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中国近代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宋文化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时至如今,“宋风美学”仍然对中国人的审美产生着重要影响。
寻宋时风雅,宴天下宾朋。3月29日,第二届“寻宋风雅节·宋宴文化推广活动”在开封举行。活动现场,业内专家、文化名人、媒体达人们齐聚开封,共同探讨宋文化传承,感受宋文化之美。
【大咖云集,共论宋风文化】
开封文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邱广雨在致辞中表示:“宋宴文化不仅代表宋代饮食的精髓,更是宋代人精神的鲜活体验。我们期待通过此项活动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宋宴文化的独特魅力,亲身感受宋代的风雅情趣。”
河南省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会长张海林表示,宋文化是封建王朝的文化巅峰,宋风是文明之风。弘扬宋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开封市中医院院长万永杰从中医的角度,讲述了宋文化的重要性。他说:“宋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中华美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今天这个注重健康生活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从宋宴的食疗理念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健康养生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为此次“寻宋风雅节”的主办方,中国烹饪大师、宋风雅宴品牌创始人成国富在致辞中说:“我认为文化始于餐饮,探寻美食根源是餐饮人的使命,努力发展文化餐饮,是我的追求。未来我将继续在高品质宋宴方面发力,努力成为中国文化餐饮第一品牌。”
据了解,开封市政协副主席邢广华,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陈国桢,开封市政府副秘书长徐国文,开封市顺河区政协主席孙涛,开封市商务局副局长程崇兴,开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总监王燕等也出席了此次活动。
【雕版拓印、投壶拾趣、茶果制作,多项宋风活动尽展宋风之美】
点茶、焚香、挂画、插花、蹴鞠、投壶、博戏、捶丸、拓印、画扇……宋人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风雅又不失趣味。
活动现场,宋风文化市集引发众多市民打卡参与。市集搭建上,整体以淡雅的米白色为主,搭配大块清新绿色,材质上选择竹子和文化布幔,将宋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点位设置上,主办方从欧阳修《醉翁亭记》及苏轼《老饕赋》中汲取灵感,围绕宋代宴饮流程仪式,设置了焚香、点茶、抚琴、花笺墨香、投壶射礼、绘扇等等多个宋代宴饮互动体验点。
独具特色的点位设置加上高颜值的搭建,吸引了众多汉服爱好者到场打卡,也让到场嘉宾沉浸式体验到了宋代文化。
除此之外,活动现场还设置了披甲武士、卖花郎、东坡居士、雅儿姑娘等多个 NPC 巡场,与现场嘉宾热烈互动,为到场游客赠送礼品。
主舞台上的表演同样十分精彩。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国风音乐,舞蹈演员步入舞台,他们带来了宋舞《只此青绿》,灵动的舞步,精湛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舞狮表演环节,四组演员时而腾空飞起,时而俯卧卖萌,仿佛真的狮子出现在了人们眼前。
【嘉宾共品“东坡宴”,用舌尖感受宋宴文化】
宋代以前,由于生产力和技术原因,中国烹饪以蒸、煮、烤为主。随着宋代冶金技艺的兴盛,铁锅走入寻常百姓家,“炒”这种烹饪技艺逐渐开始盛行。
得益于此,宋代出现了众多至今仍在影响中国人的独特美食。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苏轼。根据史料记载,苏轼留下的作品中,关于吃和美食的作品有一千多篇,记载了多种宋代美食。
宋风雅宴品牌发言人陈静在分享中说,宋风雅宴·宋文化地标餐厅,是以宋代宴饮文化为主题的餐饮品牌,致力于推广和传播宋宴美食文化,使顾客能够身临其境体验宋人风雅。
此次活动,宋风雅宴以苏轼的经历为蓝本,创作和再现了多项宋风菜品。冷菜如:“灯影莲藕”、“太守馋醉蟹”、“川拌牛件”、“醉游赤壁图”。 热菜如:“虹桥羊排”、“雪堂酒炊鲈鱼”、“东坡回赠肉”“题西林壁”、“泉水元修菜”、“文豪玉笋”“元鱼羊羹”等。
以凉菜“灯影莲藕”为例,该菜品源自苏轼所作回文诗“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苏轼用“藕”比喻爱情,生动而形象。宋风雅宴选用白藕,以其家乡川地灯影牛肉之法制成,色泽红亮,口感脆香,口味甜辣。
而醉游赤壁图,则是描绘了东坡第二次醉游赤壁的景象,其与友人乘舟携酒和鱼脍,泛舟于赤壁之下,文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适有孤鹤,横江东来”,菜品复原上选用巴玛火腿来描绘赤壁,用枪鱿鱼来刻画明月,以舟船携鱼脍,行于赤壁之下,以西域蜜瓜来描绘近景山林,让食客穿越千年,与东坡同游于赤壁之下。
东坡与友人同游庐山时,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并在庐山脚下的西林寺写下这首千古佳作《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庐山之旅的总结。宋风雅宴巧妙的选用雪花牛肉,辅以羊肚菌、芦笋、竹荪等庐山山珍,再配以三吊三滤的清高汤现场烹制,汤清味浓,口齿留香。
东京梦华,时光绵延千年。食物,连接了历史与现在,他乡与故乡;饮食里,有故都的繁华,有文化的传承。
在活动最后,成国富对记者表示,餐饮的未来一定要融入文化,文化餐饮将会成为餐饮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未来,宋风雅宴一定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顶端新闻记者 白刘阳
精神传承
精神传承观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