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君
今年七月,我们有幸采访到当年的大坝建设者之一的张玉梅,倾听她的叙说,讲述当年几万儿女建设三门峡大坝的故事。今年87岁的张玉梅老人头发花白,眼睛失去光华,艰苦的生活和岁月的沧桑都写在这位老人的脸上,讲起在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中的故事,曾是三门峡工程局黄河医院护理部主任的张玉梅激情满怀。
从黄委会到三门峡
1955年,十九岁的张玉梅在黄委会黄河医院当护士,黄委会是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每天处理的都是有关黄河的事物,传递着黄河的信息,耳闻目睹,张玉梅自然也关注着黄河。黄委会 主任王化云提出了“除害兴利、蓄水拦沙”的黄河治理主张,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重视。也就是那一年的7月18日周总理主持国务院第15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这是我国第一部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江河流域规划,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项目,这表明黄河治理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张玉梅关注着黄河的治理,与此同时,她也在演绎着自己的爱情故事,从湖南医学院毕业的五官科医生张敬良对张玉梅一见钟情,展开了爱情攻势,热情爽快的年轻医生俘获了她的芳心,两人喜结良缘。他们喜欢同一种活法——崇尚创造,他们都喜欢陶行知的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957年,全国支援三门峡的热潮让张玉梅动心,因为她的家乡开封,就是因黄河泥沙的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她从小就听母亲讲,开封就是一个大碗的底,有点水就存在那儿了。张玉梅从小听了太多的开封屡遭黄河水患的事,渴望治理黄河为她的家乡造福。她对张敬良说要去参加三门峡大坝建设,得到爱人的支持,张敬良给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写信,工程局把信转给了黄河医院,当时的院党委书王义泰给他们回信,欢迎参加他们夫妻三门峡大坝建设。很快张玉梅和张敬良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到三门峡工程局黄河医院,他们要成为这块新土地新工地的创造之人。
以创造性的思维去做护理工作
1958年11月,黄河医院迁到“新城”,这是一所新型的综合医院,其建筑规模、机构设置、管理、医疗设备、人员数量、质量和技术力量等方面,当时在豫西地区所有医院中名列前茅,在全国水利工程系统医院中也属一流。 张玉梅庆幸自己成了黄河医院的一名护士,开始了在各个科室的轮转,这是医院临床的规定,要求签约护士每个科室都去待一段时间,实习见习。她在内科、外科、妇产科轮转,并把此作为提高护士水平的好机会,她谦虚认真、一丝不苟,如海绵吸水般地在各个科室学习,很好的解决了技术单一、专业局限,无法应对复杂性操作等问题,增加了护理工作经验,提高了抢救技术为遇到危重病人抢救打下基础。经历很多突发事件,培养了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的心理状态和应急应变能力,成为全能护士,在护士中崭露头角,成为佼佼者。
当时全院仅有护士19名,助产士6名,护理员2名。外科病房有50张病床,只有四个护士和一个护士长,三班倒负责全部工作,摆药、输液、术后护理,还兼顾着打扫卫生,每天忙的团团转,但是没有人叫苦和累。住进外科病房的都是大坝建设的工人,碰到工地事故往往是十几个病人同时被送来,有的伤势严重,全科医护人员全部到场参加救治,直到病危者脱离危险,才能回家。那时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病人的所有照顾都是护士在做,只要是病人需要,大家都责无旁贷。当时护士岗位人手不够,张玉梅往往上了中班,半夜12点下班,第二天早上还要去上班;有时下了后夜班,坚持白班为病人摆药、输液,把上午的事情忙完,再回家休息。医护人员互相帮助,争着干活,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张玉梅总是任劳任怨,默默地完成所有的任务。记得有一个护士徐玉香白班工作时,突然胃疼得直不起腰还坚持不离开岗位,直到出现休克症状被送到手术室,打开腹腔是胃穿孔,手术医生被感动的掉了眼泪,称赞徐玉香用多么大的毅力支撑着身体为病人服务,真是难得。
