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文艺之母。在党的壮阔历程中,具体的人、鲜活的事,汇聚起了一部跃动着点滴奋斗的人民史诗。从革命时期,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激励受剥削压迫的民众奋起反抗;到建设时期,号召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再到改革开放大潮中,呼吁亿万人民走出禁锢、锐意进取……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文艺创作者当俯身探“源”,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热爱人民,为民作“文”。

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恒心“塑题”,扎根人民,点亮文之“睛”。“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脚踏泥土,面朝人民背后的辽阔大海,深扎一线,以文学的热情和力量向世界讲述鲜活有力的中国故事,这是时代赋予文艺创作者的使命。《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纪录片一帧帧定格,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作家正深入到贫困地区,去倾听中国大地最有力量的心跳,去捕捉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去书写乡土中国在今天的巨变,书写芬芳的中国故事。正如铁凝所说,“人民的命运、希望、眼泪、欢乐,仍然是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和动力。”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者应走出书斋,扎根生活,倾听民声,汲取营养,用“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文字为民作“文”。

以“一寸丹心图报国”的本心“筑魂”,高举旗帜,挺直文之“脊”。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李大钊用一生的笔耕不辍行走在为旧中国寻找发展道路的最前沿,以笔作刀剑,刺向旧时代的黑暗;以笔作明灯,为迷路的国人指引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他在风雨飘摇的世界里怀揣着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做文章,高呼“以青春之自我,建设青春之国家”,为华夏播种新的希望,高举着中华民族精神旗帜,与革命先辈们撕下了旧时代的扉页。现如今,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的先行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以“两句三年得”的匠心“琢字”,精益求精,传达文之“魅”。“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文艺创作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是其内在充实的显现。不能否认,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创作上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这些作品在大潮中迷失了方向,脱离了群众和现实,失去了文字本身的生命力。而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不能依赖于花拳绣腿和投机取巧,倾注心血、孜孜以求,是通向文艺精品的不二之路。从“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之雕琢,到《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对作品精耕细作、甚至用生命去创作的品格,值得当下文艺创作者去秉持和坚守。当代文艺创作者理应以工匠精神雕琢打磨,使文艺作品化境入微、渐成高峰,让更多优秀作品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真正成为大众文艺。

文艺扎根人民,文艺热爱人民。我们的文艺创作者应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俯身取“源”,倾听华夏大地的回声,为民奔走作“文”,书写出民众之文学,亦是中国之文学。(路如月)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