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讲】

xué yōu dēng shì shè zhí cóng zhèng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字形的演变及基本字义

“学”,本义是:教孩子算术、习字的房舍。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识也。“学”作动词时,有学习、模仿、述说、讲学等意;作名词时,有学校、学问、学科等意。

“优”,本义是: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宋元以后,泛指戏曲艺人、演员。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饶也。一曰倡也。“优”作形容词时,为优秀、美好、宽厚、安闲的意思;作动词时,有优待、协调、开玩笑等意。在文中为优闲、宽裕之意。

“登”,本义是:上车。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上车也。在文中为动词,是升、上任之意,也有成熟、丰收、进献等意;“登”作名词时,指古代祭器名;也作形容词、副词用。

“仕”,本义是:做官。“仕”早期写作“士”,“士”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一”,本义是做事,从一做到十,从头做到尾。“仕”也是古代对具有君子风范、有始有终的男子的美称。“士”也含有十里挑一的意思,选取办事能力强的人来作为人才储备,进行培训,学律法、学政策,学礼数等,再考核从中选取适合的人作为管理人员,也就是出仕、做官,为民众做事。所以为“仕”是非常辛苦的,需尽职尽责,是要有大爱和奉献精神的。“仕”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学也。中国古代的为官制度,在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到了汉代,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由州推荐的称为秀才,由郡推荐的称为“孝廉”。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朝、六朝时沿用此制,隋统一后,废除九品中正,开始了分科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施,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1300年。

“学优登仕”此句出自于《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指出了仕与学之间的关系,即实践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如果还有宽裕时间与精力,就去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学习好了,如果还有时间,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学以致用。并非强调学习优秀就可以做官。

“摄”,本义是:牵曳。“摄”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引持也。含有牵引、牵制之意。“摄”为多音字,读niè时,有安静之意,如“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读shè,作动词时,有执、持、辅助、拍照、整理、控制等意;作名词时,指边缘之意。

“职”,本义是:记。“职”字是“耳”旁,与听有关,有善听之意。“职”属于仕的一种,是负责记录的,与史官有相似性,只是级别不高。“职”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记微也。“摄职”就是代理官职,是指除了从事一些公务之职外,也做一些辅佐等工作。

“从”,本义是:两人相随而行。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随行也。“从”是个多音字,读cóng,作动词时,有随行、顺从、听从等意;也作介词、名词、形容词用。读zòng时,古同“纵”,竖、直、放任之意。

“政”,本义是:用武力征服并管治。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正也。“正”是光明正大,“政”有匡正之意。“从政”在这里指从事制定国家政策、治国治民等事务。

“摄职从政”是指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管理经验,已有足够的治理水平,居重要的岗位,对国家、民生、政策都具有重要影响。

既然提到了“学”字,还是要说一说治学,如何治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治学到底应该注意什么?治学包括哪几个方面?治学首先要立志。立志向、定目标很重要。《周易·屯卦》的初爻讲:“盘恒。利居贞,利建侯。”就是要有远大的理想。不少家长喜欢替孩子立志,把孩子的课余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说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貌似要让孩子成为全才,效果却未必。父母重在发现、引导,而不能包办。苏轼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可见立大志的重要。

其次,想要治学,必先审己。怎么审己呢?就是要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才情,偏于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以及天赋差异与高矮胖瘦。有些人是心灵手笨,有妙想,但不擅于落实;有些人是心灵手巧,勇于创新,动手能力也强,其职业取向也就大相径庭。

治学的第三要素是明势。古人云:“明势、取道、优术、为业。”从字面解释就是:要洞察大势的发展方向,遵照事物的发展规律,采取有效的优化方法,进而获得良好的效果。其中“明势”是最重要的,方向正确,努力才有价值。

治学第四要素是虚静。要有虚静之心,“虚”不是虚假,也不是无聊空虚,而是要心胸宽广,所谓戒欲则虚,虚容万物,自然能够成大器。“静”是真正让内心静下来,像天地之大静,戒除企图心,才能够正视内心,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察觉事物的几微之象,明白事物的诀窍,观察到万物的体用,其才情表现就不同。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语道破了君子的操守、治学的核心。

元好问在《论诗》里讲:“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意思就是:我绣好的东西可以给别人看,但是真正绣法技巧和诀窍是无法教别人的。有一个成语就是“金针度人”,说的是:从前有一位叫采娘的姑娘,她心灵手巧,但她还不满足,便在家中不分昼夜地烧香祈祷织女显灵,就在第七天晚上,织女果然来了,织女问采娘:“你在祈祷什么呢?”采娘说:“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心灵手巧。”织女就给她一根一寸来长的金针,对她说:“三天不要讲话,三天后你就会变得特别灵巧。”守约三天以后,采娘果然比以前更巧了,什么都会做,远近都知道她的名声。后来人们就用“金针”来比喻方便法门、诀窍、技巧。每个人有适合自己的方法,需要自己去实践、摸索。这就需要立志、审己、明势,在虚静中认真实践,找到自己的方法。“莫把金针度与人”在中国传统的历史中已经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尤其是古代术数的一些著说,细细品味,会发现其中“留了一手”,有一种“不以金针度人”的感觉,也许是道不可言。

治学的第五要素就是有恒与耐苦。要有古人那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精神。贵有恒,何必三更眠而五更起。要耐得住寂真,要守得住心。在静止中拒绝外在的喧闹,在寂寞中淡化原有的冲动。寂寞世界其实是一个信心世界,要不然诸如立志、审己、明势、虚静都没有用。


《千字文正讲》

《千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独特的地位,被公认为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识字读物,也是成人进德修业的必读之书。本书原文采用由南北朝时期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的有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精思巧构,音韵谐美,通篇以儒学伦理为纲,字里行间无不蕴含天地之道与为人处事之理。本书作者精通中国古典,讲解生动形象,文字简洁,很有可读性,无疑将推动国学的传播与普及。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