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霏


“学历就是一块敲门砖。在父母那个年代,大专大学生就很厉害了,十年前,研究生还是香饽饽,到现在,研究生一样一抓一大把,可能几年后考博也像现在考研一样卷了,这些都说不准。作为普通人好像选择更少,只能加入内卷。”

鲸鱼经历了四次考研才上岸,当谈起研究生学历的重要性时,她对如今社会的内卷现象表示无奈。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严峻,考研人数剧增,考研大军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图源掌上考研)

数据显示,近几年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大幅上升,每年固定时间,#考研成绩#、#考研国家线#等相关话题都会频频出现在热搜榜单上。

在激烈的竞争中,2023年考研报录比达到4:1,这意味着大多数人都将成为陪跑者。但仍有一些人,即使面临残酷的现实,依然选择连续三、四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究竟是追随时代的潮流还是追寻个人价值,他们也许也在探究这个答案。

“放弃是没想过的”

鲸鱼,26岁,“四战”上岸,上海大学会计专硕。

“一战”时,因为本科延期毕业,鲸鱼准备了考研初试,但放弃了复试。

“二战”时,鲸鱼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目标院校,初试过了后,她压力倍增:“这次的线下面试是我‘四战’中压力最大的一次。”结果没能通过。

“三战”时,因为初试排名很靠后,鲸鱼觉得自己肯定考不上,压力反而变小了。

最后一次,鲸鱼选择了考取本校研究生,成功上岸。

谈到坚持考研的契机,鲸鱼表示,是因为写本科毕业论文时遇到了好导师。老师对论文要求很严格,而鲸鱼本科成绩比较差,一度担心会毕不了业,她选择跟老师坦白:“我是个特别差的学生,什么都不会,但我会努力学。”幸运的是,老师回复她:“只要你努力,我就会教你怎么做。”

老师很负责,手把手教她怎么编程,找文章的创新点,坐在食堂指导她相关理论,有了成果老师也会夸奖她。这种正向反馈慢慢增强了她的自信心,鲸鱼觉得“自己好像也不错”,也因此产生了考研的想法。

鲸鱼的家庭条件不错,家里人知道她要考研都很开心,表示会无条件支持,这也是她能坚持“四战”的原因。相较于考研失败的结果,鲸鱼的父母更担心考研失败会不会对她造成精神上的打击。父母基本上没有给她就业或升学的压力,而是鼓励她做自己想做的、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

“我爸妈一直都很支持我考研,考研失败的时候他们还会安慰我,说虽然这次没过,但在过程中学到了知识,知识是一辈子的。”对鲸鱼来说,家人的支持是她最坚实的后盾,也是她敢于勇往直前的底气。

(鲸鱼的考研“仪式感”)

“四战”时,鲸鱼在西安备考,考前不到一周,西安封城了。各种关于研究生考试的小道消息满天飞,那是鲸鱼最崩溃的时候,她觉得好像几年的努力都要打水漂了,可事已至此,鲸鱼还是选择了坚持:“放弃是没想过的,无论多困难,我必须得是研究生”。

考研这几年,鲸鱼几乎脱胎换骨。“在大二前我还算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但后来因为一些其它事落下了学习。考研这几年,我觉得自己反而越挫越勇,学会了面对自己的失败,总结失败,再次出发。”鲸鱼懂得了,人生并非全是坦途,跌倒了再爬起来就是。

“研究生是我往上走的必要途径”

小唐,27岁,2019年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泉州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三次考研未上岸,正在备考“四战”。

几年前的专升本考试中,小唐以全省第66名的成绩进入泉州师范学院,“每次看到别人专科上岸或者几战上岸研究生就很兴奋,觉得下一个上岸的就是自己。”一直以来,“我可以”“我一定要读博”这种心态支撑着小唐。

2021年是小唐考研是第一次考研,当时的她一心执着于学硕,因为学硕可以直博,但却倒在了英语这门考试,49分没过线。第二次,小唐换了目标院校,但依旧坚持学硕,英语还是49。第三次,小唐再次换了学校,也不再坚持学硕,英语进步了,但最终还是没有上岸。

小唐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是想要证明自己并不差,想成为父母的骄傲。在家里,小唐还有个弟弟,弟弟小时候因为校园暴力厌学,转学时家里找了好多人帮忙。可爸爸初中没毕业,妈妈小学毕业,人脉关系很简单,也很难提供更好的平台。在这种环境下,小唐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能成为家里人的依靠。

