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开放时间

2023年11月24日——12月5日

展览地点

浙江西湖美术馆

前 言

1861年5月,赵之谦在温州瑞安写信给好友江湜,信中提到:“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赵之谦似乎是预见到了他身后的书法发展趋势,“能见天质”与“必具神秀”将成为书家追求的两大方向。紧接着,他又说“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把“天质”与“神秀”两种境界孤立起来看待,有点自相矛盾。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任何艺术都是把本初朴素的东西经过加工创造为具有美感的形式,内含着工夫和气质,两者相辅相成,所谓“大制不割”也。就书法而言,“人书俱老”与“复归于婴儿”都是一种境界。所以,我更愿意把“能见天质”视为“气质”的存在,把“必具神秀”视为“工夫”的修炼。在当今书坛,刘云泉、刘一闻、鲍贤伦三位先生是既能“见天质”,又“具神秀”的代表人物。

刘云泉先生的书法,飘扬空逸,起止无迹,既有杨凝式《大仙帖》的简澹与闲雅,又有陆机《平复帖》的淳古与洒脱,破方为圆,削繁成简,可谓“骨里谨严”,笔下浪漫也。再往深层看,里面的碑帖结合,犹如涅槃,组合出崭新的笔墨趣味。其根基在于将篆分遗意渗透在每一个笔画当中,无论真草隶篆,皆能一以贯之。而营造的意境,与王维的诗、宋元的山水画仿佛,皆可游乎其间而迥得真趣,“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让人不得不惊叹此诗耶!书耶!画耶!

刘一闻先生的书法有金石气质,其运笔如运刀,似冲似切,横向取势,易曲为直,质朴而意逸、笔简而体茂。在他的笔底,既有简牍的率性,又有诏版的爽朗,并借用金冬心的漆书笔调,似隶非隶,似楷非楷,也是表面潇洒、骨子里运思奇巧的典型。他长期在博物馆工作,深谙治学之道,餐古而吐秀,所以,他的作品中古拙的意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加之“老刀手”的力量渗透,使得笔墨的厚重自然坚实,既“妍”又“质”,可谓丰姿逸态者矣。

鲍贤伦先生的书法,如同熔铸在时空里的秦汉风骨。那些先民们留下的简牍书迹,经过他的手笔,稽古而求,完成了传统菁萃的活化,熔铸成为自己的艺术语言,结体厚重中带着几分活泼,笔势轻快中又贯注着几分凝练,真不愧古人而又能开新境者也,这既是对先民智慧结晶的的朝圣与敬意,更是与古人心灵的碰撞与契合,使得“篆草”、“草隶”、“隶草”这些陌生的书法术语,进入广大习书者的视野,成为新的话题、新的语境,其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

三位书家作品的个性面目都非常强烈,皆以险绝为奇,辨识度非常高。在他们的同龄人中,是新派;在现今中青年这一代书家眼里,依然还是新派;对于新生代书家看来,他们仍然是新派,这大概是“三人成行”的最大魅力。而在他们毕生的艺术追求中,“创造力”这一理念,是无比执着的。在这个信息同质化严重的时代,“同能不如独异”,是何等的珍贵!

在他们潇洒的笔调背后,都透露出谨严之思。因此而推之,潇洒是“天质”的自然流露,其谨严是他们的心底都有着宏大的目标:极尽纵肆出新意,进而转移风气,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与担当。在他们塑造风格的过程中,有一共性即都朝着“逸”的方向奔去,刘云泉先生“淡逸”,刘一闻先生“俊逸”,鲍贤伦先生“雄逸”。在书法或绘画中,“所谓逸者,工意两可也……意不太意,工不太工,合成一法,妙在半工半意之间”。“逸”作为文人书法的美学追求,它既具普遍性,又有独特的个性,正如康有为所谓的“一技而入微者,无所往而不进于道也”。刘云泉先生化用版画手段,刻镂其精;刘一闻先生得力金石批削,洗心藏密;鲍贤伦先生独得秦汉蕴奥,大启秘藏。三人都是古来学书者善学善变的典型,其手段方式对后来学者启迪很多。

办展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理想境界追求与创作实践探索的统一。这样的目标设定,似乎又负荷重了些。对于“三人之行”的展览而言,更多地是带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目的。三人作为书坛风云人物,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的作品各自独立展览时,是一种气象。齐聚一堂时,定会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视觉火花,奇妙无比。过去十几年,各种书法展览层出不穷,但像他们三人这样彼此切磋、相互激荡的联展,会超越大型主题展览的各种限制与隔阂,集聚成一种道场的效果。观众只要来到展厅,就会被吸引、被琢磨,从而关注自身的思考,产生学术共鸣,正如孔子所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述北碑时,特别看重“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这“十美”的意象皆可从三位先生的联展作品中,一一得到审美验证。而他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碑学主将,之所以能如此“神秀”,即在于笔底“能见天质”,把生命之力贯注于锋颖之中,人书合一,其变化则不能自已也,自然瑰伟纷呈,美不胜收。

幸运的是,我认识“三人之行”中的刘一闻先生和鲍贤伦先生,经常向他们请教,获教良多。刘云泉先生则是久闻大名,未曾相识,但他的作品是很感染我的。对于“三人之行”展览即将移师杭城,我跟万千观众一样,期待万分,翘首以盼。惭愧的是,我的粗浅评议,不着三位先生书法作品之精妙,尚祈广大方家匡我之不逮。

作者:戴家妙

刘云泉

194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射洪县洋溪镇。1960年至1970年在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本科绘画系版画专业攻读。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第三至七届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联常务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曾参加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览,参加多次国际艺术展和应邀作交流访问。

曾荣获中国书协“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

国家一级美术师。

书作

张问陶题画行(91.5cmx27cm)

笔墨也有颜值(95.5cmx21.5cm)

陆游春日(108cmx27.5cm)

刘一闻

1949年出生于上海,山东日照人。师承苏白、方去疾、方介堪、谢稚柳诸前辈。20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90年代起历任国家级书法、篆刻大展评审委员。2005年在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建立“刘一闻艺术馆”。2015年荣获全国第五届书法兰亭奖艺术奖。2016年在上海成立“刘一闻大师工作室”。出版物有《刘一闻印稿》《刘一闻作品》《刘一闻书画》及《一闻艺话》《一闻艺论》及《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系列丛书 ·刘一闻》《三德馆印迹》《一闻艺谭》《上海博物馆藏楹联》等近三十部。

现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及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书作

灵心彩笔行书七言联 (132cmx32cmx2)

清霜白露楷书五言联 (142cmx26cmx2)

一览且看三十七言龙门对(130cmx17cmx2)

鲍贤伦

籍贯浙江鄞县,1955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春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1974年起先后从徐伯清、姜澄清先生学习书法。近年来曾在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宁波美术馆、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中华艺术宫、杭州公望美术馆等处举办个展。曾任中国书协五、六、七届理事,第六、七届隶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书协第六、七届主席。现为浙江省书协名誉主席,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

鲍贤伦书作

汉·司马相如凤求凰朱拓 (34cmx24cm)

金冬心题画·昨日涧底归来(26cmx19cm)

张庭济清仪阁杂咏·永宁元年砖(104cmx40cm)

温馨提示

馆区位于西湖风景区,周末实行私家车单双号通行。馆区内不设停车场,可停在岳庙管理处平湖秋月停车场或西泠桥停车场。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