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回顾 2022年经济工作时 指出:"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展质量稳步提升"。2023 经济 年度已经开启,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风高浪急"难以避免, "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的任务更为繁重。要深入研究,超前谋划,积极应对。

(一)应对全球疫情反复对经济增长冲击

我国从去年12月7日 调整防疫政策,到2023年1月7日,新冠疫情海啸爆发了一个月,病毒传播感染的速度之快、规模自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按目前情势推测,春节后第一波感染结束时,全国感染者可能超过80% ,达到12亿。更令人担心的是, 全球疫情还在反复。 奥密克戎的感染高峰还没过去,传闻新的毒王XBB.1.5又在30多个国家爆发,其传染力更强,致重症率 和死亡率更高。

要保护好人这个生产力第一要素。我国规模庞大的人群被病毒感染,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对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可想而知。要坚持生命至上,不断完善防疫体系,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积极应对 疫情反复对产业的影响。之前,由于多种原因 特别是过度防疫的缘故,我国 不少地方出现 了产业链供应链中断、多个行业遭遇重创 、底层民众生活艰难等情况 。要千方百计补链延 链强 链,把 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应对疫情对商务活动的影响。2022年12月份,我国服务业景气水平回落,商务活动指数降至39.4% ,低于上月5.7个百分点,服务业市场活跃度明显降低。要努力扩大消费,促进服务业升温回暖。

要应对 疫情对 涉外活动的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爆发 高度关注,已有多国提出限制中国境内人员入境限制。我国已经采取了对等措施。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对外政策,减少疫情对国际 经济交往的影响。

(二)消除影响民营企业家信心的环境因素。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家队伍出现了预期减弱、信心不足、积极性下降的趋势,已成为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痛点和拖累民间投资增长压力加重。2022年1-11月,全国民间投资增长1.1%,比1-10月回落0.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也有所下滑。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0%,民间投资乏力,将会直接制约全社会经济复苏回暖。

重视倾向性现象和问题。对推进共同富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问题,社会层面和 实际执行中还存在不同理解 ,对部分民企形成较大压力;对房地产业过热一蹴即就的硬着陆治理 ,对这一支柱产业造成至今 回升乏力的毁灭性打击;针对平台经济的整顿,导致平台经济的从业者、投资者出现悲观情绪;部分政府官员不作为不担当,对民营经济如何破局用心不够。

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 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的企业数量。如果民营企业家没有了信心,他们会躺平或选择用脚投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要求"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一个月来的情况 表明,要使这些要求落下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当前,如何改变"大环境",或者说让"大环境"民营企业家更加友好是关系国民经济能否向好大问题。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防止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干扰。要保持 发展民营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可靠性,改变 "形势差了搂怀里,形势好了推柴里"的恶性循环。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不能再靠 "间歇性给民企吃定心丸 "维持信心。要甄别和纠正对民营企业家的错误司法判例,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切实构建亲情政商关系。

(三)遏制不断蔓延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截至2020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5.66万亿元,加上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余额20.89万亿元,全国政府债务余额46.5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45.8%。而根据中诚信国际估算,2020年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在45.4-51.6万亿元。综合评估,2020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已接近100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00% 。

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投向是地方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占比76%,基建债总规模与GDP之比约为73%;地方政府的基建债务主要依靠地方国有企业举借,占80%,债务合计达到约64万亿元,与GDP之比约为63%,占全国地方国企总负债的近六成。

各地城投欠 债是地方政府陷入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财政部已表示,不承认地方城投债是地方债, 中央采取 不救助原则,"谁 家的孩子谁抱走"。于是,各地出现了不同的"抱 孩子"方式。贵州遵义用的是展期20年, 云南昆明把利息周期从季付改为年付,还有的省份让基层公务员贷款后借给城投还债。

可以判断,多数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 无力偿还 ,由此造成的后果将是极为严重的。特别 要看到,造成大量的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债务根源,是地方官员追求政绩导致的过度投资。这个问题不解决,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就永远没有尽头。

