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郑州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两化五强”的2035年远景目标和“一二三四五”的“十四五”规划目标,其中“文旅强”和“加快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备受关注和尤为重要。然而,受主客观条件和政策影响,郑州文旅强市建设与中央、省委赋予郑州重大历史使命和人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仍存在不小差距。因此,审视郑州文旅强市建设,对于2035年远景目标确立的“建成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全球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都具有重大的理论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郑州建设文旅强市的优势条件

(一)郑州建设文旅强市的客观资源禀赋

郑州建设文旅强市,根本在于其拥有客观资源禀赋。郑州人文景观众多,拥有不可移动文物865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余处,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0余处;同时,郑州还拥有嵩山少林功夫、新郑黄帝故居拜祖祭典、巩义小相狮舞、荥阳苌家拳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5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自然风光秀丽,拥有登封嵩山世界地质公园、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巩义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中牟雁鸣湖生态风景区等各种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及河南博物馆、黄河博物馆、各类海洋馆、园博园主题公园等人文资源。郑州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春秋战国贤相郑子产、道家列御寇、政治家申不害、法家韩非子、修郑国渠的郑国、秦末农民领袖陈胜、西汉谋士张良、西晋时期被誉为“古代第一美男”的潘岳、盛唐“诗圣”杜甫、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北宋建筑学家李诫、明朝政治家高拱等。同时,郑州正在提升登封中国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新郑黄帝故居拜祖大典、巩义杜甫诗歌文化节、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人文活动影响力。

(二)郑州建设文旅强市的主观扶持政策

郑州建设文旅强市,关键在于其主观扶持政策。近年来,郑州市强化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理念,坚持高位谋划,召开全市文旅业转型发展会议,出台了《郑州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奖励暂行办法》《关于促进特色旅游饭店及民宿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有力推动了文旅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另外,郑州拥有不断织密的公路网、米字型的高铁网以及郑州国际机场,便利的区位交通优势为建设文旅强市提供强大助推力。据统计,2020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1326.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2.37亿元。目前,全市共有46家A级旅游景区,76家星级饭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1个,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5家。

二、郑州建设文旅强市存在的短板弱项

(一)文旅资源开发意识淡薄

郑州虽然历史文脉积淀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然而,其开发意识淡薄。例如,巩义市拥有北魏石窟寺、北宋皇陵、清代康百万庄园等著名景点,但一直疏于开发,北宋皇陵的七陵八帝仅开发少量几处,巩义康百万庄园至今仍无法使用手机通用方式购买门票。可见,其文旅资源开发意识滞后。

(二)交通线路不匹配影响景点的可达性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郑州地处中原文化腹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战乱致使中原文化遭受严重破坏。遗留下来的人文资源虽然众多但规模小且分散。例如,以宋代古墓为例,巩义有北宋皇陵、包拯衣冠冢,上街有曹彬墓、王博文墓,新郑有陈氏三宰相墓,这些文旅资源远离城区,大多呈点状分布,交通基础网络的连接性贯通线为其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提供强力支撑。然而,大多数地铁、公交的路线设计缺乏“游客思维”,交通归交通、景点归景点的现象普遍存在,交通线路与文旅资源不匹配问题突出,一日游、过境游成为出行常态,不仅制约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联动效应,也影响消费市场和“夜经济”的繁荣。

(三)文旅产业发展不充分

当前郑州以历史文化为主的景点内涵提炼挖掘不深不精,大多还停留在现有的文博遗产资源的展示层面,未能讲出故事的精彩,代表郑州文化形象、景观形象、旅游形象的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比较单薄。同时,文旅资源同质化、产品雷同化现象比较严重,休闲度假、保健养生、户外运动、文化交流等文旅新业态拓展不够,缺乏中高端、多层次的文旅热点。另外,大多数景区依然走“门票经济”老路,甚至景区内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搞“竭泽而渔”式买卖,不仅赶走了游客,也困住了自己。

(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滞后

旅游集散中心是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租赁、票务预订、客房预订、交通换乘、旅游个性化定制、景点大型活动、SOS救援、游客投诉受理等服务的综合性旅游平台,其建设对繁荣旅游业发展、提升旅游城市口碑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当今郑州既未形成实际意义的旅游集散中心,也未见有相关规划,包括郑州站、郑州东站、新郑国际机场在内的各大枢纽站点均不具备旅游集散功能,旅游综合服务不到位导致游客体验感不佳,削弱了郑州文旅强市建设的影响力、辐射力。