为了住院的大坝建设者的身体早日康复,张玉梅以护士创造性思维要求自己,除了完成当班的护理工作,主动协助他人的工作,可以同时处理多项繁重的工作;领导交办事完成好,不是领导交办的事也默默地去做好,表现了一个护士的良好素质,有爱心、细心、责任心和耐心,具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良好的医德医风。李明选院长注意到了她,把她叫到办公室谈话,得知张玉梅的良好素质来自部队大熔炉的锻炼。1950年抗美援朝,年仅14岁的张玉梅报名参军,当时带兵的人问她多大了,她回答18岁。带兵的人让她写名字,她装出小大人的样子表决心缠着带兵人,如愿地参加了解放军,被分配到华东军区第六陆军医院,参加了卫生员培训班,之后做了药房调剂员,1953年转业到黄委会黄河医院。李明选院长谦和又严肃,是辽宁旅大第三康复医院来的妇产科专家,德高望重的医务四级教授,他赏识张玉梅的为人和护理技术,鼓励张玉梅认真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1962年,护理部制定全院护理学习计划,加强病房秩序管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开展三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三严(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格的工作作风、严密的工作方法)训练。1964年,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陆续参观北京261医院、协和医院,学习两院的护理经验,改进本院的护理基础工作,张玉梅受益匪浅。
张敬良创造的五官科纪录
第一线经常传来大坝建设的消息,回到家中的张玉梅和张敬良沉浸在其中,交换着工作感受,讨论怎么让受伤和患病的大坝建设者减轻痛苦,恢复健康。建设三门峡大坝就是新中国的一个伟大的创造,我们身在其中也要有创造,张敬良说:“我不能创造发明,但可以创造纪录。多一点努力,多一点实践,多一点点就能创造奇迹。”
创造性的工作精神在五官科医生张敬良身上彰显,刚到三门峡的1957年,五官科有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3个专业组,主任是孟桂荣。张敬良展示了其全才医术,在眼科开展白内障摘抄术、抗青光眼环钻术、虹膜光学造瞳术;在口腔科开展拔牙根管治疗、口腔肿瘤摘除,唇裂腭裂修补术、骨折复位;在耳鼻喉科开展了扁桃体摘除术、咽喉肿瘤摘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中耳形成术、异物取出术、副鼻窦根治术等,当时五官科的手术在全院是最多的,他因此崭露头角。
五官科的各种病症,好像从来难不住张敬良,他的自信源于对五官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熟悉,对专业技术操作的熟练掌握。精湛的医术,利落的手术,让张敬良名声鹊起,1962年成为五官科负责人。他每天上班先到病房查房,处理危重病号和前一天手术病号,之后到门诊,此时等待他的病人已排起了长队。张敬良做扁桃体摘除术是一绝,出血少,速度快,疼痛小,只需一把长把圆头的弯钳和一个扁桃体钢丝套圈,轻轻松松就把扁桃体摘除了。本院的宫淑莲医生去北京学习期间患扁桃体炎,在北京没做手术,回来后对张敬良说,我在北京转了一圈,把扁桃体炎又带回来,交给你这位高手给我摘除。
张敬良1973年——1994年任五官科副主任、主任,他专业、睿智,是知识和技术的象征,走到哪里,都是人们瞩目的对象。不少山沟里的疑难杂症病人慕名找到医院和家里,哪怕到了下班时间,哪怕在深夜,张敬良认真负责的接诊看病,从不推诿;有时半夜有急诊要去医院,那时连自行车也没有,来回靠腿走,他随叫随到;有时他正在家里吃饭,病人找到家里,他把碗放下就去医院了。
一次,有个卢氏农民老伯到黄河医院找张敬良,听说他正在做手术,就找到张玉梅,农民老伯说,我几年前来看病,回去时没有路费,张主任给了我五元钱,让俺坐车回家。前几年乡下困难没法还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专程来还钱,说着还拿出一包土特产表示感谢。张玉梅说,我收下钱,土特产坚决不能收。1975年豫东水灾,张敬良参加了黄河医院派出的救灾队。当地有个小孩脊椎裂,一直没有医院敢接诊。父母抱着病孩找到了张敬良,说认准了他。脊椎裂是外科病人,张敬良对这个外科手术仔细研究后,大着胆子做了,并且非常成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张敬良在豫东出了名,黄河医院在豫东也出了名。从那以后,豫东的很多老乡专程到黄河医院找张敬良看病。
张敬良是三门峡市卫生执业中专兼职教授,也是黄河医院护校的教师,他言传身教,带出了许多医术高明的医生,眼科的马尔成就是他的高徒。他曾任三门峡医学会理事和水电部卫生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委员,1982年获河南省人民政府“全省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88年获河南省总工会“河南省职工执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张敬良从事的五官科专业在豫西、平陆、运城、豫东地区有很高声望。一个五官科大家,修为止于化境,技术臻于巅峰,平易近人,态度谦和,没有身架,心胸该是如何的宽广,涵养该是如何的深厚!
