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是欧阳修描写元宵节灯会的一首诗,小伙伴们可能就有疑问了,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女子常年“大门不出、二门不踩”,为什么能够在元宵灯会“人约黄昏后”呢?

今天,我们就不妨借聊聊古代的宵禁制度和元宵灯会。

宵禁:天黑就回家

我国早在周代就出现了宵禁制度,这大约跟历代王朝一直奉行“以农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策有关。农业生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黑以后,不能再从事农业生产了,城市里也不准再有什么商业活动,在街道上晃悠的人,大多都是非奸即盗。既然如此,不如一禁了之。

秦汉两朝基本沿袭了之前的宵禁制度,而隋唐两朝,则在之前的基础上把宵禁制度更加系统化、法治化。唐朝初年规定,城、坊、市门必须日落而闭,日出而启,城市里普遍实行宵禁,连燃烛张灯也不准许,要不怎么说“不许百姓点灯”呢。据《大唐新语》记载,当时以承天门为中心,在各主干道上,设立六面街鼓。天黑以后,专门执行击鼓的小吏击鼓四百槌,关闭城门;其后再击六百槌,城内坊、市之门皆闭,禁止人行。假如你要是穿越到了唐朝的长安城,随便逮着个路人问:劳驾,大唐不夜城怎么走?人家肯定会一头雾水,骂你是个神经病。

生活在那个时代,如果你想约上三朋五友找个小酒馆,喝点小酒、聊聊人生,喝尽兴了借着酒劲再吼两嗓子: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我劝你就省省吧,不仅小酒馆在天黑之前就必须打烊,即使你天黑后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也会被值夜的官吏抓起来。如果你不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牢饭是吃定了。

唐朝著名诗人温庭筠,曾在江苏酒馆里和一群文艺青年喝花酒,竟然忘记了宵禁。回家的路上,正遇到巡夜的虞侯。温庭筠借着酒劲想蒙混过关,结果巡逻的官差二话不说,冲上去就一顿胖揍。温庭筠后来说:“宵禁巡逻的官差真的太凶残了,我就争辩了两句,竟然将我的牙齿打掉了一颗。我向他们的长官告状,无奈长官并不处置此人。”由此可见,无论是谁,违反了宵禁制度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甚至被当场杖毙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宵禁以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不能在大街上行走。除了宵禁巡逻的官差、打更的小吏,还有医馆的郎中、政府的官员都不在宵禁之列。普通老百姓如果确有急事,比如去医馆请郎中,只要向宵禁巡逻的官差说明情况,他们还是允许出去的。至于政府官员,公务繁忙、应酬众多,天不亮后还得去上早朝,不在宵禁之列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宵禁制度大约在晚唐时期就比较松弛了,而到了宋朝以后,市场经济得到了空前繁荣,开封城倒是出现了“不夜城”的盛况。到了元、明、清三朝,封建统治者重新确立了宵禁制度,而且是愈加严格。特别是明、清两朝,宵禁后,不仅城门紧闭,在大街的各个交叉路口都要拦起栅栏。栅栏门口设有关卡和卡房,类似现在岗亭,由官府专门的衙役看守,没有正当理由,行人一律不准随意行走。

灯会:众里寻他千百度

习惯了夜生活的现代人,如果穿越到了宵禁严格的时代,想天天晚上喝花酒、观夜景是不可能了。不过呢,到了每年的元宵节,京城之内都会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你就可以玩了命地狂欢了,说不定,还会遭遇一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邂逅。

元宵灯会大约兴起于隋唐之际,据说,隋炀帝杨广为了向外国使者彰显隋朝雄厚的财力,率先在洛阳城举行了盛大的灯会。而到了唐朝以后,就成为了定制,每年的元宵节,官府都会斥资制作各类花灯点缀城市,官府衙门在此期间也放假休息,不再执行宵禁政策。于是乎,京城的老百姓几乎是倾巢而出,在月明风清的灯会赏灯、逛街、游玩,即使是通宵不归,也没人管你了。

唐朝至北宋初,元宵灯会是三天,即正月十五加上前后各一天。北宋建立以后,赵匡胤希望与民同乐,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天,即正月十五加上前后两天。甚至到了风雨飘摇的南宋时期,面对虎视眈眈的蒙古铁骑,宋理宗仍然不忘记粉饰太平,又给元宵灯会加上了一天,就成了连续六夜闹花灯。

明成祖朱棣时期,不仅将元宵灯会增加到了十天,还在北京城搭建了巨型花灯烟火景观,因其形状似鳌,因此名为“鳌山灯会”。每年的腊月初,从全国召集过来的能工巧匠就聚集到了京城,把各种设计独特的花灯层层叠积起来,甚至会堆积十三层,高达数丈。待到元宵节灯会时,各种样式的彩灯闪烁,绚丽的焰火不断燃放,蔚然大观,令人惊叹。明朝著名才子唐伯虎游学京城时,曾经目睹了元宵灯会的盛况,挥笔写下了:仙殿深岩号太霞,宝灯高下缀灵槎。沈香连理三珠树,彩结分行四照花。水激葛陂龙化杖,月明缑岭凤随车。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了,封建社会的女性受道德礼教的约束,特别是两宋以后,程朱理学渐成大势,女性在平时是不能随意抛头露面的,大户人家的小姐更是深居闺中,连楼阁都不轻易下来。那么,北宋的欧阳修又是如何写出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南宋的辛弃疾又是如何写出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优美的诗词呢。

原来,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道教中又称为上元节,是天宫赐福的节日,既然是天宫向人间赐福,自然不分男女,人人都有向天宫求福的权利。另外,“灯”与“丁”是谐音,而“丁”在封建社会里专指“男人”,“口”则代表了“女人”,所谓“添丁进口”就是家庭里增加人口。“观灯”寓意了求子,祈福求子的角色显然女子比男子更适合。

所以,到了元宵节灯会的时候,不管是官家的贵妇人,还是普通老百姓的新媳妇,都会涌向灯会,尤其喜欢看那些有送子寓意的彩灯,比如:贵子麒麟灯、送子娘娘灯、五子登科灯、观音送子灯等。

受封建礼教的约束,那个时代的青年男女,在婚前多数没有见过面。因此,元宵节的灯会往往也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幽会恋人的机会。不过,那个时候的青年男女虽然难解相思之苦,也不敢有太出格的举动,只能“人约黄昏后”,在花灯丛中徘徊。至于,那些没有婚约的青年男女,也希望能够在花灯之中找到自己中意的那个人!自然,蓦然回首,佳人自然就在灯火阑珊处了。

这样说来,或许,比起七夕节,元宵节才更称得上中国的“情人节”!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