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处平原,缺乏山林,郑州市民们近代常以煤炭为燃料,老郑州东太康路北的柴火市日渐萧条,名存实废,仅留下柴火市这个地名。

旧时郑州城乡用的煤均来自焦作和密县(现新密市)。焦作煤矿开采早,耐烧、热能大,煤矿销路广。1920年郑州开的第一个焦作煤行,是英国商人开办的。市内的20多家煤铺从这里进货,煤行一天销售几十吨。焦作与郑州隔着黄河,运输不便,特别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黄河南北铁路运输中断,焦作煤矿在郑州设立的煤行关停,煤舖倒闭转行。

密县(现新密市)多煤矿,距离郑州近,除工厂、火车用煤外,密县煤几乎垄断了郑州的煤炭市场,取代了焦作煤。密县煤虽不如焦作煤耐烧,但是易燃,密县煤在湖北很受群众欢迎,被称为“柴煤”,很适合城市家庭使用。

旧时,密县煤的商人们,大多数采取将煤分铺到郑州各煤场或煤店,以5~10%的比例提取代销费。旧时煤价随天气变化和农事忙闲而定,天气晴好或农闲时,煤炭上市量增加,煤商大幅度压价,或囤积居奇。而农忙时或雨雪天气,运来郑州的煤量减少,煤商以高价卖出,差价竟高达3-5倍。煤贩们还常以压秤、掺沙石等手段盘剥市民。

密县煤多为小煤窑生产,从密县来郑州卖煤者,多为当地农民,卖煤人为了煤能卖个好价钱,天不亮就将煤布袋装满,赶着毛驴到郑州卖煤。赶驴卖煤的人站在路边等买主,因为运来的煤质量好,价格便宜,很受郑州市民们欢迎。

买煤人与卖煤人谈好价钱,卖煤人将毛驴赶到买煤人的家大门口。扛起煤布袋送进厨房,布袋口对着煤池,松开扎布袋的麻绳,倾倒入煤池,弄得满屋狼烟洞地、煤灰飞扬。

卖煤的农民早出晚归,为的是卖个好价钱,未卖完的煤就要兑给煤行,这样会少得许多钱。卖煤人心疼毛驴,带来不多的干粮,还要分点儿给毛驴吃。卖煤人一天忙到晚,疲惫不堪,满身和满脸的煤灰,牙齿显得很白。

密县煤先要将黏土(俗称煤土)掺入煤中,加水用铁锨拌好和匀,放进炉膛,用火杵摇虚。炉渣从灶里漏了下来,炉灰飞扬。郑州周边多沙质土,煤土要从远郊运来,进城卖煤土成了行当,买不起煤土,就去挖城墙土,所以老城墙破坏得很厉害。

用煤火烧水、煮饭、取暖,是老郑州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各家各户的煤火台垒得都特别大,老郑州话将煤火台叫“煤火条”,长方形,窗户下那间房有多宽,煤火台就有多长,可见煤火台之大。有点像豫西农村的炕,所不同的是,煤火台中有个煤火口。

煤火台上铺上席子,家里的大人和小孩子们,围着煤火烤火取暖,谈天论地拉家常。过去人们替换的衣服少,雨雪天从外面回来,脱下外衣或洗的衣服没有干透,在煤火口上放个竹子编的籐罩,衣服放在上面不一会儿就烤干了。冬天小孩子怕冷不起床,大人将衣服翻过来烤烤,穿在身上,那才叫暖和。煤火口用泥巴做个前面开口的围子,里边可以烤红薯和花生。

郑州解放后,成立了煤球厂,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做蜂窝煤,节煤卫生。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打火即着,方便至极,但是老煤火台的情结我却永远留在心间。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