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年三十,要给您分享的是冯骥才先生几天前刚写出来的一篇热乎乎的新作。这篇散文,简短而深情,特别适合在今天读给家人听。相信您读过之后,与家人相视而笑,一定会感受到家庭带来的巨大的情感支撑,并从中汲取温暖和力量,以面对新一年的生活。

大年三十,对于中国人非比寻常,它是一家人抱团取暖的时候。

农耕时代由古而来,那时候地域相隔,彼此的信息不通,相互思念怎么办?离家在外做事谋生时惦记父母家人怎么办?既使人不见面,一纸书信也隔着山山水水,那时候的思乡之情可比我们现在要深切得多。生活的办法都是给生活逼出来的。中国人就给自己想一个办法——回家过年!聪明的中国人用约定俗成的民俗把春节确定为一年一度与家人们团聚的日子。由于这个日子后边有巨大的情感支撑,比“法定”的日子还不可抗拒。

比如现在,年年“回年过年”搭乘了春运,春运也变得不可抗拒。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图片来源见水印)

于是,每到一年将尽,身在异域他乡的人便归心似箭了。不管回家的路上多么千辛万苦,无论如何也要在大年三十这天赶到家,全家人一起过年。一入温暖的故乡,一推柔软的家门,与家人咧着大嘴笑呵呵相互张望那一刻,便是几千年农耕生活最甜蜜和醉心的图画。

能使水一样的生活变成酒的是人间的情感。而这一刻,人世间所有最醇厚的情感都会一拥而来。家人的亲情,父母、兄妹、姐弟、姐妹、下一辈娃娃,每一种感情都不样,一下子全混在一起。此外还有故土的情感、家园的情感、一草一木一砖石的情感。自己曾经留在这里、渐渐远去的童年和少年,此时也全都掉过身有声有色地跑来。人间哪里还能找到这一刻的生活、这般的滋味、这样的美妙。唯有大年三十回家过年!

待到一家几代人,一个不少,团团围坐在屋子中央一张方桌的四周,大戏年夜饭就要开场。桌上的酒食饭菜全是家人竭尽所能。尽管穷人家凑不起一桌丰饶的荤腥,饭碗酒罐全有裂纹,但所有年夜饭都是家乡饭,在疏离已久的亲人们中间吃,都顺口,都香喷喷、热乎乎。这是一种什么神奇的饭食?是口舌之娱还是精神大餐?自古以来从没人把年夜饭当做一顿盛宴。留在我们记忆中最深切的大年夜,多是清贫年代一些终生难忘的细节。

清贫年代的年夜饭,记忆最深刻

(1953年春节,天津汉沽的一家人吃团圆饭,新华社记者 盛果 摄)

此时此刻,父亲脸上明显加深了的皱纹,母亲的苍苍白发,兄长依旧结实的肩膀,妹子漂亮起来的脸蛋,都在心中撩起情感的涟漪。一年在外的种种磨砺与为难,还有憋在心里的苦楚,这些原本只有说给亲人的话,此刻却说不出口。眼前的美景不能破坏,苦还是要自己消化,现在则要把亲情唤起的微笑送给彼此⋯⋯这是年夜饭时独有的一种心理,人们把这种心理代代相传,成就了大年三十特有的“一团和气”的氛围。这种和气不是故意做出来的,而是一种由衷的表达。它比单纯的快乐多了一层人间的理想。

不管现实怎么艰辛,面对多少困扰,此刻一家人在一起要相互慰藉、理解、同情、给力。家庭是离你最近的力量,是你最可靠的依靠,是唯一能给你抚慰的地方。家庭像一只手,平时张着,今天要收拢起五指,像拳头一样攥紧。

快快攥起你家庭的拳头吧,在这个中国人一年一度团圆的日子里。

于是,今天不管外边风雪漫天,还是严寒冻地,也不管挤在纷扰的市井里,还是远在荒僻的田野间,每个家庭,每盏灯下,每一家人都紧紧围在一起,抱团取暖,尽享亲情,固本蓄力,以面对新一年的生活和困难。

癸卯年前七日

-END-

来源:冯骥才工作室

编辑:周也琪

统筹:李丽君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