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育才中学
育才学子大讲堂 | 表里河山系列
地理形势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地理可能并不是影响历史的决定要素,但它是讨论历史问题的基础,比如秦岭,在二叠纪时期,也就是恐龙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基本成型了。还有长江,从汉代起两千多年来,河道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所以,古代中国的军事、战争史,就是我们的祖先对地理认识、运用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
比如:为什么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产生在汾水、渭水流域,而没有产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呢?尧舜禹时期,洪水泛滥。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温度水分充足,便形成了南方地区森林密布、沼泽遍地的情况,而那时候,我们祖先手中掌握的工具,是木石骨棒,让他们去开垦大片森林,就非常困难。并且,南方的大山大河阻碍了交通联系,不利于各个部落或族群之间的交流融合。所以,古人大多选择定都在由潼关、散关(大震关)、武关(蓝关)、萧关之间的区域,即关中地区。这样一来,关中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便凸显了出来,被称作“金角银边”中的金角。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西北的函谷关位于关中东侧,东、南、北三个方位分别被崤山、华山、中条山所环绕。如果关中与关东发生冲突,函谷关便成为防卫关中的门户。但是,函谷关也有自身的劣势,便是离关中核心区域过远,战时军务紧急,难以进行及时补给,所以后来的潼关就代替了函谷关。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潼关吏》中的描述。因其地势险要,潼关成为关中和中原之间的咽喉。纵观战史,无论是曹操与马超之战、刘裕北伐,还是东魏西魏之战,潼关的战略地位都不言而喻。因此历代代经营关中者,无不重视潼关守备。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派哥舒翰扼守潼关,便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后来听信杨国忠谗言,贸然让哥舒翰出兵,结果兵败,潼关失守,唐玄宗不得不逃往四川。
汉水支流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部,切开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了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这条通道西北上行,可至长安,向东南下行,可至南阳盆地。武关便是扼守这条通道的关隘,成为关中通向东南的门户。刘邦和项羽当年曾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便是通过武关,抄了近道,避开了秦军主力,先于项羽进入关中。
秦岭西部同样有一条沟通南北的通道,散关便在此通道上一线而立,成为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咽喉。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便通过此地,诸葛亮北伐也途径此地。可见同样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关中西北方向的门户——萧关,秦汉帝王出巡,汉唐文人出塞,都难以避开萧关。西北势力要想进入关中、夺取长安,萧关也是必经之地。
综上,对于关中的政治势力,潼关方向可进入河南三川河谷。萧关方向可控制陇西。散关方向可进取汉中,武关则可进取南阳盆地。以上4个要塞,对关中而言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关隘的得失,关系着王朝的兴亡和天下形势的变化。战国时期,秦国就是借助关中的地理优势,加上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之后在战国七雄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后来,刘邦统一天下,用了五年时间,以关中为基地,重新将秦的战略又演绎了一次。因此,地理也在塑造着历史,影响着王朝的兴衰、战争的胜败以及历史的走向。因此,法国著名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说:“没有地理,便没有历史”。地理,能为我们认知历史增加一个视角,也能推动我们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经开融媒
经开区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