曹臻、宋光远、张世峰和张金良(中)为职工和家属送医送药上门
护理部的奇迹
张玉梅说, 当时的大坝建设是工程局全民参与,医院的医生护士下了夜班,要到工地劳动去。在工地既要劳动,还要为病人看病治病。当时工地条件非常艰苦,卫生室在大坝的右岸,打饭时要爬十八拐到上面的食堂。由于地势崎岖,很难走,往往饭打回来就凉了,凑合着吃几口,又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工作中去。那时候的我们没有抱怨,没有攀比个人得失,只想着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
文革时张玉梅调到了手术室,在这里一干就是四年。有一天,从工地抬来了一个高台摔下的工人,拇指粗钢筋从肛门扎入体内,贯穿伤是非常严重的伤害,如果穿透伤及到了腹部的脏器,会引起严重的出血、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手术室实施紧急抢救, 外科卢涵辉主任是主刀,主刀医生是手术技术实施过程的主要责任人,来做最主要最复杂最关键的手术操作。张玉梅是手术台上洗手护士,负责递器械。卢主任低沉地说了一句:“要快!”手术室里的灯亮了一整天,医生护士白帽子里的头发是竖着的,医生的眼睛直勾勾地盯在病人身上,他们的心是悬挂起来的。打开入腹腔,万幸的是钢筋未伤到人体的重要脏器,没有造成大出血。全体医护人员略微松了一口气,但是抽出钢筋,清洗消毒,缝合破损,并不轻松。张玉梅的手冰凉冰凉的,手术室的每个人都屏气凝神,早上八点进入手术室,一直到下午五点多手术才做完。六七个人一天没有吃喝,而且在高度紧张的抢救中,医生和护士从手术室出来,累的直接躺到了地上。张玉梅说,我们用双手从死神手中把年轻建设者的生命抢救回来,很欣慰。
文革后的 1970年,李明选出来工作,担任院长。1971年,李院长找张玉梅谈话,说建立总护士长负责制,医院的护理工作要走上综合医院的护理管理轨道,让她当总护士长。张玉梅顾虑很大,因为经过文革,各项规章制度已不复存在,医护队伍一盘散沙。病房护士只是把药送到病人手里,就算完成工作,不量体温,不测血压,也不观察病情。这么个烂摊子,难办。李院长鼓励她说:“你大胆干,我支持你,做你的后盾。”张玉梅内心的创造精神被再一次点燃,她坚定地点了点头。
在宣布张玉梅为总护士长的当天,李院长跟着她一起去查房,张玉梅的心被这位德高望重老院长的支持融化了。她开始了护理工作整顿,对照河南省卫生厅的规定,恢复并健全各项制度。从基础工作戴口罩、戴帽子入手,严格无菌操作和“三查七对“,完善护理工作,严格护理操作规程。张玉梅对全体护士说:“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对病人来说都是大事!无菌操作没有做好,打针就可能发炎;’三查七对‘没做好,药发错了,就会延误病情,甚至吃错药导致病人死亡。”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并实施,同时开展各项培训和检查,开展护理技术操作比赛、考试考核,黄河医院护理队伍的水平全面提升。
1981年成立护理部,1983年护理部设正、副主任各一名,专抓护理质量管理考核和技术培训。1983年——1995年,护理部先后派出40余名护理人员到大型综合医院学习神经外科护理、手术室护理、骨科护理、急诊科护理、显微外科护理、小儿监护、小儿按摩等专科护理技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配合断肢(指)再植、烧伤外科、颅内血肿、颅脑挫裂伤、颅内肿瘤等大型脑外科手术以及食管癌、中心型肺癌、纵膈肿瘤等大型胸外手术的开展,外科相继开展了显微外科、烧伤外科、脑外、胸外疾病的专科护理,黄河医院的显微外科、烧伤外科等专业护理水平在三门峡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自左至右:冯玉华、王秀朵、郭秀兰、刘光菊、张玉梅、单书琇、刘宝珍、王佩芝、李萍、琚彩云
因为坚持完善各项护理制度和规划,在1985年河南省文明医院检查中,取得好成绩。之后,建立了每周一次护士长例会制度及护理查房制度。护理病区发展到13个,制定了护理工作质量统一标准,护理工作五年发展规划及管理目标,护理管理由经验性走向科学性。1991年,医院护理工作被评为水电系统达标单位。
黄河医院作为一所综合性医院,历年承担了多所卫校和基层医院的教学任务。先后对三门峡卫校、新乡卫校、平顶山卫校、焦作卫校、洛阳卫校、郑州铁路卫校、开封卫校及三门峡器材厂医院、秦岭金矿医院、灵宝故县医院等16个单位的学生及在职代培生进行带教和培训。
张玉梅在总护士长岗位上干了17年,1991年5月退休。她当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的近二十年,是黄河医院护理队伍由松散到规范管理的时期,是护理队伍的发展壮大时期。奇迹,总是在永无止境的拼搏中诞生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张玉梅老人说:“我和三门峡大坝,和黄河医院,紧紧连在一起。假如当初我没有来,会遗憾终生。来参加三门峡大坝建设,我没有后悔,三门峡就是我永远的家。”
作者:王君,文学爱好者,曾下乡当过知青,于1976年底招工进水电十一局工作,现已退休。
上官婉儿
个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