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编剧采访,终于知道《人生之路》为什么被网殴,我替路遥不平。

一群人声嘶力竭,为了离去多年的路遥《人生》改编的《人生之路》脱离现实的轨迹而不平。网络上下,呼声一片原因是这篇打着著名作家路遥《人生》旗号部分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脱离现实轨迹,实在让观众看不下去。网内网外一片反对声。

事例一、上世纪80年代初贫困的陕北高原农村农村青年飚自行车的动作。要知道,80年代初期买辆自行车是何等的繁琐,每个乡镇、单位都要有指标,而且要层层上报,需要商业局主要领导批字才能买下,而且价格在100多元(可能我记错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干部、工人的工资也就是每月10多元。买一辆自行车相当于现在买一辆普通七、八万元的轿车。如果谁家有辆飞鸽、永久牌自行车,手腕带个手表,那是多么拉风。

我记得父亲在80年代末期买了辆飞鸽自行车,还是托一位在县上工作的本家要的指标,花了大概百十元。明灿灿的自行车推回来,整个家庭兴奋一片,全村人都知道了,只差没像今天买辆轿车放炮了。我们堂兄弟们推着自行车在打麦场里学习骑自行车,周围一片羡慕的眼光。

而在编剧的笔下,在穷得孩子交不起学费的情况下,年轻人高家林、高双星等年轻人骑着自行车狂飙,而且不在“水泥”路上狂飙,是在坑坑洼洼的山地野路上狂飙,简直就是当代青年人开车沙漠、戈壁滩狂飙。如果家里人知道,那不得气伤。那是家里的半个家当啊。

事例二、刘巧珍开的崭新铮亮的四轮拖拉机,来了一个飞腿。刘巧珍是个传统的陕北典型妇女,敢爱敢恨,没有读过书,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却也开着辆崭新铮亮的四轮拖拉机,在水泥路上耍时髦。那时候的手扶拖拉机是2500多元,四轮拖拉机大概是3000多元。1980年代初,按照路遥笔下的陕北农村,属于标准版贫困地区,刘巧珍能够开辆四轮拖拉机,可以说基本上属于县上的富裕户了。那时候,一个县上正式干部职工出门也就是骑个自行车。这就不得不说刘巧珍的父亲刘立本的财产来源有问题了。而刘巧珍在停下四轮车的时候,来了一个漂亮的飞腿动作,不仅仅是吓坏了当地村民,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目瞪口呆。这哪是传统的陕北女子,简直一个标准的哪吒三太子。

三是高家林被顶替上大学,这是网友、观众最不平的一幕剧情。要知道,剧情中,高家林是县上的预考状元——第一名,他的高考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考上大学,省教育厅、地区2023年、县2023年都会层层告知的,而且那时候每年高考录取情况层层会下发到学校的。在全县都关注的眼光下,教育领导、学校领导会第一时间把高家林的录取情况告诉县长,然后邀功请赏。剧情结果是高家林被顶替,县长、校长、班主任被编剧狠狠打了一耳光。

后面还有更煽情的、更让人愤慨的剧情。

即便《人生之路》是改编于路遥的《人生》部分,但是远远脱离于现实,脱离了《人生》发展轨迹,所以引起了铺天盖地的声讨谩说声。这是必然的。因为这和导演、编剧的人生成长、轨迹有联系。

导演、编剧根本就没有80年代我们农村生活的经历,而且出发点就有问题

《人生之路》的导演导演阎建钢,高中毕业后参军,生活在部队的文工团。1981年转业到地方,报考2023戏剧学院导演系。1986年,毕业后留校,当了导演系的班主任,之后又到深圳大学当了一年的客座老师。从履历上看,这名导演虽然拍摄了好多名剧,但是对于上世纪80年代我们农村的现状,还是比较陌生的。

再说编剧洪靖惠,1979年生人,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教授,常年活跃于话剧和电视剧编剧领域。也算是学院派编剧出身。早年主要是在戏剧圈,此后进入了电视剧圈。先后担任过室内情景剧《家有外星人》的编剧,此后又担任《我是杜拉拉》《亲爱的翻译官》《颤抖吧,阿部!》等剧的编剧。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编剧洪靖惠说道,“刘巧珍和高加林,高加林与黄亚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环境里,都是势均力敌的情感双向奔赴。”“高考,是高加林的救命稻草;高加林,是黄亚萍的救命稻草……”

而对于改编,编剧洪靖惠特别提到,当下的现实状况是,影视剧观众数量肯定高于读者。因而,要让青年影视剧观众也能喜欢这部剧的要义是——真实,尤其是人物情感的真实。

她还说,“高加林的底色是文人,如果去北京的话呢,从政的可能性更高;来上海的话,这个时间段正好上海处于变化时期,他的个人成长恰好能反映时代发展;但他始终是文人,不可能从商;因此,他到上海的职业,是报社记者,最终,还融入了路遥的人生选择——成为作家。

关于剧本改编的出发点,编剧洪靖惠说:第一层就是市井故事,“首先要写一个老百姓喜欢的故事”;

第二层,是要体现个人追求的价值观和人生况味,“我作为一个上海人,肯定很想把上海融入到剧中,尤其是都市题材乃至如今《人生之路》这样折射我们城市文明发展进程的大作品”。

尽管她说对路遥的作品十分喜爱,但是偏离黄土地的文化,如某网友说的,强硬的将“让一位浸透沪派文化情愫的剧作家,来改编诞生于黄土地的文学作品,一点不了解八十年代早中期的陕北农村,脱离原著凭自己的想象去改编怎么能够编剧出观众满意的剧本。”

导演对80年代的农村缺乏了解和经历,编剧是1979年出生的,更谈不上对1980年代初农村的认识,怎么能够写得出让观众满意的作品呢?

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沃土,离开了生活沃土,强行植入花草,肯定是根腐叶落。

关于高加林后面发展的轨迹,《平凡的世界》早有暗示。

高加林身上有路遥的影子,《平凡的世界》里面孙少平原型是路遥的兄弟王天乐。如果真要改编,应该根据陕北农村发展现状去改编,先西安、再上海,未尝不可。

孙少平先是去煤矿挖煤,和煤矿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朋友曾经研究路遥的《人生》高加林的后面的生活,他说,续集应该这么写:“和孙少平一样,高加林走了一条平凡而不平凡的人生,煤矿生活历练中,逐渐成长为领导,后来到了省城,成为一名企业的领导,终于有一天,和黄亚萍见面。”

“两个人感慨万千。因为刘巧珍结婚,高加林婚姻特别不幸,参加工作后,娶了女子,但是没有真爱,一直把曾经的爱恋装在心底。见到黄亚萍后,想续姻缘。而黄亚萍在上海,张克南生意已经做大,外面却又外遇……”

还有人说,高加林回到了农村,但是他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肯定在农村呆不住,肯定要出去创一番大事业。但是陕北农村和上海毕竟相差千里,不仅是物质上还有观念上,很难融合在一块。相比较,陕北和北京从感情上还是比较相近,如果改编,从北京入手还是说得过去的。因为北京和陕北,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知青下乡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感情和联系。

只是可惜,曾经轰动全国的《人生》却被改编的一片狼藉,让人扼腕叹息。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魏清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协副主席,中国著名作家签名藏书馆创建者。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