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克: 

      全国政协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六、七届、八届理事、民革中央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美协第六、七、八、九届理事、北京大学文化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及人物画高研班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民革中央画院院长。

民革山东省委第十二、十三届副主委、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届副主席、山东省公安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山东省画院联盟主席、山东画院院长。
 为一级教授(二级岗)、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高评委、山东智库专家、山东省决策委员会委员。
他擅长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和研究,工笔写意皆能。注重将传统文化的底蕴融入其中国画创作中,并探索笔墨语言的现代转型。孔维克长期进行着以现代审美的视角将书法、构成与传统笔墨相对接的研习,推出了大量有着强烈个性化印记的古典人物画作品 。代表作有:《杏坛讲学》《孔子周游列国图》《心学宗师王阳明》《孔子与四配》《日本遣唐使》《一山一水一圣人》等。
近年来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宏大主题的创作,致力于对现代写实人物画的研究及当代性的学术推进,创作了一批扛鼎之作,为画坛所瞩目。代表作有:《公车上书》《孙中山先生在青岛》《王尽美与邓恩铭》《抗战老兵》《国学大家张伯驹》《何香凝肖像》《咱与国旗合个影》《中国人民解放军驰援武汉》《沂蒙山下识字班》《雪野大川进行曲》《北上》等。
孔维克作品多次参加大型全国美展、签约“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美术创作工程"、“一带一路世界美术创作工程”等。

《沐》(国际青年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

100cmxl00cm  1985年

人物画家的历史使命
——谈孔维克的人物画

文/方增先

上世纪80年代,我接到一个青年学子的来函,他寄来一宗绘画作品的照片让我指导。当时的中国画坛正值国门初开,西方的新观念、新图式像潮水般地涌来,各种思想、观点异常活跃,艺术思潮此起彼伏,许多画家在自己以往成熟的绘画习惯模式中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不知何去何从,有的盲目跟随西风,有的全盘否定传统,有的对传统抱残守固。我欣喜地看到还有一些年青人却在敏锐地接受着新鲜事物,以开阔的胸襟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有着天然的承接,很好地接受着中西两个文化系统的信息,并进行着有效的整合、消化、吸纳,以自己聪慧的理解,画出了当时感到全新的一种感觉,那些画虽然有些雅嫩,但我却从中看到了一种希望、一种年轻人充满艺术活力的希望。

《同志仍需努力——为国父孙中山先生造像》(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美展)
196×180cm  2011年

孔维克就是这个青年探索群体中的一位。那时他的代表性作品《沐》参加了1985年在北京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这个展览是“85新潮”的前奏,是当时带有官方性质的最具包容性、开放性的展览。这幅画以硕大的金灿灿的黄色太阳、交错流转的装饰横线为背景,映照着两个骑单车少女的背影奔向耀眼的未来。作品中的太阳及旋律所形成的圆和曲线既具有现代艺术的形式美感,其造型和笔墨的处理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意味。作品的阳光、旋律、寓意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一时全国各大媒体或在封面、或在重要的位置都刊登过这幅画。当时许多人不一定记得作者是谁,但对这幅画肯定会很有印象,我也是这时才对上号的,我还记得回了封信,说我不擅长题字但为了予以鼓励给他题了一帧展名。2003年12月中国美协在北京召开第六届中国美术家代表大会,在理事会上我们成了“同桌”,他自我介绍说是孔维克,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

《党的好干部孔繁森》 (入选八十光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cm×200cm  2001年

《公车上书》(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308×600cm  2009年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回首20世纪中国美术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潮、撞击、探索、思考,走过了一个有趣而值得回味的过程。当我们今天面对世界美术的时候,我发现大家都冷静了下来,开始思考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艺术与这个世界,这个国家的关系等等的问题,我们开始沉下心来,把中国的绘画所展现的民族文化特征更加纯化同时接纳着当代文化信息,把传统的文脉延续到当代的语境中,让其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新姿态。我欣喜地在孔维克的画中也看到了他立足当代去理解传统、阐述传统的优秀表现。无论是他的古典人物系列、孔子文化系列还是乡土情怀系列作品,其独具特色的作品风格,不仅在画面形式感的探索及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上都有着强烈个性化的印记,且在作品的人文内涵及审美境界的拓展上也有着深层次的挖掘,给人以别样的视觉冲力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齐鲁之光一一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与邓恩铭》(合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10cm×96cm  2011年