(四)如何缓解地方财政亏损带来的压力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5.8万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7%,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 7.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可见去年 上半年我国各地是处于一个财政赤字的状态,赤字金额为5.5万亿。另有数据显示,2022年前9个月,全国地方财政收支相抵亏空8.2万亿,预计全年亏空将达到11万亿左右。

2022年地方财政亏空大的原因,有超预算支出的原因,如建设核酸小屋、全民核酸花费 、封控保供硬投入、建方舱医院等,但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在严重收缩根子在于房地产业下行造成的土地出让困难,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左右,加上建筑业等相关的产业达到14%左右。而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占地方综合财力的将近一半。 从2017年开始,我国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例连年上升。但2021年以来,房地产业形势急转直下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2年 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 同比下降24.3% ,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8%。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 ,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3%。数据表明,2022年 ,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约3.4万亿,同比下降31%。

地方财政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少地方的公务员和教师发不了工资或不能按时发工资;有的地方大幅压缩正常支出,有的地方开始降低公务员待遇,甚至已经向社保开刀。一些地方政府的财力,不仅已经无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连维持政府运转和社会秩序都成了问题。

(五)应对全球范围经济低迷的负面影响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在疫情、地缘政治冲突、通货膨胀等各种因素交织作用下,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的局面,我国今年外需收缩是大概率事件。近期,多个国际机构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多数预测全球经济将陷入低迷,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不会超过2%。

经济全球化退潮影响全球产业链空间布局。全球供应链在持续30年扩张后开始收缩,全球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分工体系重新调整和组合,区域化、多元化特征更趋明显。再有,新冠疫情叠加、乌克兰危机冲击,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跨国公司重新审视供应链安全问题,在经济效率和安全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全球产业链的加速重构,对我国扩大开放形成挑战。西方国家构筑"小院高墙",通过《芯片和科学法案》,组建"芯片四方联盟",推行"友岸外包"和供应链去中国化。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也发生某些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一些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对外转移。一些地方的过度防疫,也给一些跨国公司人员跨境往来、供应链稳定运行带来一些冲击。

也要看到,大多数外资企业还会继续留在我国发展。因为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仅次于美国的最具潜力的全球消费市场;我国有非常完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优势,包括39种主要工业分类、191种中间分类和525种次分类,以及 200多种工业类型, 这是许多国家所不具备的。而且,与东南亚相比,我国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拥有多样化的劳动力市场,这对许多跨国公司都具有明显的吸引力。

要积极应对外部环境 加剧的影响和挑战,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打造吸引和稳定外资的新优势。应对"脱钩断链",我们应对的最好办法,就是自立自强,坚持创新的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落到实处。

(六)防范各类错误思潮经济建设的严重干扰

 防范"左"的思潮干扰。包括对诸如"私有经济速灭论 ""民营经济退场论 ""新公司合营论 "等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 "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有关方面对 "左"的思潮,要像对待所谓 "右翼"言论一样,该约谈约谈,该禁言禁言,该销号销号,不能客气,不能犯历史性错误。  

防范民粹主义思潮的干扰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呈现出草根性、排外、非理性等特征,具有颠覆共识,撕裂社会的危险。前几年,一些人曾以爱国为名,宣泄 排外情绪,进而借机打砸抢,乱伤无辜,造成恶劣影响。在当下外部脱钩断链加剧的 背景下,要防止民粹主义死灰复燃 。

防范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干扰。民族主义表现为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无可厚非,但民族主义走向极端,把爱自己民族的情感异化成恨别的民族,就是极端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往往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为招牌,很容易得到公众同情和认同,必须高度警惕,予以甄别、教育和引导。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世界经济深受打击。俄乌冲突外溢效应导致经济贸易复苏受阻,各主要经济体在深陷经济恢复压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本国安全,导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愈演愈烈。我国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和走向繁荣富强的经济大国, 要做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绝不允许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在国内流行和泛滥。

