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金城

1949年新中国成立,改变的不仅是国内人民的命运,共和国的曙光同样照耀在海外华侨华人身上。当时大批爱国华侨急于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向他们敞开了大门,国家成立了 “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出台了很多政策,先后在北京、广州、福州、厦门等城市建立了相应机构和补习学校,负责归国华侨的培训和工作安排。在海外华桥华人“归国”热中,不仅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如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钱学森等,还有很多回国参加建设的华侨子弟、学生,这其中就有一位不起眼的小青年,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罗家。

瞒着父母,回到祖国

罗家祖籍广东花县(广州市花都区),从其爷爷漂泊到柬埔寨,到他已是第三代。自他爷爷开始辈辈都是搞汽车修理的,罗家自小就开始汽车修理学习,由于他聪明伶俐,兴趣颇多,很快就成为多面手。罗家爷爷奶奶和很多华侨一样,虽身居国外,始终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他们教导子孙不忘自己的根,在家里必须说汉话。罗家虽是“土生土长”的柬埔寨人,但他的汉语表达能力一点也不差,这为他日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语言基础。

1955年周恩来总理到印度尼西亚出席万隆会议时,号召全世界爱国的华人华侨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得到这一消息后,罗加就萌发了报效祖国、回国参加火热社会主义建设的想法。1956年3月柬埔寨国王苏拉马里特加冕,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前去祝贺,当地的华侨华人听到祖国亲人来访问的消息,欢呼雀跃。数以万计的华人涌向首都金边,聚集在皇宫前想亲眼一睹周总理的风采。可那天周总理和西哈努克亲王的会谈一直持续到深夜,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罗家和成千上万的华侨华人一直站了十几个小时,终于见到了周总理。他清楚的记得周总理勉励华侨要遵守当地法律,积极参加柬埔寨的建设。在见到周总理的那一刻起,他坚定了放弃自己优渥生活,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决心,并为自己的这个想法热血沸腾、彻夜难眠。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却都不太支持他。罗家排行老二,他虽有一个哥哥,但还有三个尚幼的弟弟和一个妹妹,他那时已经十九岁了,是一个能独立承担汽车全方位修理的“棒劳力”,是家庭的顶梁柱之一,而当时新中国还很穷,各种条件也很差,一个人回国让他们不放心。思前想后,对祖国强烈的爱促使他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偷跑”!于是在1956年的一个冬日,他瞒着父母,和几个伙伴一起离家出走。那时中柬尚未建交,他们途径香港到了广州。哪里知道,此一别便是天涯,他再也没能回到生活了十九年的柬埔寨,再也没能见到生他养他的老父老母!

到广州后罗家先参加华侨学习班,后分配在侨联工作。但这时组织让归侨自己填报志愿,以罗家的身份,他想留在祖籍广州或去福州、厦门,就是去河南省会郑州都任由他选,但听说有个叫三门峽的地方正在建设的亚洲第二大水电站,那是新中国第一大水电站时,他毫不犹豫在志愿书上填了三门峡,并且第二个志愿还是三门峡。坚定的意志最终如愿以偿,他来到了梦想的三门峽。听说北方很冷,这个从没有见过下雪的青年特意花了107元买了件羊皮袄,从北纬11度的金边跨越23度来到河南三门峡,开始了他为三门峡大坝建设奋斗终生的新生活。

三门峡是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刚刚建市的,她被全国各地支援大坝建设的人们称作新城,那时还是一片荒凉。罗家到来之后和很多人一样先盖房子,参加搬砖、和泥、挖地基。组织上根据他的华侨身份,让他和苏联专家一样住在“交际处”。但他不忘自己回国的初心,积极要求到最艰苦的大坝工地干活。从金边到三门峡,生活习惯不同,饮食结构、甚至语言表达都有差异,罗家让自己尽快地适应这里的一切,融入工地大家庭之中。刚到工地时,他与众不同,一副华侨装扮,精致得体的白色衣裤,高高蓬起的头发上抹了发胶,打理得油光。可是不久,他感到自己有些鹤立鸡群,于是开始改变自己,剪短头发,着起工装,让自己适应工地、适应环境,从此他和其他朴实的工人弟兄再没什么两样。

精湛技术 巧夺天工

罗家十三岁开始在家传的汽车修理场学习修车,几年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修车技术已相当高超。初到大坝,便开始大显身手。那时工地上的汽车多如蚂蚁,有苏联和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进口车,如吉斯、嘎斯、依法、太托拉、斯柯达、布拉格等大货车、翻斗车,还有载重25吨重的大玛斯,国产解放车、黄河车极少。车多修车的任务就重。他经常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工作,曾创造了一个月修好20部汽车的记录。在新城的工程局汽车分局汽修厂工作时,更显示出超人的修理技术。

罗家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有一手修车的绝技;二是心灵手巧、善于钻研。他修车很会应用辩证法,又爱动脑筋,例如:要修车门上的凹陷,有人会把车门拆卸个七零八落,从反面把鼓包敲过去,费时费力。罗家可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只是把车门玻璃卸下,用垫铁顶着背面鼓包从外面敲击凹陷边缘,这种“旁敲侧击”的方法,不仅很快会使原来的凹陷恢复,且省工省力。他说,同样是个坑,先敲击哪里,后敲击哪里,哪里用力敲哪里轻轻敲,哪里需要冷敲哪里需要烧红再敲都有学问,不能乱来;他又说汽车被撞击的原因不同,那些凹陷的大小深浅形状各异,凹陷的底部平滑还是尖锐,它的边缘呈现圆弧状还是棱角状,都决定你要采取的修理方法,他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把辩证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最好例证。

