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璐 许怡童


提到中国文化,你会想到什么?是书法、瓷器、茶艺,还是剪纸、戏剧、刺绣?

这些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陶冶着每一个国人的思想情操,也与当代新鲜事物相融合,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大显身手。

9月19日下午,微博文化之夜系列活动“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文化论坛在奥体建国饭店中和厅举办。在论坛圆桌对话环节,多位与会嘉宾立足郑州,放眼全国,围绕“中国文化新符号”“中国文化走出去”两个话题,进行了开放式的探讨。他们的讲述如同一节生动的文化课,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

用年轻的方式,打开古老的文化

近些年,“国风”“国潮”成为重要的流行元素和消费趋势,传统文化符号与新兴文化符号并驾齐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各大博物院、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挖掘城市内在精神。

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的主持下,作家、文化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魏新,优酷纪录片中心制片人、《奇妙之城》系列制片人张清,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从各自钻研的领域出发,共同探讨在新文化符号枝繁叶茂的当下,如何提升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蔡琴认为,“博物馆热”与博物馆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是分不开的。“很多博物馆展示文物的方式就是把文物简单地摆放在展柜里,但郑州博物馆不同,它有很多裸展文物。观众围着文物四面观看,能够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字、纹样,这样更容易将自己代入其中,产生一种共情。”在蔡琴看来,人们常说的让文物“活”起来,其实是让观众对文物的认知“活”起来,就是用年轻的方式、现代的方式、时尚的方式,打开古老的文化。而郑州博物馆这样的地方博物馆,应该基于馆藏文物和城市历史文化积淀,通过展览、文创、研学的品牌形成博物馆IP,与城市IP相结合,打造地方的文化新符号,让大家对城市的印象更加深刻。

围绕“中国文化新符号”这一话题,张清从城市人文探索节目《奇妙之城》的制作入手,与嘉宾、观众分享了作为内容文化行业从业人员,如何通过文化的视角和传统的视角,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魏新则从传统节日和汉服的角度切入讨论。他谈到,自己老家山东曹县是特别有名的汉服生产基地,生产了全国50%以上的汉服。但这条产业,是在最近十几年的时间中才逐渐形成的,“这说明了这些年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表现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他进一步表示,“汉服本身的设计并不一定符合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但汉服的设计元素和中国传统图案纹饰,可以以更多的形式跟当代服装、当地生活相结合,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影视、文学融合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影视、文学等领域的未来如何更好地融合发展?

在作家毛利的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影视编剧、制片人梁振华,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作家、编剧“匪我思存”,阅文集团白金作家“会说话的肘子”,一起探讨如何打造中国文化的  “社交密码”。

文艺工作者有责任把更好的文化作品带到国外,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梁振华表示,要讲好跨国、跨文化的故事,首先要将中国传统与当代表达相结合,其次要有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寻找共情和共鸣,最后要做好人物故事塑造细节,找到大家共同有感触的故事。

阅文集团海外门户目前已经吸引了约2亿海外用户访问,覆盖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构建海外年轻群体了解中国的平台。杨振认为,阅文集团之所以在海外受欢迎,一方面目前网文输出方式向IP输出转变,除文字外,还将优秀漫画、影视剧传播到海外,这些作品同样受到海外用户的喜爱。另一方面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影响力持续提高。中国的美食、熊猫、茶文化等关键词在海外长期、高频出现,这些也会影响海外原创作家使用中国元素创作,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而在“匪我思存”看来,中国女性小说在海外受欢迎,主要在于海内外读者共同感受到作品中的美好的感情。东西方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对爱的共情是人类不变的能力。友情、爱情、积极奋斗、对世界的爱,这些都是人类共通的。

提到受海内外读者欢迎,“会说话的肘子”认为自己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吸引读者。他表示,自己创作的初衷并不是表达深刻的思想,而是为读者提供陪伴和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我一直说,我不是作家,只是一个茶馆里的说书先生。”“会说话的肘子”笑着说。

无论是“国风”“国潮”在国内的流行,还是中国文学、影视在国外的传播,这些不仅提高了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也提高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力。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