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群明大兄的书,快递来的《师友飞鸿》,第三辑,两大本,上下两册,近千面。立即翻开来,看我写的信,看我写了些什么。

一共有三封。第一封很短,只有几句话,是我向他问候新年: 

群明兄:

新年好!

早就应问候你,只因杂事太多太细,一天忙下来,就拖下来了,真不好意思。

你的官司怎样了,还在折磨你吗?

周实1.12(1999)

关于此信,他的说明是:“这是他在上海参加会之后的来信。开会前夕的1998年11月中旬,交通大学的胡天培向法院告学林社丢失他父亲的翻译稿案正好开始,故他信中有此官司之问。”这个会是上海编辑学会和中国编辑学会联合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部分编辑出版读书类报刊编辑工作研讨会”,我是代表《书屋》参加的。

再看第二封,是我离开《书屋》时写给有关读者的告别信,信的末尾署名的是我和编辑王平先生: 

雷群明先生:

您好!

《书屋》杂志从1995年创刊以来,在海内外思想文化界产生了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作为杂志的创办者和编辑,我们深感欣慰的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所取得的所有成绩,与您以及和您一样有着深厚学术修养与人文关怀的作者对《书屋》杂志的有力支持密不可分。在此,我们谨表示深深的感谢!

但由于诸多原因,《书屋》杂志将面临较大的人事变更,杂志的办刊方向和思路也可能有较大的调整。当然,这些变更和调整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真诚地希望您能给《书屋》新的同志以热情的支持,同时也真诚地希望我们能一如既往地保持长久的、友好的联系!

我们新的通信地址为:

周实:410005长沙市展览馆路11号湖南省出版集团信息中心

王平:410005长沙市展览馆路11号湖南省出版集团信息中心

周实 王平 2001年6月18日 

他收到的这封信是此信的第一版。这封信发出一些后,我又重新看了一下,觉得话说得多了点。于是,我删掉了“多余的话”,改成了下面的第二版: 

本刊启事 

亲爱的读者、作者:

由于《书屋》杂志人事调整,我们将安排新的工作。《书屋》自一九九五年创刊以来,一直得到你们热情的支持和深切的关爱,在此深表感谢!

我们真诚地希望你们能给《书屋》新的同志以同样的支持,也真诚地希望我们能保持长久的、友好的联系!

周实 王平

二〇〇一年六月十八日

再看第三封,也是二〇〇一年的: 

群明大兄:

寄上我发在今年《芙蓉》三期上的十个短篇。如有空翻,非常荣幸。若能指教,更是感谢。无时间无兴趣也无关系,放下就是。复印件不成敬意,望谅。

周实5.30(2001) 

这十个短篇,他很快就看完了,而且给我回了一信,也就是他的读后感:

周实兄:

寄来的小说和《档案》(周实注:我选编的《精神档案:二十世纪末中国经济学备忘录》一书,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均收到。

十篇小说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我感到吃惊甚至震惊,因为很久没有看到过这样震撼人心的作品了。当今之世,无耻加无聊的“戏说”和挖空心思大捧帝王将相的别有用心的作品以及浅薄庸俗的“言情”小说已经败坏了很多人的胃口,我是很少去看那些东西的了。对于那些把“屠夫凶残”化为一笑的“作家”,对于那些把刽子手打扮成英雄的“大作”,我只能一笑置之。

从你的诗到你的小说到你的刊物,我能感受到你的心跳,你的脉搏,你的沉重。我觉得你是否把自己的责任看得太重了?记得上海的会上,你说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其实,我看你倒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你的“理想”,你简直已经豁出了一切。我可以感受到你心灵的痛苦,而我则已经有点麻木了。在你的“历史小说”中,我仍然可以读到许多很现实的东西。

对于小说中的许多细节描写,我尤为欣赏和佩服。那血淋淋的场面,你就好像一个记者亲眼目睹一般。我想,为了写这些东西,你一定是费了不少功夫去研究我们的“先人”发明的种种酷刑的吧。有些作品也许会有争议,像屈原,你改自杀为他杀,把“渔父”设计为刽子手之类。如果“学术争鸣”一番,也未尝不是好事。

读你的作品,总有一种冷峻感,甚至觉得有点“寒气逼人”,但那是你对人民对国家的爱的热情转化而来的,所以,不会使人颓唐,而只会催人奋进。这种功夫,这种境界,真不容易。

拉杂写来,不知说得怎样,只是表示一点想法而已。不对的地方,请你批评。

好!

群明

2001.6.6晚  

二〇〇一年到现在也过去二十二年了。

日子就这样过去了,一天天,一天天。

翻着雷兄的《师友飞鸿》,我的心里这样想:此生能有这样的兄长,真是幸运,真是好!我想写几句话给他,又想还是写首诗吧,诗题就叫《一天天》:

一天天

一天天

一天

一天

又一天

很多事

有些人

就像玻璃窗上的

簌簌滚落的小雨点

流下来

流下来

分开又合拢

合拢又分开

不知不觉

自自然然

这是诗吗?不是又有什么关系?是与不是于我来说,都是我对他的心意。

(雷群明,1940年生,湖南耒阳人,1964年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为赵景深先生的元明清文学史专业研究生。曾任学林出版社社长,上海韬奋纪念馆馆长。有著作《聊斋艺术通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编辑修养十日谈》《编辑应用写作》《微型书论》《心路历程》等。)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