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湖州市,它和浙江的乌镇、西塘、江苏省的周庄、同里、甪直并称江南水乡六大古镇。

江南水乡古镇,大凡都有“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地域特点和“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建筑风格。起初,抱着观一叶而知天下秋的态度,觉得自己走过了、看过了那么多的古镇,南浔古镇又能带给我多少惊艳呢?可谁料想,南浔这颗镶嵌在浩瀚太湖之阴的璀璨明珠,以其江南水乡诗画一般的神韵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欲罢难休。

出发吧,让我们一起到南浔古镇!

江南第一文字狱

我们亲近南浔,不妨先从清朝初年那宗江南第一文字狱开始。就是这宗历史惨案,竟然还与金庸的一位先祖有关。

南浔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隶属于菰城县。秦朝的时候,因当地有乌巾、程林两氏善酿琼浆而改名乌程县。

清朝初年,乌程县南浔镇的庄廷鑨生于富商之家,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十五岁的时候就考入了国子监,得中拔贡。

可惜的是,就在庄廷鑨前途一片光明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竟然导致他双眼失明,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悲伤之中,庄廷鑨突然想起了历史上一位和他有着相似遭遇的前辈,春秋著名史学家左丘明,于是,他就立志效法左丘明著书立说,完成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而名垂千古。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人心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

南浔自建镇以来,因蚕桑种植,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至明清之际,这里已经成为了江南的商业重镇。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基础上,云集于此的富商大贾及有识之士,除了营造园林外,更是将文化教育放在了首位。一时间,南浔当地读书之风盛行,著书立说、编史修志之风蔚然大观。

明朝天启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朱国祯一生写了大量著作,也收集了大量政治史料。朱国祯致仕以后,回到了家乡南浔,百无聊赖之际,就将一生收集的政治史料加以整理、编撰,遂成一部《明史》书稿。说是《明史》,其实书中并没有传统史书的帝纪、志、表,只有列传。朱国祯死后,家道中落,其子孙穷困潦倒,只能依靠变卖祖上留下的祖产来艰难度日,最后竟然打起了《明史》这部书稿的主意。

庄廷鑨闻讯,遂以区区一千两白银从朱国祯后人手中买回了这部书稿。庄廷鑨绝对没有想到,就是这部书稿,竟然给自己的家人及江南文人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庄廷鑨买回书稿以后,招募茅元铭、吴之铭、吴之镕、张巂、唐元楼、严云起、韦全祐、蒋麟征等人,对全书进行了修改润色,并根据茅瑞征《五芝纪事》《明末崇祯遗事》对照删补,新增了明崇祯年间的历史,编辑成为《明史辑略》一书。

不料,《明史辑略》还未刊印,庄廷鑨旧病复发,不久就含恨而亡。其父庄允诚老年丧子,悲痛欲绝之中,陡然想起了儿子庄廷鑨生前未竟的事业。于是,他就邀请江南名士、崇祯十三年进士李令晳为该书题序,由庄廷鑨的岳父、大富豪朱佑明出资,在南浔镇北圆通庵进行刻印《明史辑略》。

为了提高《明史辑略》这本书的知名度,庄允诚不仅将茅元铭等数十名参与编纂此书的名士的姓名列入书中,还将当时的名士,查继佐、陆圻、范骧三人名列其中,但是,并没有征得这三人的同意。时任左布使周亮工是范骧的朋友,他偶然间获得了一本《明史辑略》,发现书中所记内容多与满洲皇帝有关,且多有不敬。周亮工深知,此事一旦被朝廷得知,必将追究南浔庄家而使范骧等三人受到牵连,故此,他就向范骧建议,在朝廷还没有发觉之前,赶快向官府检举,以此来脱离干系。

范骧、查继佐、陆圻遂将此事上报到了浙江学政。浙江学政是主管浙江教育及省内学员考课升降的政府高级官员,虽然官居三品,与布政使、按察使同级,但是由于政治敏感度不强,觉得这只是落魄文人记录的一些陈年往事,没有那么严重,就将此事下放到湖州府学继续调查此事。

当时的湖州府管辖乌程、归安、德清、长兴、武康、安吉、孝丰七县,其中乌程、归安两县治同驻湖州城内。乌程县衙位于湖州市西北、归安县衙位于湖州市东南,两个县衙之间距离不远。归安县原县令吴之荣因贪赃枉法,被人告发而革职。当湖州府学调查《明史辑略》一案时,吴之荣悉知南浔庄家为当地富户,遂起敲诈之心。不过,此时的庄允诚早就买通了湖州各司衙门,将此事很快就平息了下来。

吴之荣怀揣着一本《明史辑略》,先后来到了南浔朱国祯和庄允诚家中进行敲诈。朱庄两家男丁避而不见,却让家中数百名妇女一拥而上,羞辱吴之荣。朱庄两家又拿出银两,贿赂州府衙门,湖州守道张武烈派出衙役将吴之荣驱离了乌程县。

吴之荣敲诈不成,反而羞辱,一怒之下,就携带着《明史辑略》进京向刑部告发了庄允诚。此时,康熙皇帝刚登基不到两年,朝中大小政务皆由四大辅臣作主。鳌拜认为大清根基未固,决定从严从重追查此事,以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

