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结识一位“忘年交”,他叫张兴业,在天津市科协工作。他于解放初期就读于西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北地区的一支地质队,在那里工作30余年,到80年代初调往天津市科协。

当时,他已进入花甲之年,身材魁梧,脸庞略显黝黑,却是一副文质彬彬的模样,说话总是带着一丝笑意,待人分外和蔼。

在天津市科协,他不仅负责组织学习活动、举办科学知识讲座,而且承担着推广新技术的任务。他对待各项工作都很认真,干得有条有理,有声有色。

当年,有人向我诉说:他是一个“奇人”,有着一段奇异经历,这是人们很难做到的奇异经历——冒险首批登上令人望而生畏“火焰山”的奇异经历。

于是,我怀着盎然的兴致,请他娓娓讲述了这一奇异经历……

1954年3月,他与地质队的5位同事,来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鄯善县——这里坐落着遐迩闻名的“火焰山”。

长100公里、宽10公里的“火焰山”,被维吾尔族人称为“克孜勒塔格”,也就是“红山”之意。“火焰山”确实呈现一片红彤彤的颜色,乘兰新线的火车途经这里时,向南极目远眺,在广袤的戈壁滩之中,红彤彤的山峦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火焰山”地处海拔大大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外面的冷空气很难侵入,因而才有了惊人的高温。这里早、晚的温度在20至30摄氏度左右,而到了中午,在太阳的照射下,炽烈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滚滚,温度高达50摄氏度,地表温度高达90摄氏度,成为中国的“热极”。

张兴业与同事刚来到这里,就得知一位维吾尔族老乡,不久前背着20公斤重的水泥桩,受托向山上运送,攀登途中就中暑身亡了。

听罢这个恐怖的消息,面对随时都会发生的危险,还去攀登吗?他们并不畏惧,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决定从“火焰山”南麓的胜金口一带进行攀登。

一天清晨5时,张兴业和同事背着水壶、带着馒头和生鸡蛋出发了。

刚走出不远,他们就觉得脚板开始发烫,并且越走越烫,以至烫得有些麻木了,额头的汗珠也像珠链一样不停地滴落,总要不时地喝水、再喝水……经过4个小时极其艰苦的攀登,他们终于到达“火焰山”主峰的山顶。

此刻,太阳当空,光芒四射,光秃秃的山顶没有一块阴凉地,水壶里的水温已上升到50多摄氏度,所带的馒头变得又干又热。他们把几个鸡蛋埋进沙土里,不满5分钟就熟了。

在太阳的暴晒下,他们脚踩滚烫的地面,汗水滴落得更多了,四肢有些疲软,头脑开始发胀……他们强撑着身体找来找去,突然发现几个像猫耳朵一样的小洞穴,各自赶紧把脑袋伸了进去,才觉得稍稍“凉爽”一点儿,竟然产生一种“那么幸运”的感受。

这样过了7个小时,气温下降一些了,他们尽管感到身体已很虚弱,仍然强打精神,开始进行勘察工作……

张兴业发现,“火焰山”呈长条状,两侧隆起,中间低洼,就像一个硕大的木槽;山峦遍布红砂岩石和红沙土,在阳光的映照下,就像熊熊燃烧火焰,形成一道奇特的景观。

这真是名副其实的“火焰山”啊!

张兴业在山顶上用望远镜向山下瞭望,发现荒芜的戈壁滩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四合院。 后经查问,才知这是“唐僧庙”。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唐僧带着徒弟去西天取经,路过烈焰熊熊、火舌撩天的火焰山,孙悟空几经周折借调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将火熄灭,才顺利通过。其实,史书上确有“唐僧取经”的真实记载:唐代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去印度取经,沿着丝绸之路在“火焰山”下走过,高昌国的国王文泰特意建此庙宇,听玄奘讲经。当年,玄奘在“火焰山”下走了100公里,即使环境再险恶,也阻挡不住向前的步伐,表现了他一心向佛的坚毅。

在下山的途中,张兴业与同事都暗暗庆幸没有“虚脱”,也都躲过了危险。

他们将要走到山脚时,又有一个意外的收获,让他们又惊又喜——他们突然发现一块矗立的木化石,上面刻着6个醒目大字:“单雄信拴马桩”。由此可以得知,当年唐代将领单雄信 率领军队西征,曾亲临“火焰山”一带,“单雄信拴马桩”就是一处珍贵的历史遗存。而在当地的居民中间,一直流传着不少有关单雄信率领军队西征的传说……

这一发现,又使他们得到些许宽慰。

从“火焰山”下来后,张兴业所在的地质队,经过一年多艰辛的勘察工作,在胜金口一带发现了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油气流——这无疑又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来源:老贾笔谭头条号

作者:贾长华文

编辑:苗润佳

统筹:李丽君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