小唐的妈妈和奶奶很支持她考研,但爸爸的态度有时候会让她觉得烦躁。虽然一直在坚持考研,但小唐并没有完全脱产备考,她同时也在考研机构上班,并不需要家里为她提供额外的经济支持。“二战”备考期间,小唐的爸爸对她说:“这对你来说太难了,不要考了,浪费时间,你第一次都没考上。”小唐觉得最亲近的人都不相信自己,这对她打击很大。

“三战”那年九月份开始,小唐陷入了深深的焦虑情绪中,整夜整夜失眠,不得不依靠褪黑素来保证休息,最严重的时候褪黑素也不管用,吃了还是睡不着,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初试结束。无数个睡不着的夜里,小唐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她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但每次还都是坚持下去。

(“三战”时小唐在自习室的阳台背书)

虽然这几年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小唐觉得是值得的,无论是三年还是四年。“因为我想要的更多,所以我要不停地学。”小唐很少产生厌学情绪,“有这个时间厌学还不如把这个时间花在看书上。”23年考研失败后,小唐重新找了份兼职,准备等到今年九月份脱产考研。

“如果‘三战’还没考上我就不会再考了”

小王,25岁,“三战”上岸,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信息专业。

小王本科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一战”本校信息学部电子信息专业,初试成绩比复试线低7分。她考虑过调剂,但又不想去一个不如自己本科的学校,于是选择了“二战”。第二次,小王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科学院大学软件研究所,比复试线低仅1分,未能如愿。

“二战”这年对小王来说是最难过的一年,脱产考研带来的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常常让她喘不过气。看到初试成绩时小王很崩溃:“‘一战’时还能安慰自己,没关系再来一年,‘二战’只差1分,真的很受打击。”

小王觉得,自己最幸运的事就是在“二战”前遇到了现在的男朋友。小王和男朋友一起经历了“二战”备考、失败、找工作、在职“三战”、考研上岸。“二战”失败带来的压力太大,小王时常觉得再考不上这辈子就要完了,每当这个时候,小王的男朋友总会鼓励她:“考不上也没关系,我现在已经能给你保障了。考上也好考不上也好,总要向前走。”这些话给了小王很多能量,她觉得考研就是自己内核重塑的过程,总是在崩溃与坚持之间反复横跳。

这三年里,考研是小王生命的主旋律,其它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为考研让步,她的脑子里只有“孤注一掷”、“我一定要考上”这种想法,最后也终于得偿所愿。

(小王“三战”时默写的政治题)

“考研三年很痛苦也很灰暗,但都是值得的。”小王说,“我自己本科学历还可以,又是学工科的,身边一些朋友觉得考研没必要。但是中科院比我本科要强很多,我自己又有名校情结,最终考上了嘛,也不算浪费时间。”提到是否会选择考博,小王则坦言:“考研已经考怕了,不敢再尝试了,如果能转硕博连读最好,如果不行我就直接就业。”

网络上对“考研热潮”的讨论很多,有些人认为考研就是在啃老,也有人认为考研大军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还有网友发出了“困住你的究竟是什么”的疑问。

考研英语老师刘琦认为,多次考研最重要的是要以终为始,要想清楚研究生学历于自己而言意义在哪,是为了钻研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为了心仪的工作、还是单纯为了提高学历。刘琦觉得,执着于提高学历没问题,但不应忘记探索人生其他选择的可能性,比如先就业再择业、先就业再考研等等。

在理想与现实的斗争中,碰壁是难免的事情,有人成功“上岸”,有人选择妥协,依然有很多人在考研的道路上“卷生卷死”。

对个体而言,考研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是在无数个黑夜中破碎又重组。而当选择花费三年、四年甚至更多时间考取研究生时,其中不只是被社会内卷裹挟前进的迫不得已,更是对自身现状的难以妥协。考研让“小镇做题家”们多了一些选择的机会,而这条路或许正是能让他们通往更大世界的那条光明大道。

“上岸”不是结局,而是另一个开端。考研成功后,挑战依然存在。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不再像应试考试那样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更多的是在专业领域的脚踏实地和学术思维的培养和应用。而研究生毕业后,依然要面临找工作的压力,竞争者不会变少。但这场考试仍在吸引着大批学子前来尝试,与考研成功的结果相比,一两次的失败似乎微不足道。

相较于批判“多战考研”这个群体的逃避,更应客观冷静地看待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病症:在社会加速前进,研究生大幅扩招,学历贬值的现状下,这一代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

事实上,没有哪条路比哪条路更容易走,考研或是工作,都将面临不可避免的问题和挫折,对年轻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人生中的难题,如何学会面对不可避免的遗憾。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李倩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