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行者说文史(周玉庆)
中国人过传统农历新年的历史已有四千余年,它的源头可追溯至虞舜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祀活动或腊[zhà]祭。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演化和变迁,农历新年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寄托。
我的家乡在豫北古黄河故道,农历新年即不叫古人称呼的“元旦”或“元夕”,亦不叫现代人称呼的“春节”,而是叫“年歇”。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天寒地冻,没有适合老百姓要干的农活了。全家人终于可以团聚在一起,好好歇一歇,享受美好生活了。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一进腊月,年味就扑面而来了。我们小孩儿们也开始顺口溜:腊八祭灶,年歇来到,小妮儿要花,小孩儿要炮,苦楚老头要毡帽。
腊八是年歇的前站,腊月二十三则代表着年歇已经正式到来了。所谓是: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啥都有;三十儿,换新衣;大年初一撅个蹲。这是家乡人筹划过年的具体安排和规矩习惯。
到了腊月二十八,家里家外,焕然一新。撕掉了旧春联,贴上了新春联。水缸上贴着“清水长流”;粮囤上贴着“五谷丰登“;牛圈猪圈贴着“六畜兴旺”,院子内贴着“满园春光”,院子外则贴着“出门见喜”,处处洋溢着新春的气息。
在我小的时候,家里还没有压水井,吃水全靠去村子里的那几口古井。除夕那天,从早上开始,古井前就排起了长队,都是前来打水的村民。民间习俗,大年初一不能挑水,除夕那天要把水缸挑满水。
除夕子时,村民多有祭宅的习俗。祭宅时,需要龙、虎、牛三名大属相的男性,其他属相都需要回避,躲在屋里不能露面。属牛的拉着犁、属虎的扶着犁、属龙的牵着“牛”,在院子里顺时针走三圈、逆时针走三圈,属龙的还要在心里祷告:深耕犁耙,把邪祟压到地地下......
祭宅仪式结束,三个人可以从主家准备的供桌上拿些水果、饼干、花生等吃,以示酬谢。然后,属龙的将主家的房门从外面插上,有院门的,也把院门也从外面插上,没有院门的,就用一根木棍横在大门口。凡有村民从门口路过时,看到门前横着的木棍,就知道了主家祭宅,闲人回避。初一清晨,属龙的还要去主家,将房门打开。
除夕晚上,我们这些孩子们一直就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与兴奋之中,因为到了这一天,我们不仅能够换了新衣裳,吃上了好吃的,还能玩上期待已久的大小炮仗。那个时候穷,过年的时候只能买一小挂鞭炮。为了多玩些时间,我们就从挂鞭上将小鞭炮拆一些,装到口袋里,点根香一个一个地放。
大年初一,天不亮我们就爬起来了,把挂鞭挂到树上,点响新年的炮声。这个时候,父母已经把饺子煮好了。煮好的第一碗饺子,要敬天敬地敬祖先,“上天言好事”的灶官也刚刚回来,也必须要敬。第二碗饺子,是要端给家里的长辈,分家另过的儿子,也要将第二碗饺子去送给父母。
大年初一的鞭炮碎纸不能清扫,更不能清扫到院子外面,寓意“金银财宝遍地有,来年财气更红火”。其实,还有一种意思,当时村民们都不富裕,要是院子里遍地都是鞭炮碎纸,能让很多人羡慕。随着初升的红日,村民们踩着院子里的鞭炮碎纸,前来拜年了。
村民拜年,不管是不是同族,也不管是不是同姓,只要家中有长辈,都要前去拜年。如果家里有去世不足三年的亲人,他们的遗像也会摆到堂前,前来拜年的人,要先给逝去磕头。然后,再给长辈磕头拜年,磕头的时候,还要喊:“X爷(奶、大爷、大娘、叔、婶),给您拜年了。”平辈之间相遇,可拱手相互问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说现在的长辈们都不让前来拜年的小辈们磕头了,但是,村民们成群结队的拜年习俗仍然延续。通过拜年,不仅加深了村民之间的感情,还引导、教育了下一代的孩子们尊老敬老的意识。
大年初二,村民开始串亲戚。其顺序是先串新亲戚、近亲戚,再串老亲戚、远亲戚。一般情况下,女儿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回娘家。如果是新女婿第一年串亲戚,要置办厚重的礼品,还要带个小男孩去岳父母家,大约是“早生贵子”的寓意。岳父母家更是要置办丰盛的酒席,请家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来陪客。新女婿到了之后,还要由专人带领,到家族内本家四院逐户认门,给长辈拜年,长辈还要递上红包。有的地方,家族内的同辈兄弟或子侄,还会给新女婿抹花脸,以此来开心,逗乐。
大年初三,也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不过,但凡初三回娘家的,其父母都不全。这一天,娘家兄弟或子侄,早早就拉着供桌到了家族坟地,等待出嫁女儿的到来。女儿到了之后,祭祀死者后,再一起回到娘家。
大年初五,又称“破五”,村子里豆腐坊、磨坊、油坊、铁匠铺等做生意的放挂鞭炮,就可以开始营业了,紧张而忙碌的生活又开始了。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已经打包好了行李,即将再一次告别故乡,踏上驶向远方的列车,下次返乡,也许是在下一个春节。
旅行者说文史
旅行者说文史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