利用外资,认识要清醒,态度要坚决。作为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企业,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在建立之初曾饱受争议 ,但如今事实已摆在面前。特斯拉汽车在上海投产以后,短短几年本土化率达到了95%,也有力地带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这不仅对特斯拉本身有益,对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目前特斯拉在中国部分车型的售价远低于美国,甚至是全球最低价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今年五个方面的重要工作,其中 之一就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21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为1810亿美元,列全球第二位。但我国 FDI (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缩写,即外商直接投资 )的流量占GDP的比重只有1%,FDI的存量占 GDP 的比重只有11.9%。同样数据,美国分别是1.6%和58.9%。我国这两项指标在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前20大经济体里都排在第19位。这说明我国利用外资不是 多了,而是远远不够,我国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空间还十分巨大。

(七)防止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

前些天,一则消息引发热议。西部某"省委组织部从省级有关部门、业务主管单位选派25名优秀年轻干部赴25户省内重点非公企业担任驻企第一书记,助力非公党建提升,助推民营企业发展。"对 这个省一 级的助推 民企发展举措,网络 上众口一词, 全是批评 、指责和 奚落的 声音。

这件事看似偶然,实际上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应对经济不景气的惯常做法,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就是不讲法制 (如向 民企派驻第一书记没有法理依据 ),忘记了自己应有的营造市场环境、服务市场主体的角色,简单化地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

社会经济在转型,由粗放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但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停留在对企业发号施令、直接干预或施以恩惠的阶段,其结果往往是好心办坏事。而对如何打造一流的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却不怎么上心,也没有多少具体措施和办法,甚至无计可施。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地方对政府不当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仅仅理解和局限于防止官商勾结,以及领导干部的个人权力寻租,因而出台类似《关于严禁党政领导干部直接插手干预市场微观经济活动的规定》,包括严禁直接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土地使用权审批和出让等行为。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以政府名义的不当干预,如频繁的检查、验收、评级、授牌、各类摊派、行政化招商等,仍然大行其道,实际上是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

(八)应对国内外形势剧变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

居民收入下降和消费能力不足。1979-2021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实际增长7.6%,比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2%低1.6个百分点。一方面反映了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表明扩大消费的潜力很大。2020-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但明显低于疫情前2013-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的年均实际增长率。2020-2021年,居民消费平均实际增长仅为4.4%,主要是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说明居民消费亟待恢复。

2022年1-11月,全国交通服务类、文体娱乐服务类、旅行和咨询等商务服务类、住宿和餐饮服务类的零售额,同比下降了28.3%、10.2%、10.2%、5.2%,这直接影响了上亿个体工商户和小微服务企业的收入以及就业。

近三年疫情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者、自主经营者伤害较大。2022年年上半年 ,国内倒闭企业数量46万家,全年累计超百万家;个体户注销310万户,全年累计可能超千万户。2021年12月到2022年5月,全国法拍房增加157万套,说明157万个家庭陷入债务危机。

全球经济低迷和外部脱钩断链,造成 我国外贸公司普遍订单严重下滑,今年春季沿海 省份对 美订单下滑 40%以上。一些企业会因为失去订单而倒闭破产或大量裁员,还会波及到与之配套和服务的众多上下游企业和商家。

这些国内外形势的激烈变化,可能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大量企业倒闭造成 的社会信心受挫、失业率提高;一些地方可能出现一批新的赤贫阶层;还有,之前过度防疫造成的社会伤害 修复难度加大,社会撕裂情况加剧等。

顺便一提。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占16.8%,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和城市居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为他们创造公平竞争、正常有序的营商环境。要以进一步落实助企惠民政策,优化调整防疫政策为契机,切实增加这两部分人的收入,减少社会动荡。

 "超预期因素",会随着形势的变化 而变化,呈现此消彼长和交织 发作的特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将是贯穿今年全年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的重要任务。 但我国具有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优势,只要我们保持头脑清醒,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就一定能找到应对 超预期因素冲击的思路和办法,确保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 行稳致远。

2023年1月18日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