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讲】

dū yì huá xià dōng xī èr jīng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字形的演变及基本字义

“都”,本义是:建有宗庙的城邑,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都”是多音字,读dū的时候,指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如首都、国都;也指大城市,如都市、大都会;还有头目、美好等意思。读dōu的时候,是全部、完全的意思。在本文中读dū,是国都的意思。

“邑”,本义是:有一定数量人口定居的城邦。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国也。周朝时期的都城叫作“国”,也叫“邑”,或者“国邑”。“都”与“邑”是有区别的:“都”是建有宗庙的城,“邑”是没有宗庙的城。再后来,“都”与“城”连在一起成了都城。在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作为世禄的田邑或者采邑,也叫作国都。“都邑”在这里指一个国家的首都。

“华”,本义是:树木开花。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荣也。《诗经·周南·桃天》中有一句话:“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尔雅·释草》中讲:“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华”也是个多音字,读huá的时候,指中国或汉族,如华夏、中华;也指美丽而有光彩的,如华丽;也指精英,如精华;另外也有时光、开花、繁盛、奢侈等意思。读huà的时候,一般指我国山西的华山,另外也指姓。读huā的时候,古同“花”,是花朵的意思。毫无疑问,“华”在这里应该读作huá,指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族。

“夏”,本是指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中国之人也。“夏”在现在比较常用的意思是指每年的第二季,即夏季。“夏”也是一个朝代名,是我国第一个朝代一一夏朝。“华”与“夏”连在一起组成“华夏”,就是指古代汉民族。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经阪泉之战后融合成炎黄联盟,炎黄部落又在琢鹿之战后兼并东夷部落。形成了华夏部落联盟,又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融合,华夏民族正式形成了。从汉朝开始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就是指汉民族。

“东”,本义是:太阳从树林中升起来,日出的方向。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动也。“东”在这里是指东方。

“西”,本义是:鸟人巢息止。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鸟在巢上。“西”是“栖”的本字,“西”的甲骨文字形(见上图)就像一个鸟巢,太阳没落,鸟归巢了,日落的方向就是西方。

“二”,本义是:由混沌分出的天、地两极。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地之数也。“地之数”指偶数,也就是阴数。而天之数是奇数,也就是阳数。“二”是原始记数符号,用两横来记录数量。

“京”,本义是:人工筑起的高土堆。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人所为绝京丘也。“京”的甲骨文字形(见上图)就像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三国志》里讲:“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京”就是大而高的土堆。但在古代的战争年代,各国为了炫耀战功,就杀死了很多俘虏、敌人,然后建一个很大的土堆,把尸体都堆在里面,堆得越大越好,以此来表示战绩、表示胜利。“京”在文中是国都的意思。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讲的是华夏民族的大都城。中国朝代顺序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 )、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西汉时期定都长安,东汉改都洛阳,所以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该版《干字文》的作者周兴嗣是南梁时期的人,所以他所说的东西二京就是指东京洛阳及西京长安。

在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定都在开封,当时叫汴京,不叫汴梁,汴梁是开封在元、明时代的称呼。宋朝人把汴京城称为“东京”。该文将西安、洛阳作为华夏的都邑,可见西安与洛阳这两座城市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有其深厚的源缘。

先说西安,就是西京,西周时期称为“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丰京在今西安城西南,周文王将民众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他的儿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丰京为宗教文化中心,镐京为政治中心,合称“宗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以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秦朝时都城在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秦朝的宗庙在渭河南岸,咸阳城跨渭河南北。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取得政权,在长安(西安城西北郊汉城)立西汉王朝,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义,主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后来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西安城)营造新都大兴城。唐朝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五代十国才开始在开封建都。960年,赵匡凰建立北宋,定都开封,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后来改长安为京兆府路。元初长安城仍使用京兆府的名称。明清时期形成今天西安的格局,从明代开始长安改为西安。中国历史上定都西安的朝代,由西周开始,然后是秦、西汉、王莽新政权、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再说洛阳,人们公认的是在西周时期,周公营造洛邑。早在武王克商时,周武王就有在伊水、洛水流域建新都城的想法,并派人去洛邑周围进行测量规划,周武王亲政后,就开始实施营造。周成王七年二月乙未日,周成王在镐京(西安市长安区)拜武王庙,然后步行到丰京(今西安市西南沣河以西)祭拜文王庙,然后派召公奭到洛邑周围反复勘察地形,又命周公旦进行占卜,得到卦象大吉,最后成功营建洛邑,将九鼎放置那里,周成王将商朝遗民迁往洛邑,又命周公旦写《多士》训诫遗民,并没有流放及杀戮,以此安抚商朝民众,为实行礼乐大制打下基础。

到了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就是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严重,且又接近戎、狄等族,易被侵扰,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将周都迁往洛邑,史学家将平王迁都后的周朝称为东周,由周武王立国到周幽王被杀的时期称为西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

秦以前,洛阳称为雒阳。秦朝时,尚五行,即金水木火土,按五德之刑冲化合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取代周,应为水德,改雒阳为洛阳,东汉时又重新改为雒阳,三国时期又改为洛阳,到了隋朝,洛阳为东京。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居洛阳,封其为东都,武则天建武周政治,改东都为神都。唐玄宗天宝元年又改称东京,五代时,后梁称其为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代称中京。

西安和洛阳,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及建都史,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千字文》重点提出“都邑华夏,东西二京。”也足见华夏文明史与这两座都邑的关系及意义,西安现在是陕西省的省会,洛阳又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单从这些我们已有足够的理由去尽心保护她热爱她,没去过的一定要去,去过的再去看看,怎么着?出发!


《千字文正讲》

《千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独特的地位,被公认为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识字读物,也是成人进德修业的必读之书。本书原文采用由南北朝时期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的有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精思巧构,音韵谐美,通篇以儒学伦理为纲,字里行间无不蕴含天地之道与为人处事之理。本书作者精通中国古典,讲解生动形象,文字简洁,很有可读性,无疑将推动国学的传播与普及。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