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2月,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祝福》中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像年底,村镇是不必说,就是天空中也显出得到新的气象来。”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甚至能够让那些文学评论家们品味出不一样的蕴意,洋洋洒洒写出数万字的文章,硬能说成是鲁迅先生对旧时代的批判,甚至是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抱怨。难道,鲁迅先生的本意就不能是对旧历年最原生态的气息描写吗?
“元旦”曾经是旧历年的第一天
在鲁迅先生创作《祝福》的十二年前,即公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宣告成立,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帝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正式终结,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即通告全国“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所谓黄帝纪年,是中国清朝末期革命党派使用的纪元,它是根据上古华夏部落首领黄帝即位后所创造的一种纪年方法。革命党一方面接受“全盘西化”的思想,一方面认为,凡是一个民族必须追溯其起源,而中华民族之共祖是黄帝,所以,应该用黄帝纪年。
但是,黄帝纪年本身就有些说不清楚,有的人推测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8年,所以中华民国元年的元旦就是4609年;也有人则推测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491年,那么中华民国元年的元旦就是4402年。但是,不管采用哪种黄帝纪年,都会对中国与世界的交往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采用公历纪年,是大势所趋。
随着孙中山先生的改革,从此以后,每年阳历的1月1日就称为了“元旦”。但“元旦”一词不是孙中山先生的首创,据说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这就是《晋书》中记载的:“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但是,“元旦”这一天,并非都是每年首月的第一天,比如,商朝使用的殷历以腊月为正月,所以,商朝的“元旦”是指十二月初一;而周朝使用的周历则以冬月为正月,“元旦”是指十一月初一;而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将阳月定为正月,“元旦”是指十月初一;一直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重定喜月为正月,“元旦”又回到了正月初一,直至清朝末年。
“春节”的历史并不长
中华民国虽然把“元旦”从旧历的正月初一拿走后送给了公历的1月1日,但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旧历的年底毕竟像年底”,传统历法在国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中华民国政府推行新历(阳历)的进程并不顺利。
农历作为中国传统的纪年历法,是中国古人观察天体(月亮和太阳)的运行规律,并结合四季变化及农业生产所创造的智慧结晶。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也反映了我们不同于西方的宇宙生命哲学观。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乃至芒种、冬至更是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为了推行阳历,孙中山先生颁布了《命内务部编印历书令》,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制定历书并颁发各省的时间。但此政令还没有来得及强制推行,袁世凯就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成为了新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上任伊始,袁世凯明确表示,一定会遵循孙中山先生先前通电颁布的各项法令,包括推行阳历纪年这件事。
然而,老百姓并不买袁世凯的账,依旧过的是旧历年,乡村甚至不知道阳历为何物者,也不会去关心改历之事。仍然是到了旧历年的年底,老百姓们放鞭炮、挂灯笼、走亲戚、吃年酒、贴春联、办年货,祭祖先,热热闹闹过新年。袁世凯为此,不惜规定在阴历新年这一天,所有商铺、学校都不能关门,违者罚款,并且不允许老百姓任何祭祀活动,更不能烧纸钱,放鞭炮,把老百姓搞得怨声载道。
到了1913年,时任内务部总长的朱启钤为顺从民意,向袁世凯递交一份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本部为顺从民意起见,是否有当理合,呈请大总统鉴核施行。”袁世凯接到呈文后,也觉得民心不可违,批准了朱启钤关于将旧历的新年称为“春节”的提议。
自此,奠定了阳历年首为元旦,旧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并存格局。
文:旅行者说文史(周玉庆)
旅行者说文史
旅行者说文史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