《明史辑略》一案先后牵连近千人,数十家惨遭灭顶之灾,堪称清朝初年最大的一起文字狱。朱、庄两家和参与此书编纂者及家属七十余人被斩决,其中有十八人被凌迟处死。庄廷鑨当时已死多年,亦被掘坟、劈棺、戳尸,唯有查继佐、陆圻、范骧三人因举报有功,又有吴六奇为之说情而逃过一劫。

查继佐就是武侠小说家金庸的先祖。金庸不仅将《明史辑略》一案写进了自己的武侠小说《鹿鼎记》,还曾专门到南浔参观访问,并写了《湖州之宝明史辑略》一文凭吊祖先,追忆历史。

水晶晶的南浔古镇

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虽然致使无数江南文人或命丧黄泉、或流放充军,但是,统治者的屠刀却杀不尽铮铮铁骨的江南文人。当我站在南浔古镇那个叫“洗粉兜”的小巷子里,这种感觉愈发强烈:一个弱不禁风的江南女子,为了国家的利益都能毅然走向敌国的军营,又何况饱读圣人之书的江南文人呢?

当年,吴越交战,越王战败。越王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向吴王夫差求和,愿意携妻带子为臣。吴王夫差好色,范蠡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西施,决意将其献于吴王。范蠡携西施自钱塘而来,沿水路向姑苏一路北上。路过南浔时,天气渐暗,就停舟泊船,投宿在了百间楼东边的一个小村里。

入夜,寒风萧萧,西施站在百间楼河边,望着粼粼河水,不禁悲从中来:此番前往吴国,生死未卜,即便能够苟且偷生,在敌国君王面前强颜欢笑,又有何面目去见家中父老呢?

西施思前想去,倒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纵身跳进眼前的这条小河,葬身于祖国的土地上。于是,西施蹲下身来,双手捧起河中的清水,洗掉脸上的胭脂水粉,拔下头上的插戴,决意回归自己的村姑面目,从容而死。

恰好陪伴西施的侍女醒来,不见了西施,大吃一惊,马上就找到了范蠡。他们慌忙来到了河边,找到了河边刚刚卸完了妆,正在哭啼的西施。范蠡劝服悲哭中的西施以国家利益为重,到了吴国迷惑吴王夫差,让其放松对越王的警惕,以谋他日越国东山再起。最终,西施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就在河边重新梳洗打扮,当天就进入到了姑苏城。

村子里的老百姓深深为西施的献身精神而感动,就把她洗脸补妆的小村取名为“洗粉兜”,沿用至今。

虽然这个凄婉的传说不足为信,但是,江南水乡的人们身上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就如“洗粉兜”旁边的粼粼河水,悠悠千年,奔流不息,令我们每每想起,总能升腾起无尽的感动。

来南浔之前,我曾经去过西南的丽江古城,也去过山西的平遥古城,甚至我也去过玉门关外的河仓古城(遗址)。初到南浔,似乎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气息扑面而来,直到我站在嘉业藏书楼前,我才突然知道,原来这种气息正是弥漫在南浔的文化气息。

几乎所有能够保留至今的古城,要不是得益于强大的军事,就是得益于繁荣的经济,而南浔古镇在强盛的经济背后,文化如此昌盛,实属罕见。自清代至民国,南浔的私家藏书楼和藏书家所收藏的书籍以其数量多、珍本富、质量高而位居湖州之冠,名噪四海。

嘉业藏书楼的主人是江南富商刘墉的孙子刘承干。刘承干坐拥万千家财,一生却无声色犬马之好,终其一生,唯有爱书、藏书和刻书。民国九年,刘承干斥资十二万,在祖业小莲庄鹧鸪溪畔辟地二十余亩,筹建嘉业藏书楼,前后历经四年而成。

刘承干曾在光绪皇帝死后,捐银两万余两在崇陵植树,宣统皇帝特赐“钦若嘉业”九龙金匾。刘承干藏书楼建成以后,遂以九龙金匾中的“嘉业”命名藏书楼。这是中国近代最后一座设计新颖、功能齐全、布局合理、保存完好的藏书楼。

嘉业藏书楼的书籍主要来源于购买和抄录,也有一部分是刘氏借款给他们,到期无力赎回的抵押品。经过二十余年的多方搜索,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嘉业藏书楼藏书数量达到了鼎盛时期,共收藏各类图书60万卷、20万册,共计12450种。其中,宋本79种、元刻84种、明刊本2000种、清刻本5000种,地方志1217种、丛书220种、抄书2000种。而号称镇库之宝的宋刊四史、明抄《永乐大典》、文渊阁、文澜阁《四库全书》残存抄书等均为稀世珍宝。

三十年代后,由于社会动荡,刘氏家族日益衰落,嘉业藏书楼的藏书或被变动、或被盗抢,特别是抗战爆发以后,古籍更是大量散失,或流入其他图书馆、或被人收藏。解放后,已是古稀之年的刘承干毅然将余留的11万册藏书连同精心设计建造的嘉业藏书楼,一并无偿捐献给祖国,书写了一个藏书家的最后辉煌。

这就是徐迟笔下水晶晶的南浔人。

一切都显得那么有水晶晶的灵魂和水晶晶的生命!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