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夏都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自1959年被发现以来,已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玉器、铜器,其中发现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酒器。

二里头夏都遗址带给我们的惊喜还不止于此,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第四展厅还陈列着一盒碳化葡萄,距今已有3800多年的历史。众所周知,汉武帝时期,凿空西域的张骞从西域带来了葡萄种,并将其种植在了长安附近。既然如此,二里头夏都遗址怎么会发现已经碳化的葡萄呢?

我们不妨进行大胆的猜测......

猜测1:二里头夏都遗址出土的碳化葡萄来源于中国本土

在地球果品中,葡萄出现的时间最为久远,生命学家根据进化论考证,早在23000年之前,地球上就已经出现了类似葡萄的植物。而在新生代第三地层发现的葡萄叶和葡萄种子的化石,已证明早在六百五十多万年前,地球上已经出现了葡萄。

中国出现葡萄的历史,其实要远远早于汉朝。早在《诗经》就已经出现了“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的记载,其中“葛藟”就是中原人对葡萄的原始称呼。而在《周礼》亦记载了“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藤、珍异之物”。此“珍异之物”为何物?东汉末年儒家学者郑玄在研究之后给出了注解:“珍异之物,珍异葡萄枇杷之属”。

不仅如此,在上世纪发现的秦咸阳宫三号宫殿里,考古专家曾发现一组彩绘壁画残件,上面绘制的葡萄图案清晰可辨;而在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洋海古墓出土的葡萄藤证实了早在春秋战国晚期,我国新疆地区已经存在了种植葡萄的历史。

那么,为什么西汉张骞引进的葡萄品种最终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葡萄的主流呢?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可能是张骞在出使西域之前,就已经熟悉国内本土的野生葡萄。这种野生葡萄可在产量及口感方面都不如西域的葡萄,因此,张骞在西域见到这种质量更好的葡萄后,就刻意带回到了中原。

猜测2:二里头夏都遗址出土的碳化葡萄来源于西域

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在地域上虽然被青藏高原、祁连山脉和贺兰山脉所阻隔,但是,自古以来就并未完全隔断东西方文化上的交流。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一百多年前,盘踞在“敦煌、祁连之间”的大月氏[ròu zhī]就已经率部越过大漠,抵达巴克特里亚地区。这也说明了,只要在提供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中原王朝穿越半月形的中国弧地带抵达西亚,并不是特别困难。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考古专家发掘出了多件海贝。这些海贝的主要用作贵族墓中的随葬品。但是,考古专家发现,这些海贝属于暖水物种,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中国南洋的热带海域,而绝不会出现中国古代东海及其以北沿海。从考古材料上来看,海贝及各类质地的仿制海贝,都以中国西北部腹地为最早,而盛行于青铜器时代。

因此,有学者提出,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发现的这些海贝,极有可能是由印度洋传播到土库曼地区,再经欧亚草原、蒙古草原后,最终输入到了中原地区的。

同样,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发现的碳化葡萄也极有可能就是通过这种途径进入到中原地区的。当然,受当时种植技术的限制,二里头时期的葡萄种植无法推广开来,以至于之后的近两千年,中国的葡萄种植及葡萄改良没有获得长足的发展。

二里头夏都遗址碳化葡萄的发现,充分证实了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夏王朝时期,人们的食物品种越来越丰富,产品甚至还出现了剩余。这对研究夏朝的政治发展及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