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
早上七点去网球场,还有点寒,打了一盘才敢脱外套。
运动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去年以来的各种不敢、小心翼翼,恍如隔世。
发球技术似乎有所提升,可能是看了一些教学视频,捕捉到了一些动作细节所致。
看来,暂停有时候也不是坏事。
▲拉斐尔:《宾多·阿托维蒂》,1515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九点出发去新密,在路边的一个仓库里采访了95后姑娘李转转。
这个仓库是她们的直播间。
三年前,她们的豫剧团断了生意,无奈转战线上,继而柳暗花明,竟然发展壮大,硬是撑起了一个近二十人的戏班!
她的粉丝团有个响亮的名字——转家军。
当天中午直播的是滑稽戏《罗秃子拜寿》。报完幕,二胡刚一拉起来,直播间竟瞬间涌入一万多观众。
看戏啊!
你仿佛看见金水河边、公园凉亭、村庄路口,那随处可见的票友戏迷。
你可以知道,在中原大地,豫剧有多么强的生命力。
那才是带着露珠的,冒着热气的,生生不息的。
▲顾懿德:《春绮图》,明,台北故宫博物院
转转和我们聊着聊着,移步就进了直播画面,插科打诨,引导情绪。
两个世界,一般丝滑。
我在咫尺之间,看着她们表演,为年轻人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而啧啧称赞。
虽然她们并没有和我聊戏曲艺术、传统文化之类的话题,显然她们还顾不上、来不及想这些。
但她们在做了。
能做下去比说什么都重要。
我相信有一天,她们会发现自己所做的真正价值,就是意义。
那个我们曾经不屑的,却最终为之痛苦的——意义。
找到它,让我们摆脱功利、摆脱焦虑。
▲约翰•柯里尔:《森林女神》(春天),英国
采访结束已经中午一点,吃了新密的鲜花饼,刚炸出来,香!甜!
想起早上母亲炸了菜角,吃了五个。今天怎么都是炸的东西?
哦,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啊。火速往回赶吧,不少同事在等着我理发呢。
自从封控期间学会了理发,慢慢开始有回头客了,有上门生意了,开始预约了!
设备也升级了,开始一把剪刀和梳子,现在有推子了,有镜子了,还有吹风机。
只是,推子的加持并没有方便多少,反而一不留神,把修齐的平面打开一个缺口。
太快了,一时掌握不住分寸。
还要练。
一下练到下午四点多,腰酸得有点站不住了,站了一整天啊。
▲李迪:《春郊牧羊图》,南宋,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整理材料,下班回家。
路过菜市场门口的名画杂货店,问老板有没有小钉子,老板拿出一个储物盒,说自己翻吧,不一定有。
还真找到了几个,问多少钱,老板挥挥手说不要不要。
进小区发现忘带门禁卡,就在一边等着。
一会儿路对面过来一个大姐,笑着刷开了门。
我抬腿刚要进门,却发现她反身又要走回路对面。
原来是专门来帮我开门啊!
哎呀!现在都这么进步了吗!
唯有挥手致谢啊。
▲吕焕成:《春夜宴桃李园图》,清,旅顺博物馆
进了小区,下意识地瞥了一眼隐藏在枇杷树后面的小桑树,还没有发芽。
回家赶紧把去年的两大张蚕卵找了出来,把家里所有的信封、过年的红包找了出来,把蚕卵小心翼翼地分开装进信封。
有同事找我要了几次了,老是忘。
只是我不确定,这比小米还小的黑黑的蚕卵,真的能孵化吗?
▲尤金·冯·布拉斯:《期待》,1911年,意大利
睡前手机上推送了枪花乐队的《Don't cry》,纽约里兹剧院的现场。
我看着舞台上的艾克索·罗斯,他的眼睛那么纯真,他的身体那么疯狂。
那是1991年的一天,他29岁,大红大紫。
🖼作此文想到了这些画
或者是看了这些画作了此文
拉斐尔:《宾多·阿托维蒂》,1515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赫伯特·詹姆斯·德雷珀:《森林仙女》,英国,维多利亚时代
埃米尔·贝尔纳:《玛德琳在树林里》,1888年,法国奥赛美术馆
埃德蒙·查尔斯·塔贝尔:《在果园里》,1891年,美国
哥川广重:《岚山满花》,19世纪,佳士得春拍
Maurice Prendergast:《Springtime》,1907年,佳士得秋拍
华特·克蓝:《春日的使者》,1872年,伯明翰美术馆
弗里德里克·卡尔摩根:《春日》,英国
玛丽·劳伦奇:《Le baiser》,1927年,法国
拉斐尔:《自画像》,1506年,佛罗伦萨乌菲济美术馆
雅克·埃米尔·布兰奇:《身着路易十六服装的巴伦画像》,1893年,法国
约翰•柯里尔:《森林女神》(春天),英国
尤金·冯·布拉斯:《期待》,1911年,意大利
邹复雷:《春消息图》,元,弗利尔美术馆
佚名:《万花春睡图》,南宋,私人收藏
徐扬:《京师生春诗意图》,清,故宫博物院
吕焕成:《春夜宴桃李园图》,清,旅顺博物馆
顾懿德:《春绮图》,明,台北故宫博物院
燕肃:《春山图》,北宋,故宫博物院
华嵒:《寻春图》,清,安徽省博物馆
李迪:《春郊牧羊图》,南宋,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马轼:《春坞村居图轴》,明,台北故宫博物院
爱德华·维拉德:《伊万娜在椅子上的春天》,1919年,法国
🎵可能比较搭的音乐
维托里奥·蒙蒂:《查尔达什舞曲》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只是喜欢》一书系作者张新彬的个人文集,作者自2002年起从事新闻工作,一直活跃在业务一线。本书通过系列的散文和随笔,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切口讲述了作者身边亲历的故事,展现了郑州的人文、地理、生态、美食、历史、风情。文章中会不时融入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绘画作品、音乐作品赏析,结尾处还有作者对相关电影、图书等文艺作品的推介,亲近、随性地表现了郑州城市文化中蕴含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本书既是是作者审美意趣的表达,也是在挖掘、放大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激发城市文化自信,吸引年轻人探寻城市特质与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