《岁月沧桑——抗战老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美展作品)
270×191cm×4  2015年

值得一提的是,我一直倡导画家尤其是人物画家要不断深入生活,进行采风写生。这不仅是为了锤炼画家的绘画技巧,也是在磨炼画家的那双观察生活的眼睛及那颗感悟生活的心智。去年在香港参加“第三届当代中国画高峰论坛”时,孔维克送我一本刚出版的《孔维克亚洲写生》,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写生随笔集,记录了一个画家对当代社会的活生生的内心感受。作品生动传神且艺术手法多样,生活气息、异国情调扑面而来。目前由于照相机的普及和使用的便捷,加上人们的浮躁心理,已很少有画家真正地背着画夹深入到生活中去画画了。我看后很赞赏他这种手握速写笔不断进行写生的从艺精神,欣然在他的速写本上题了几个字“画画的人就是要这样去画画”。

《孙中山先生在青岛》(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310×600cm  2013年

尤其可贵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笔墨的结合,这一新人物画的传统。他的代表作品《公车上书》从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的铜奖到2009年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历经20年的反复锤炼,这张二度创作的作品一经问世即广受好评,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时我也仔细看了,作品无论构思立意,还是场景的烘托、人物的组合、面部塑造、人物衣服的笔墨表现等都有了新的突破。这使我看到了现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跨度和卓越的笔墨表现,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前景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消极,它在当代确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杏坛讲学(三联画/获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习射图》  220cm×91cm    《杏坛讲学》  220cm×143cm     《古乐图》  220cm×91cm

1994年-2004年 

人物画在中国画的发展长河中,产生虽然较早但发展却非常缓慢。是近代特别是现代的中国国情推动了它全新的蜕变性发展,并使之呈现出新的艺术状态。中国水墨人物画很难画,因它牵扯的因素很多、很复杂。我们没有西方绘画中关于表现写实人物那种几千年的厚重传统,我们又确实有中国笔墨传统的座座金山,另外,我们又面对中国的社会变革所引起的文化嬗变、面对西方绘画观念的相互比照,在这其中如何继承、借鉴和整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在这里理论的说教是苍白的,全靠画家们用画笔的实践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几代中国人物画家须共同努力的学术课题。我由衷地希望包括孔维克在内的一代代年轻的人物画家们甘于寂寞、不辞辛劳,在中国人物画的这片沃土中敬业地去耕耘,不断将中国人物画推向新的高度。

《孔子与四配——孔子、颜子、子思子、曾子、孟子肖像》(第四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签约作品)
640x237cm  2016年

《心学宗师——为王阳明先生造像》(中华文明美术创作工程)

360×180cm  2016年

《陆军水墨人物写生——坦克新兵写生》(纪念建军80周年全军美展作品)
180×192cm  2017年

日本遣唐使(组画六幅)(“一带一路”世界美术创作工程签约作品)

600x300cm  2018年

香凝如故(纪念何香凝先生诞辰140周年暨首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特邀作品)
200×200cm纸本水墨中国画  2018年

《咱与国旗合个影》(全国政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画作品展)
195x258cm  2019年

《那是一座大山》(第二届香凝如故民革全国美术作品展)  
180cm×96cm  2020年

《使命一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驰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全球华人美术作品展)

190x410cm  2020年

《一山一水一圣人》(文化部黄河文化主题创作工程签约作品)
400x200cm  2021年

《沂蒙山下的识字班》(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国政协委员作品展)
200x260cm  2021年

《雪野大川进行曲》(中国国家画院2022北京冬奥主题美术书法作品展)
200×240cm  2021年

《沂蒙战地医院的小八路》(全国政协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美术书法作品展)
240×200cm  2022年

《时代楷模朱彦夫》(讴歌时代楷模——中国国家画院英模人物主题美术作品展)

200x152cm  2023年

《北上》(第三届风雨同舟一一民革中央全国书画作品展)

200cmx410cm  2023年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