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30年(1904年),郑州知州叶济在城西南隅的南学街训导衙旧址,开办了郑州高等小学堂,是当时郑州的最高学府。清末举人赵星阶受聘第一任学监(校长),开始招收年轻的私塾教师,改学新学,培养新学师资。

1913年,该校一度迁到书院街东里书院旧址,1922年,因书院街重建郑县中学,高等小学堂又迁回了南学街。当时我姥爷张兆琨和三姥爷就在这所学堂读书,从私塾转学新学,毕业后从教。

南学街小学堂初期校舍不足,且简陋不堪,赵星阶先生募资兴学,郑州的商贾士绅,敬仰赵氏办学功德,纷纷解囊相助,才得以建成了三排新式教室,以及后院的大操场。发展至14个班,学生近千人。成为当时郑州校舍最好、师资最雄厚、学生最多的学校。

后来趙星阶校长为了师生有个集会场所,准备建座学校大礼堂,他与接任他的接任者,他的堂兄赵继谦校长一起,经多方集募,历时一年多,修建了一座学校大礼堂。是当时郑州最大、最为气派的学校大礼堂。

大礼堂为砖木结构,大梁三丈有余,前后出厦,上覆琉璃瓦,甚是壮观。礼堂内有一转楼,演出时前楼和左右楼为包厢看台。舞台正中间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舞台后面与第三排最西头的教室相通,演出时兼做化妆室。

抗战胜利后,我开始在南学街小学上学,直到毕业。我在上小学二年级时,参加了一次学校演讲比赛,演讲在这所大礼堂举行,我演讲的内容至今还记得。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汽车司机王阿毛,将日寇装有枪支弹药的汽车,开进了黄浦江英勇就义的故事。

演讲比赛那天,大礼堂楼上楼下挤满了师生。当时抗日战争胜利不久,群情激昂,加上故事感人,我的演讲迎来掌声,被评为第一名,这是我童年时代一件令人难忘的开心事。

郑州解放前夕,学校大礼堂被国民党军队占用,里面住满了伤兵。有断胳膊断腿的,有伤口溃烂化脓的,伤兵们整天呻吟嚎叫,骂骂咧咧,令人害怕。母亲担心影响我和姐姐学习,临时转学到关岳庙小学,几个月后,这些伤兵撤走了,我们又回到了南学街小学。

南学街小学在1932年为郑县县立第一完全小学,1940年改名为郑县维新国民小学。1948年郑州解放后,改为郑州市完全小学,即后来的南学街小学。

我母亲张淑贞自1947年始在南学街小学任教,直到1965年退休。我母亲教学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有时我夜半醒来,常常看到她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批改作业。第二天早上,母亲夹着厚厚的作业本,匆匆向学校走去的背影,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当时的巜郑州晚报》以《桃李满天下》为题,曾为她写了长篇报道。她被邀为郑州市第一届和第二届政协委员。1956年,她被评为小学一级教师。

南学街小学历史悠久,治学严格,有许多杰出的教师和出色的同学出自南学街小学。

郑州解放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新学校不断建成,南学街小学成了培养和输送教师的大本营,许多学生喜欢的老师,说调走就调走了。语文老师李振华是我五年级的班主任,他语言生动,幽默诙谐,讲课引人入胜,很受学生们欢迎。有天上午上课时,李老师说:“今是我上的是最后一堂课,明天就要到另所学校任教了。”大家听罢,全班同学们顿时号啕大哭,连课都上不成,李老师也控制不住眼泪。

我们班的班长魏秀云同学,品学兼优,提前一年考上了郑州三中。后来参加了文工团,艺名魏云,她演唱豫剧《朝阳沟》红遍大江南北,一举成名。原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葛纪谦,一向关注支持河南的文化建设,他也是我在南学街小学时的同学。

南学街小学语文老师韩维周先生,于1950年秋,在郑州二里岗他发现了郑州商都遗址。为纪念他卓越贡献,郑州人为逝去的韩维周老师,铸了一尊铜像,矗立在郑州商都公园内,受世人瞻仰。

现在南学街小学旁,正在修建郑州古都遗址公园,交通受阻。我想待遗址公园建成后,学校环境大为改观,百年南学街小学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