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嫉妒心门开
◎邹相
何谓嫉妒?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情绪。他人的容貌、才智、荣誉、名声、地位、成就、财产、威望、家庭等各种因素,都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
关于嫉妒的故事,历史上有很多,如吕后与戚夫人的故事,吕后因嫉妒戚夫人的美貌与受宠,将其手脚尽断、面容尽毁,变成“人彘”;如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庞涓因嫉妒孙膑的才华与能力,多次加害于他,并将其双腿的髌骨去掉,但最终也难逃被孙膑战胜的命运;如李斯与韩非子的故事,李斯因为嫉妒韩非子的能耐,在秦王面前百般献谗,并暗中派人将韩非子毒死;如诸葛亮与周瑜的故事,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并被诸葛亮活活给气死,等等。嫉妒,让人心生愤懑,难以释怀;嫉妒,让人心生恶念,害人害己。
看到别人长得比自己帅气、漂亮,心里就不是个滋味,不愿意与帅哥美女接触,心生耿介,这就是嫉妒;得知别人比自己的工作好,待遇高,环境优越,就心生妒意,或顾影自怜,这就是嫉妒;发现领导关心和在乎同事,就怒火中烧,觉得领导狗眼看人低、不分轻重,这就是嫉妒;听到自己的朋友在某某活动上获奖,得到一笔不菲的奖金,就心生郁闷,茶不思、饭不想,这就是嫉妒;得知别人拥有和谐的家庭,子孝妻贤,一家其乐融融,就感觉胸内堵得慌,不知如何是好,这也是嫉妒……可以说,凡夫的嫉妒无时不在,无刻不在。很多时候,嫉妒心就在不经意间生起,挥之不去。
嫉妒是一种卑微的情感,产生嫉妒的原因,无非是攀比心、贪欲心、嗔恨心作祟。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中,佛祖对嫉妒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我今有疑欲有所问:言嫉妒者,云何是耶?’复作是言:世尊!若有众生,见他胜己,生如是念:‘云何今我,获彼所得。’如是之心,是嫉妒不?’”佛言:“不也。此是贪心,非为嫉妒。天主,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是为嫉妒。”经中,佛祖所说的嫉妒,就是自己想获得名利,而不愿意他人也拥有,因此而产生的愤恨心,称为嫉妒。从中不难见出,嫉妒产生的根源,不过是自私自利的心态,即“我执”。
面对嫉妒者的中伤,常人最容易做出的,也是最直接的应对方式就是反唇相讥。殊不知,这种应对方式,只会让你陷入到无休止的烦恼与纠缠中去,了无头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说:“爱我的,我报以叹息;恨我的,我置之一笑。”这“一笑”,真是洒脱自然,蕴意无限。对嫉妒者的中伤,我们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付诸一笑。
嫉妒心因我执而生,对我们而言,只要减少对自我的执着,不去计较名利得失,控制好内心的贪欲贪念,嫉妒心自然就会减弱,乃至很难生起。所谓“好事皆赞叹,善缘皆随喜”,只要我们能放下嫉妒,心门自然打开,清净无染的能量自会充满全身,就会更加慈悲、宽容地善待一切有情众生。
(作者邹相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协副主席、郑州市文联委员、少林文化学者、《禅露》主编。先后出版《禅心乡韵》《且听风吟》《素心若荷》《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先后五次获得郑州市“五个一工程暨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