料、有毒化学物质等泄漏到水域和沉积物中,最终转移到海洋食物链中[33]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很大程度减少自己暴露在有害塑料环境中,减少自身微塑料的摄入量。但如想再环保一些,安心一点,需要更多力量的加入。如处于消费上游的塑料生产企业,从源头停止有害塑料的生产和使用;日化产品、食品企业等选择安全的可重用包装替代一次性塑料包装;与塑料污染治理有关的部门的科学立法、严格监督。作为消费者,在主动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外,也可以积极向企业或政府反馈需求,推动全社会尝试可重复使用的消费模式,减少微塑料的暴露风险。

参考资料

[1] Marfella, R., Prattichizzo, F., Sardu, C., Fulgenzi, G., Graciotti, L., Spadoni, T., ... & Paolisso, G. (2024).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 atheroma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90(10), 900-910.

[2] 鞠茂伟,党超,张微微,王莹,王菊英.海洋微塑料无处不在[J].世界环境,2020,183(2):24-27.

[3] UNEP.Microplastics[R].2019:4.brochure-microplastics.pdf (unep.org).

[4] Ziani, Khaled, et al. "Microplastics: a real global threat for environment and food safety: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 Nutrients 15.3 (2023): 617.

[5]Prata, Joana Correia, et al. "Environmental exposure to microplastics: An overview on possible human health effect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02 (2020): 134455.

[6] Lehel, József, and Sadhbh Murphy. "Microplastics in the food chain: foo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Review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Volume 259 (2021): 1-49.

[7] Cox, Kieran D., et al. "Human consumption of microplastic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3.12 (2019): 7068-7074.

[8] Qian, Naixin, et al. "Rapid single-particle chemical imaging of nanoplastics by SRS microscop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1.3 (2024): e2300582121.

[9] Vianello, Alvise, et al. "Simulating human exposure to indoor airborne microplastics using a Breathing Thermal Manikin." Scientific reports 9.1 (2019): 8670.

[10] Pauly, John L., et al. "Inhaled cellulosic and plastic fibers found in human lung tissue."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a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cosponsored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reventive Oncology 7.5 (1998): 419-428.

[11] Revel, Messika, Amélie Châtel, and Catherine Mouneyrac. "Micro (nano) plastics: a threat to human health?."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Health 1 (2018): 17-23.

[12] Liu, Yuxuan, et al. "High-content screening discovers microplastics released by contact lenses under sunligh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7.23 (2023): 8506-8513.

[13]ROBBIE GONZALEZ.人类粪便首次检出9种塑料颗粒,白色污染终于侵入你的身体?[OL].https://mp.weixin.qq.com/s/XTJ1zq74jxjReCFQzmfB_A,2018-10-26.

[14] Xu, X. Y., et al. "Microplastic ingestion reduces energy intake in the clam Atactodea striat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24.2 (2017): 798-802.

[15] Wen, B., Zhang, N., Jin, S.-R., Chen, Z.-Z., Gao, J.-Z., Liu, Y., Liu, H.-P., Xu, Z., 2018. Microplastics have a more profound impact than elevated temperatures on the predatory performance, digestion and energy metabolism of an Amazonian cichlid. Aquat. Toxicol. 195, 67–76.

[16] 苏亚平,李瑞玲,李博,等.微塑料对人体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03):157-162.

[17] 张思梦,查金,孟伟,等.环境中的微塑料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中国塑料,2019,33(04):81-88.

[18] Leslie, Heather A., et al. "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163 (2022): 107199.

[19] Jay Sinha, Chantal Plamondon.戒除塑膠的健康生活指南:不用塑膠,其實是為了健康?關於環保,我不能做好回收工作就好嗎?解答你的無塑難題![M].光現出版,2019-08-14.

[20] 杨杰,李连祯,周倩,李瑞杰,涂晨,骆永明.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来源、过程及风险[J].土壤学报,2021,58(02):281-298.

[21] Prata J C. Airborne microplastics:Consequences to human health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8,234:115—126.

[22] Eunomia. (2016). The Impact of the Use of “Oxo-degradable” Plastic on the Environment.

[23] PHYS. US begins review that could eventually lead to PVC ban. Availiable at: https://phys.org/news/2023-12-pvc.html

[24] HEAL. Inforgraphic: The EU must ban PCA! Availiable: https://www.env-health.org/infographic-the-eu-must-ban-pvc/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南省印发《《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补充实施方案》、《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Z].2020-09-15.

[26] 環保署新聞發布.環保署112年7月1日起禁止製造輸入販賣含PVC食品包裝[OL].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197a6f06-c436-4720-82b3-a58c6e849a69,2022-4-29.

[27]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2023 年產品環保責任 ( 修訂 ) 例》 .https://www.legco.gov.hk/yr2023/chinese/ord/2023ord027-c.pdf.2023-10-26.

[28] Pearly Neo.No colour, no PVC: South Korea bans hard-to-recycle plastic materials for F&B packaging[OL].https://www.foodnavigator-asia.com/Article/2020/01/31/No-colour-no-PVC-South-Korea-bans-hard-to-recycle-plastic-materials-for-F-B-packaging,31-01-2020.

[29] Jelena Ćirić.Iceland Bans Single-Use Plastics Starting in 2021[OL].https://www.icelandreview.com/society/iceland-bans-single-use-plastics-starting-in-2021/2020-07-06.

[30] Yu Z, Wang J J, Liu L Y, et al. Drinking Boiled Tap Water Reduces Human Intake of Nanoplastics and Microplastic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2024.

[31] Environ. Sci. Technol. 2023, 57, 26, 9782–9792 Publication Date:June 21, 2023.https://doi.org/10.1021/acs.est.3c01942.

[32]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Biophenol A (BPA). https://www.niehs.nih.gov/health/topics/agents/sya-bpa

[33] UNEP.From Pollution to Solution:A Global Assessment of Marine Litter and Plastic Pollution[R].2021.

-End-

编辑:摆脱塑缚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