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告别不凡、艰难、难忘的2022年,迎来充满机遇、挑战和不确定性的2023年。本文借助国家统计局"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提供的基础数据,对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某些指标进行预测,在分析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基础上,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明年宏观经济指标预测

1.GDP(同比)增速 2021年四季度,2022年一、二、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分别增长4.0%、4.8%、0.4%和3.9%,2022年前三季度增长3.0%。考虑到11月中旬防疫政策调整后疫情迅速蔓延,许多地方经济活动陷入停滞,全年GDP增速应在3.0%左右,大大低于5.5%年的预期增长目标。预测2023年经济增速为4.5%左右。这里充分考虑到防疫政策调整后,社会经济活动恢复正常;一系列扩内需、稳投资等政策出台落地,经济增长可能反弹和回暖等因素。

2. 上工业增加值增 2 022年1-3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1-9月增长3.9%,10月、11月(同比)分别增长5.0%和2.2%,1-11月累计增长3.8%。预测2022年全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预测2023,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

 3. 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2022年1-3月,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2.5%,1-9月增长0.1%,10月、11月(同比)分别增长0.1%和下降1.9%,1-11月累计下降0.1%。 预测全年 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0.1%。 预测2023我国 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2.0%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2022年1-3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1-9月增长0.7%,10月、11月(同比)分别下降0.5%和5.9%,1-11月增速为-0.1%。预测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12%。预测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0%。

   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022年1-3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9.3%,1-9月增长5.9%,1-11月增长5.3%。预测2022年全年我国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2%。预测2023 我国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

6.城镇调查失业率 2022年一季度,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前11个月平均为5.6%。预测2022年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预测2023 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8%

   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2022年一季度,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前三季度实际增长3.2%。预测2022年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3.1%。预测2023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3.8%

 8.CPI 2022年1-3月,我国CPI累计上涨1.1%,10、11月我国CPI(同比)分别上涨2.1%和1.6%,1-11月累计上涨2.0%。预测2022年全年我国CPI上涨2.0%。预测2023,我国CPI上涨2.6%

9. PPI 2022年1-3月,我国PPI累计上涨8. 7%,10、11月我国PPI(同比)均为下降1.3%,1-11月累计上涨4.6%。预测2022年全年我国PPI(同比)上涨4.6%。预测2023,我国PPI(同比)上涨4.8%

10.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形势 2021年,我国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87051亿元,同比增长3.5%;2022年1-10月为44027亿元,同比下降25.9%。 预测2023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形势会有所好转下降幅度有所收窄

(二)当前经济形势研判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这是对国内外经济环境总的判断。说明我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

国内的问题,从表象看,疫情冲击持续反复,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动能接续不够,房地产业对经济的下拉效应明显增大,群众就业面临一些困难,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但深层次的问题,是普遍的信心不足。二十大后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都出现了股市大跌的情况,反映了资本市场的担心和忧虑。目前股市和社会层面并不缺钱,缺的是对政策的信任度和对未来的信心。

从银行存款看,代表着企业和居民定期存款的M2越来越高,代表着企业居民活期存款的M1越来越低,说明现在企业和居民宁可把钱存定期吃利息,也不愿不敢拿出来扩大生产或投资或消费。按说,金额机构"三箭齐发"救房地产,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资本和市场反应迟钝,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社会层面对政策的稳定性、可靠性仍疑虑重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与去年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没有再提"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之类的话,表明了对资本的"宽容"和"期待"。会议同时提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意图改善人们的市场预期,给经济回暖注入动力和活力。这些非常强烈的信号,能否消除人们的顾虑,能否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还有待观察,更有待细化的政策举措适时跟进。

(三)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建言

  1.进一步确认民营经济合法地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但是,一有风吹草动,一些"左"的思潮就会抬头,又会出现"民营经济退场论"之类的"不正确议论"。这说明在理论和法律上,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合法地位,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真正解决。既然是"两个毫不动摇",就要像侵犯公有制经济要治罪一样,攻击、危害民营经济的行为,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建议为民营经济专门立法。 要进一步认识民营经济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优化政治生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司法执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

  2.提振社会信心关键是保持政策稳定民营经济的社会作用已有定论,简言之,就是"5678":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民营经济座谈会上强调了这一组数据,还指出:"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但一些地方的实际情况是,"经济差了,把民营经济搂怀里;经济好了,把民营经济退柴里"。这种状况不改变,提振信心就无从谈起。 要保持民营经济政策的稳定性,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列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要营造良好氛围,放胆、放手、放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持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在全社会倡树尊商、重商、亲商、安商,让广大企业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发展。

  3.给予地方制定差异性政策的自主权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异很大,应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富民强国的前提和总目标下,给予地方发展经济路径和政策的自主权,不要一刀切,鼓励地方创新,允许有差异性模式和政策存在。如"共同富裕",是总的目标,但各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应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刚刚脱贫,主要任务是防止返贫而不是匆匆忙忙追求共同富裕;对待资本也是一样。对发达地区,确有对资本规范引导的问题,但对更多更广的区域来说,当务之急,是资本起不来,进不来,长不大。在这些地方,要善待资本,鼓励资本,不应实行过激过急的政策。

  4.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配套政策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明年外需收缩是大概率事件,只能靠内需恢复合理增长,靠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2020-2021年,我国居民消费平均实际增长力仅为4.4%,居民消费亟待恢复。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最直接的办法,是参照国外不少国家的做法,给中低收入人群发放福利包括直接发放现金,以切实增加消费能力。要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这方面也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55.9%,大多数人都是打工者,增加收入必须稳定和扩大就业,特别是体制外众多劳动者的就业。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的60%,激励民间投资是扩大投资的重点。要放宽投资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的建设。

  5.支持房地产业发挥支柱产业作用 房地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是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房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左右,加上建筑业等相关的产业达到14%左右。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占地方综合财力近一半。房地产贷款加上房地产抵押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0%,房产占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的6成。所以,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是重中之重。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城镇化格局等等重大趋势性、结构性变化,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消除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的弊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要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的风险,改善他们的资产负债状况。要因城施策,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鼓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

  6.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吸引和利用外资,在当前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推动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市场化改革,弥补国内投资的不足,实现经济向更高形态发展。当前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仅占全国企业总数的3%,但创造了2/5的对外贸易、1/6强的税收收入、近1/10的城镇就业。因此,吸引和利用外资是稳中求进的重要举措。要改善外商投资的制度环境。按照《外商投资法》和负面清单、鼓励清单等的要求,清理相关政策文件和法规。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壁垒,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的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加强外资企业的金融服务,为外资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内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外资准入,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力度,提高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水平。

                                                                              2022年12月25日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