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叶邑镇旧县村西北部北澧河南岸,有一处翠柏簇拥,建筑典雅,布局严整的墓地,它就是春秋时期楚国贵族沈诸梁的墓地,当地更喜欢称它为“叶公墓”。

沈诸梁,春秋时期楚国贵族,其父沈尹戌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的曾孙。叶地原为周武王四子姬达的封地,因其以鹰为图腾,故称为应国或鹰国,这也是河南平顶山称为鹰城的由来。春秋时期,叶地属许国。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北上伐郑,“封畛于汝”,将楚国的边界推进到汝水,奠定了楚国的北方边界。

楚平王五年(公元前524年),楚平王将弱小的许国迁到楚国腹地的析地(今河南省淅川县),在原许国所在地的叶邑设置地方机构,派遣行政官员。楚国贵族沈诸梁就被封到了叶邑,号曰叶公。叶,古音读[shè],今音读[yè]。

提起叶公,我们都能想到那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叶公好龙。据西汉儒学家刘向《新序》记载: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意思就是说,叶公非常喜欢龙,钩子、凿子上刻着龙,墙和柱子上也画着龙。天的真龙知道了,便飞过来拜访叶公,谁料,叶公见了真龙,掉头就跑,吓得魂飞魄散,面无人色。原来,叶公爱好的并不是真龙,而是那些假龙。

刘向借此来讽刺像叶公那些表面或口头上对某事物特别喜欢,实际上并不爱好,甚至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不爱好甚至还会惧怕它,反对它的人。

其实,刘向这可是冤枉了叶公。据史料记载,叶公沈诸梁就封叶邑之后,便组织人力,对封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实地调查。叶公发现,叶邑的地形南高北低,每到雨季,南山上的五龙口山水犹如五条小龙般汹涌而下,跃过浅山丘陵,将北面低矮的平原变成一片泽国。而南部的荒山丘陵,雨过地皮干,很快就变成了旱地。千百年来,南旱北涝威胁着当地民众的生计。

叶公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经过多方考证,就想出了以“陂”治水的方案。“陂”,就是在农田集中的村庄,修筑半圆形的深沟,形状如城池的护城河。“陂”的作用,不仅能够在雨季抵挡洪水的侵袭,起到储水、防洪的作用,还能在雨季过后灌溉南部旱地。叶公率领叶邑的民众先后修筑了东西两彼,东彼用于防洪,西彼用于灌溉,从而使叶邑数十万农田再也不受旱涝之灾。叶公修筑的这项水利工程,比战国初年魏国西门豹开凿的十二道引漳水渠早一百多年国;比秦国修筑的郑国渠早三百多年。

叶邑民众为了感念叶公的恩德,就修建叶公庙以志纪念。据成书于南北朝时期郦道元编著的《水经注》记载:醴水又迳其城东,与烧车水合,水西出苦菜山,东流侧叶城南,而下注醴水。醴水又东,迳叶公庙北。庙前有《叶公子高诸梁碑》。旧秦、汉之世,庙道有双阙、几筵。黄巾之乱,残毁颓阙。魏太和、景初中,令长修饰旧宇。后长汝南陈晞以正始元年立碑,碑字破落,遗文殆存,事见其碑。

由此可见,至南北朝时期,叶公的事迹仍不绝于世,广为叶邑民众传颂。那么,刘向为什么要炮制出“叶公好龙”的谎言呢?

这恐怕要从叶公主政叶邑时,跟孔子的一次交流有关。据史料记载,孔子周游列国,从舞阳行至方城时,听说叶公贤明而转向北到叶邑。叶公久慕孔子贤名,在接待孔子时,就向孔子问询“为政之道”,这就历史著名的叶公问政。

当时,叶邑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一只羊迷了路,走错了家门。捡到羊这家人的父亲就准备把这只羊偷偷藏起来,据为己有。羊主人发现丢了羊,就沿街寻找。捡到羊这家人的小孩儿听到寻羊之声,就跑出家门,告诉羊主人,他们家捡到了一只羊,并将这只羊赶了出来。

叶公就以此事来请教孔子的看法。孔子说,父替子隐过曰父慈,子替父隐过曰子孝,也就是说,孔子并不认可这个小孩儿“出卖”父亲的行为。但叶公并不赞同孔子的看法,认为这个小孩儿的性情率直,值得被人们称赞。由于,孔子与年仅39岁的叶公在理念上差距甚巨,所谓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致使孔子再次整装辞别了叶公,离开了叶邑,继续追求他的真理去了。但是,叶公问政的佳话却盛传不衰,在今天的叶县尚有古迹“问政门石碑”的遗存。

正是叶公和孔子的理念不同,当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特别是汉武帝以诏书的形式承认“父子相隐”之后,叶公就成为了儒家弟子抨击和暗讽的对象。刘向在《新序·杂事五》里记载“子张拜见鲁哀公,而鲁哀公避而不见”这件事时,就引用了“叶公好龙”这个莫须有的典故,来讽刺鲁哀公求贤若渴的假象。


文:旅行者说文史(周玉庆)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