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年来对庄子等人的神明观念多有思考,庄子以为,时代乃至我们个人身上都有神、明、圣、王、君子、百官、民,等等七个层级,我们都以为从民上升,前进到君子圣王和神明的高度乃是人生的目的。但其以前的思想家如老子对民有细致的展开,我们随州的先哲季梁更是在人类史上率先提出民为神之主的观念。从民到神是一条上出之路,从神到民是一条回向之路。修行的大德们以为,既登彼岸舍舟楫,再入轮回做众生,也有这个意思。

02

清明节回随州,有幸跟乡贤、书法大家曾翔先生,以及老友周龙荣、刘平等一起参观随州博物馆。汉东之国随为大,身为随州人虽然跟古随国没什么联系,但仍会有一种历史缘份的殊胜之情。曾随之谜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话题,虽然曾随一家得到证实,但何以文献称随,地下器物名曾,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谜。我们几个人自然也在观看中聊到这个话题,我猜想得名的由来得到了大家的响应。随的得名,跟随北的烈山、厉山,随南的云梦大泽有关,雷厉风行,烈风雷雨,气蒸云梦泽,南北山水的特征,正是一个泽雷随卦,故文献称随。至于曾,原始义中应该跟中原以南地区人民的蒸食习俗相关,在蒸米饭等食物时,人们用曾子以防底部的饭糊了,米水煮得快粘稠时,就把米汤捞起来,把米饭铺到曾子上,用筷子把米饭插上几个孔保证热气均匀。出土的曾字没有下面的日字(曾翔先生书写曾字就如此,少见者多以为怪),是很形象的器物,这个曾子在随州念四声(读作镇子)。层的写法就与曾有关,曾因此有层次、隔代等意思,随州人做的酒糟的糟也以米饭为材料……生活方式在中原北方看来非常特别,称随地为曾国也在情理之中,被叫习惯了,随地人也习以为常。南宫适被封到此地负责看管周王朝的南疆,子孙们入乡随俗,称曾侯也是治理的德政仁政了。随和曾,一跟天时地理相关,一跟生活方式相关。我对汉水、随州在古时的战略位置曾有猜想,曾、随得名只是其中之一,当然,关于上古中古时代的猜想要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对古人进行同情之理解。

曾侯乙编钟

03

甲辰寒食清明回随见伯牧远坤先生,与曾翔先生等人参观曾随古物,乡贤雅聚,一时之胜,以临江仙一首记事。风起汉东三改火,含章写尽红尘。见龙在田受春温。无民神无主,般若是浮筠。千百年间如一梦,繁花开谢烟云。追远南公青铜颦。编钟礼楚子,曾随一家人。

04

早年回乡,近乡情怯。很多年轻朋友都有这样的体验,这是金刚经的须陀洹境界,名为入流,而实无所入。后来就有往有来了,年轻人在外有些成就,有些感觉了,相互因名称义,这大概是斯陀含境界,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再后来就不来了,甚至有人断亲了,这是阿那含境界,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后来就是阿罗汉境界。我知道有些人到了阿罗汉甚至更高的状态。

05

年轻时曾写过一篇有关汉水武当的文章,其中说,汉水流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被低估了。在汉水奠定了汉文化的天地人格局之后,江、河文化才登场,并后来居上。……江河日下,汉水之汉分为江、河,在其北者的水流称河,在其南者的水流称江。甚至黄帝势力范围的“河”后来居上,在一些语汇中替代了汉,银汉为银河取代即为一证。……而在江、河之前,汉在集体无意识中如语言文字中的频率极高极重。汉阴、汉东、汉沂、汉女、汉津、汉渚、汉清、天汉,等等,在先秦语汇中,“汉”字比“江”、“河”重要……汉水流域对中国文化的奠基功不可没。也许是这种历史记忆的信仰情怀,西楚霸王无意中分封给刘邦的名号“汉王”,成为“殆天授也”的天命;刘邦建政后,强化了“汉”在民族集体意识中的认同。周边的部族也开始称炎黄子孙为“汉子”。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使得汉水流域的上古贡献为文明承认纪念,“汉”成为华夏民族的符号或代称。

06

在郊区参加影子老师的姜茶时装秀,上场的亲友团除了我,还有可爱的中小学生、以及风度翩翩的老奶奶,业余的和专业的混搭,似乎更有意思。第一次上台走秀,走得意犹未尽。事后做打油诗:春花烂漫柳丝长,万种风情印日光,猫步轻盈姜茶秀,川流敦化礼衣裳。

姜茶时装秀 现场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