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灰墙,镂花窗,斜阳老树,月门深处,是淡淡的凝望,这里是郑州;人来人往,日日如常,一条古老街巷,浓缩了千年时光,这里是郑州;老物件聚在一起,演绎出情怀和文化,这里是郑州。郑州到底是啥?我认为,一座城市的温度,是建筑、记忆、或是人的群像。春有百花争艳,夏有绿树成荫,秋有金色满街,冬有银装素裹,春夏秋冬各有风情。当一个人渐渐成长为城市的一部分,那每一条街道都是青春,每一座庭院都是童年,每一块砖瓦都有名字,每一处斑驳都有故事。Citywalk,不看导航、没有路线,不为到达某个地方而进行的城市漫步,不去刻意寻找,单纯的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城市的美好。
说到文化底蕴,农业路上的河南博物院,我认为它完美的诠释了“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这句话。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
第一次了解骨笛,是在央视“国宝档案”的一个小短片中,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这次驻足国宝之前,所有现实和记忆都串联起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很多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贾湖骨笛横空出世,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骨笛的余音还回荡在耳边,仿佛时间穿越,模块转换,一脚踏进了烟火气的街巷。
横跨金水河的杜岭街到了。
古色古香的街道,几十米的文化墙,各种各样的老照片,
而最醒目的还是街边墙体上的镏金行书“一条杜岭街,半部郑州史”。
3000多年前,这里是商朝都城所在地,享誉世界的商文明在这里起步。1974年,震惊全国的国之重器——杜岭方鼎在这里重见天日,使年轻的郑州一跃成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路旁的艺术长廊上,从厚重杜岭、印记杜岭、风华杜岭、星光杜岭四个方面,分别讲述了杜岭街的起源和发展——商代在此建亳都,宋代苏轼、苏辙兄弟在此话别,李自成的起义军在此大战明军;民国时期,冯玉祥在此建平民村;豫剧“须生泰斗”周海水在此创办戏曲培训学校,杜岭街成为“豫剧圣地”……
短短900米的杜岭街上,你可以看到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原貌,聚在一起聊天的老人、背着书包走过的学生、骑着电动车的上班族,大家行色匆匆。周边更是遍布了各个公园,紫荆山公园、人民公园、商城公园......一到周末,便成了居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曾经,杜岭街以惊世考古发现,为郑州屹立于全国考古版图留下了鲜明而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杜岭街如同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记载着这个城市由古及今一路走来的悠久传承;未来,期待更新后的杜岭街,以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崭新面貌,续写历史的华章。
探索、发现、了解、融入,用脚步丈量城市,在漫步中感受城市脉搏,给快节奏的生活按下暂停键,在漫步中重新感知自然之美,这就是我最爱的地方,古老而又年轻的郑州。
(杨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