(五)文旅形象宣传力度不够

文旅是眼球经济、开放经济、形象经济,一定程度上文旅开发是一分资源、两分打造、三分营销。由于郑州文旅品牌、文旅形象宣传力度不够强,郑州南靠嵩山、北依黄河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未能擦亮,“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特征未能充分彰显,黄河文化、嵩山文化、古都文化未能充分展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郑州文旅强市建设。

三、加快推进郑州文旅强市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建设

以“三项工程、一项管理”为基础,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建设。一是统筹做好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故事规划布局,加快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文化板块建设,充分彰显郑州背靠嵩山、面朝黄河的城市特征。二是加快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围绕32个核心板块建设,加快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博物馆、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二七商圈、商代王城遗址公园、二砂文化创意园、“天下之中”历史建筑群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配套设施,创造更加便利、舒适、愉悦的旅游环境。

(二)进一步促进文旅资源与交通线路相匹配

景点间的通达性便捷性舒适性决定游客的出行选择。一是解决景点间“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完善景点间的交通连接,提升地铁、公交间换乘的便利性;新建或扩建热点景区停车场,增强旅游大巴的进站意愿,解决“自驾游”停车难问题。二是研究制定“两带一心”交通专项规划。要做好“两带一心”板块间的交通路网设计,发挥交通对文旅发展的带动作用。文旅局、规划局、交通局等职能部门要统一思想、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处理好文旅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处理好游客交通需求和市政交通需求、市民交通需求之间的关系。三是提升市区与文旅交通道路的通达性、便捷性、舒适性。要增加市区到文旅沿线的公交线路;设立以重点景区命名的站点;改善市区交通拥堵问题。四是全面提升道路建设标准和品质。要高标准建设景区外围共公共道路;完善景区内部道路,设计修建专门的观光车道路和游客步道;以管理部门自查和群众有奖举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道路指示牌大清理。五是加强郑汴洛轨道快线、郑州都市圈文旅一体化的线路选择、站位布置、换乘交通、配套设施布局研究和建设,让市域内外历史文化景观串珠成线。

(三)充分发展文旅大产业

文旅大产业具有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生态等多重属性和多种功能,要让其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各环节,为文旅强市建设提供新动力。一是拾起大运河文化片区、黄帝故里片区、商城王城遗址片区等历史文化“碎片”,讲好黄河文化、古都文化、根亲文化、功夫文化故事,打造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文旅产品和文创产品。二是创新文旅产品业态。围绕非遗、演艺、美术、会展等元素,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建设文化主题酒店、创作精品演艺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文旅融合标杆项目。三是用足用好文化培育旅游消费。推动演艺、娱乐、艺术品、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会展等文化产业向展示型、体验式、旅游型发展,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空间。四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创造更多场景化、沉浸式产品和业务,增强旅客体验感、获得感。五是把发展文旅与自然风光、文化遗址、城市村落、交通河道、美丽乡村统筹起来,建设一批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文旅小镇、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文旅精品项目。

(四)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

借鉴吸收杭州、成都、西安等发达旅游城市的成熟经验,结合郑州实际,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力度。一是在综合研判基础上,选取客流量大、基础设施先进的枢纽场站打造旅游集散中心。二是形成由文旅局具体指导、旅行社和各类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建设开发格局。三是将旅游集散相关功能与“郑好办”中的“旅游云”板块相对接,实现智慧旅游。

(五)提升郑州文旅知名度、美誉度

打造多维立体宣传格局是提升郑州知名度、美誉度的最有效手段。一是叫响“黄河之都”城市名片。充分利用机场、车站、酒店、城市广告牌、街头景观、文化墙等文旅活动空间和场所,以及电视、手机和两微、短视频等新媒介,通过设计、投放图文、故事和音视频广告,编印、分发文旅宣传资料等形式,打造全景、全时、全要素的大宣传格局。二是积极举办品牌节庆活动。积极参与中国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嵩山论坛等大型活动,创办申办第六届中国诗歌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谋划在央视重点栏目进行郑州城市形象广告宣传。三是规范导游讲解词,杜绝歪曲历史、哗众取宠、对历史人物污名化等损害城市形象的行为。四是推动文旅资源“走出去”。探索建立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市场互融的文旅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总之,郑州建设文旅强市,既拥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这就要求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统筹做好项目建设、交通匹配、产业发展、旅游集散中心、宣传等各项工作,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提质量,增实效,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元素,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教授  夏自军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