在与罗家的交谈中,我深感他责任心很强,他干活精益求精,绝不凑合。有的修理工遇到棘手的问题,只是做到基本可以,就以“条件限制”为借口交差。罗家则不然,他干活一丝不苟、要求尽善尽美,他说:“修车在我这里没有差不多和凑合,必须是精准和没有一点问题才行。”他有一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为此他总是自制一些工具以便把活干漂亮干彻底。一次,外厂请他去修一辆严重变形的高级轿车,他把车修得“无可挑剔”,在他离开时,车间领导和工人竟请求他把自制的工具都留下。罗家干活不做“铁路巡警各管一段”的事儿,有些人虽然将一个大凹陷敲过来了,但却留下很多麻点,这些麻点就需要用腻子刮平,不仅增加了修车成本,也加重了后序工作量,而罗家干活则顾及后序,决不给他人留下不方便。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工不久的1981年夏,水利部副部长刘树田去视察工作,伏尔加车翻到沟里,严重变形。那是苏联制造的高档车、也是给部长配备的国内最好的轿车,可几万人的葛洲坝工程局其汽车修理工们个个摇头,无人敢承担此车的修理。有人向刘树田副部长推荐了三门峡水电十一局的罗家。罗家接到电报,带着徒弟苗国新乘飞机赶到葛洲坝。看着眼前引擎盖破损,车门损坏,车顶凹陷严重的伏尔加,罗家知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的难度。他经过反复查看,细心研究后,带领徒弟顶着车间高温,在汗流浃背中用了二十天时间,让这辆严重变形的轿车完美地呈现在领导面前。其钣金技术高超,简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看着如同新车一样、堪称佳作的伏尔加,刘树田副部长也不由地叫好。面对如此人才,葛洲坝工程局领导提出要调罗家师徒到他们那里工作。修伏尔加车一事震动了葛洲坝工程局和水电十一局,这件事儿在两个工程局广为流传,至今讲起此事,人们仍竖起大拇指赞誉不止。罗家主要是从事汽车钣金修理,但他又是多面手,有人由衷地赞叹说:罗家仅凭一双耳朵听,就能判断出汽车哪里出了毛病。

提起罗家,在水电十一工程局,可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响亮的名字甚至传到水电部,许多单位慕名找他修车修机器,他的钣金技术和为人传遍了三门峡以及郑州,很多人都偑服他,敬仰他。

心之所向 一生坚守

罗家对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不仅服从,且勇于承担。一天午饭后,领导让他去进行水压钢管的调试,当他正在3米多高的架子上作业时,恰巧周总理来大坝视察,陪同的车间支部书记李延进向总理介绍了他,总理和蔼地向他问好,他激动得只说了一声“总理好”!罗家是幸运的,在柬埔寨见到过周总理,如今在三门峡,他又一次见到周总理。他说,看来自己和三门峡是有渊源的,和周总理也是有缘分的。他打开相册,让我们看他珍藏的很多周总理的照片,既有1956年周总理第一次访问柬埔寨时的照片,也有周总理1960年再次访问柬埔寨时的照片,那是他特意去信让自己在柬埔寨的亲人寄来的,这些照片在相册里占据醒目的位置,看得出来它在主人心中的珍贵程度。

罗家记得1956年冬在广东台山华侨学习班学习结束时,一位姓许的华侨同学曾这样嘱咐他:“虚心积极学习,坚决勇敢克服困难,从劳动中改造自己,锻炼成为社会主义的钢铁战士”。一位高棉归侨同学曾给他留言:“记着,要把自己贡献给伟大的社会主义”;另一个同学赠言:“时刻记住国家利益,工作就有贡献,要在河南生根落叶,毕生为祖国建设而奋斗”;一位越南归侨希望他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祖国,做个劳动模范。

回国多年来,这些归侨的赠言一直激励着罗家。他在三门峡大坝建设中,无时不是在积极学习、克服困难、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确实做到了热爱祖国、时刻不忘国家利益,当之无愧称得上毕生为祖国建设而奋斗的一名“钢铁战士”。罗家干活从来不惜气力,1986年年近半百的他工作中过于用力,造成腰部扭伤,可他硬是咬牙坚持工作。试想,没有“钢铁”般的意志谁能做到这些?由于时隔一天再次扭伤,以致让他后半生落下腰痛病,挺不直腰身。

罗家为社会主义祖国贡献了毕生心血、智慧和力量,祖国和人民始终不忘他的贡献:

1958年他被选为河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代表;

1959年在河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时当选个体代表;

1962年被选为三门峡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

1982年获得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在“四化”建设中做出优异成绩奖状;同年又荣获河南省归侨先进分子称号;

1983年被选为洛阳地区归侨先进分子;

1984年当选政协三门峡市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1年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三十年来不辞辛苦热心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服务的奉献精神;同年获得水利部表彰:为水利事业勤奋工作三十年,为国家做出了特殊贡献;

1995年他被聘为三门峡市第二届侨联委员会顾问;

他是三门峡第一届华侨小组组长,还曾任三门峡市侨联副主席;

他的事迹多次被登上报纸,也被中央电视台四套播出。

退休后,罗家又被河南省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聘为教师,他把自己精湛的修车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学生,一干又是八年。八年中他深受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敬重,大家尊称他为“罗教授”。由于他出色的教学表现,2005年3月受到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到学院视察的领导接见,同年6月又受到河南省副省长接见。

几十年过去了,罗家的故事依然让人铭记。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冷雨寒风,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