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圣宗治世

       辽圣宗耶律隆绪是契丹历史上一位颇有建树的贤明君主。

       在太后萧绰的影响下,耶律隆绪励精图治,不断推动契丹经济文化进入鼎盛期。据《辽史·卷十》记载,耶律隆绪多才多艺,“幼喜书翰,十岁能诗。既长,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他一生赋诗五百余首,是一位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契丹统治者。年少时,耶律隆绪多次随母后南征北战,使他认识到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了解到天下黎民的艰辛。“澶渊之盟”后,大宋和契丹化干戈为玉帛,契丹朝廷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文化建设上来,饱受战争之苦的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政治、文化方面,耶律隆绪积极向前朝大唐和南部的兄弟邻邦大宋学习,科举取士,广纳贤才。而且,辽朝的科举考试在中国科举历史中是独树一帜的,每年一次,每次少量,这更便于及时发现和选拔人才。朝廷求贤若渴,抛开民族芥蒂,任用一批汉族名士大儒为官。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甚至吸引了不少在宋朝已经获取功名的高级知识分子前来投奔,朝廷也都以质录用。据《辽史·卷十二》记载:圣宗七年“宋进士十七人挈家来归,命有司考其中第者,补国学官,余授县主簿、尉。”圣宗皇帝还虚心采用宋朝的官员考核制度,赏罚严明,使官员素质和官场风气为之一变。这一时期,朝廷涌现出一大批以清廉、勤政、博学等著称的官员,政治清明,民风纯正,社会秩序井然。

       耶律隆绪不仅重视契丹本民族的牧业,还十分关注农业生产。他下诏保护农田、奖励垦荒,严禁军队以狩猎为名在汉族人居住的地区“打草谷”四处抢掠。从《辽史·卷十二》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在这方面的认真落实:圣宗七年(989年),“春正月……庚寅,次(驻军)长城口。三卒出营劫掠,笞以徇众,以所获物分赐左右。……己亥,禁部从伐民桑梓。”军纪整肃之后,契丹在中原地区的统治逐渐得到了汉人的接纳。由于燕云十六州地区连年战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辽朝廷对该地区进行政策倾斜,轻徭薄赋,鼓励耕作,还从其他地区招募乡民到这里垦荒。受到这一政策影响,河北一带谙熟农耕技术的大宋流民纷纷跑到契丹境内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在古代,人是第一位的,有民才有粮,人丁兴旺才能兵源充足。在一代明君治理下,契丹实力达到了鼎盛期。

       随着契丹国力的增强和政治影响力的扩大,再加上恩威并施的一系列对外政策,促使周边的党项、回鹘、吐谷浑、女真、高丽等民族和地区纷纷归附,称臣纳贡,就连远在西南的吐蕃和西域的于阗也派使臣前来朝贡通好。陇西宁夏一带逐渐活跃起来的党项诸部(关于党项族政权,《外一章》中有详细叙述),自唐末以来长期盘踞于夏州。李继迁接任首领后,主动和契丹修好,并请求和亲,得到了圣宗皇帝的恩准。圣宗八年(990年)十二月,耶律隆绪遣使到夏州,以中央王朝的名义升夏州为“夏国”,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李继迁则尊契丹为天朝上邦,愿永为藩辅。(不过第二年,李继迁同样接受了大宋朝廷的册封。耶律隆绪不悦,遣使责问。)

       公元1006年十月初一,耶律隆绪率群臣给母后萧绰上尊号“承天皇太后”,群臣则给皇帝上尊号“天辅皇帝”。三年后,太后病逝,皇帝亲政。受母后教导,耶律隆绪勤勉治国,虚心纳谏,从982年登基到1031年驾崩,这位天辅皇帝在位执政近半个世纪,把辽朝带入了全盛时期。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当时契丹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lú qǘ)河(位于今蒙古国中部),南至白沟(今河北省雄安新区白沟一带),幅员万里。”强盛的契丹,称雄于北中国,一度被当时众多的亚欧国家认为是代表中国的正统王朝。

契丹全盛时期疆域图

       在耶律隆绪亲政之后的很多年里,国内太平,边境稳定,文化发展,经济繁荣,成为契丹历史上的巅峰期。但在长期的和平环境里,往往开始酝酿不被人注意的深层矛盾和隐患,一朝爆发,使这位圣宗皇帝的在天之灵难以安宁。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寒江独钓

寒江独钓官方正观号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