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一位重量级资深专家发来的短评《读书有感》。全文如下:

《半月谈》是官媒中的权威刊物,它将洛阳称为“文化自信城市样本”,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何为“文化自信城市”?这是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我以为,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本土文化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对本士文化充满热爱与自豪,进而敢于创新、敢于开放的一种精神品格与文化情怀。如果这一概念能够成立的话,它首先是一个宏观的、具有民族整体性的概念,不能作微观化、碎片化的解析;其次,它是精神的,形而上的,不能标签化。因而,“文化自信城市”的说法,似乎难以成立。文章中,对洛阳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赞美(尽管这些历史与成就很辉煌),说成是“文化自信城市”,并成为“样本”,很有些费解。不能赶着时尚的口号,去总结宣传典型。

说实话,近年来敝人已不再关注主流媒体的此类资讯,以免添堵,但此文涉及到对家乡的评价,不由上网查寻了一番。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何止洛阳啊,仅新华网以“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为通栏标题,宣传报道的文化自信“样本”城市已有十多个了,包括但不限于北京、上海、重庆、武汉、沈阳、长沙、曲阜、杭州、南京、福州、扬州、昆明、敦煌等。毫无疑问,这个“样本”单子还会持续拉长的。“文化自信城市样本”,这是比“文明城市”更雅致、更响亮、更高端、更豪放、更牛气的“名头”啊,哪个城市首长能不动心?

遗憾的是,查阅网页,除个别“样本”城市有些历史文化介绍外,多数仅配发若干张城市景观照片,既没有“文化自信”的诠释,更没有“城市样本”的解读。总的感觉,所谓“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系列报道,不过是一拨追风赶潮、一拥而上、应景式的“正能量”宣传而已,没有含金量,连“含铜量”都谈不上。但如此重大的选题,仅靠造声势、凑热闹、赶时髦、贴标签、急就章,粗制滥造程度如此之大,还是令人吃惊的。且不说宣传效果如何,目前滥发“文化自信城市样本”帽子的做法,至少是不严肃、不周严的,是官媒缺乏职业精神的表现和对社会对读者的不尊重。

难怪重量级资深专家提出何为“文化自信城市”的质疑。从媒体报道看,还真找不到答案。至于“文化自信”是不是一个宏观的、具有民族整体性的概念?能不能“微观化”、“碎片化”、“标签化”的解析?的确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重大问题,而社会宣传,应该建立在权威的研究之后才能靠谱一些。退一步说,即使“文化自信城市样本”的说法能够成立,也只能是极少数城市具有这样的底蕴和资格,而不能是普惠性的城市“标签”。否则,就亵渎了“文化自信”,就会造成“样本”的庸俗化。

为什么会出现滥发“文化自信城市样本”的现象?主观猜测,有关方面是为了呼应“两个结合”宣传的需要。但宣传“两个结合”不能简单化、随意性,不能急功近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告诉我们,坚持“两个结合”,既是总结过往的经验,更是指明前进的方向。千万不能认为,我们在“两个结合”方面已经完美无缺了,“两个结合”的样本已经遍天下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理论和实践都说明,坚持“第二个结合”,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做到“第二个结合”,需要寻找工作抓手,付出持久的努力。

无疑,树立“文化自信”,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基础性、奠基性工作,是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尝试培育、发现和树立“文化自信城市样本”未尝不可,但切不可草率行事,切不可“吹牛”“刮风”,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不负责任地滥发“文化自信城市样本”的帽子。

谈论至此,可不可以称洛阳为“文化自信城市样本”,已经不是核心问题了。设想一下,如果国家设立了“文化自信城市样本”之类的称号,那将是至高荣誉,将会有系统详尽的评价指标体系跟进发布。也许,它将成为强化文化自信、践行“两个结合”的新举措、新机制。

2023年6月23日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