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指出:深刻领会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深刻领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向着“两个确保”目标奋勇前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简述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若干着力点。

一、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

    从党的二十大前全国各省市党代会披露的信息看,各地都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谋划、设计和部署,提出了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我国区域发展和竞争呈现一些新特征: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如安徽提出建设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江西提出全面建设创新江西、富裕江西、美丽江西、幸福江西、和谐江西、勤廉江西。二是以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核心。如江苏提出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支撑、引领示范作用,成为我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枢纽。三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如上海提出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作为最集中的工作导向和最鲜明的奋斗指向。四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如湖南提出:深化创新型省份建设,使湖南成为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诞生地、重大创新平台的重要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接地、一流创新人才的重要汇集地。五是以彰显区域特色为特征。如四川提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筑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建设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枢纽。六是以重塑区域优势为抓手。如陕西提出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做实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为主要抓手,推动关中协同创新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要清醒认识我国区域竞争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局和面临的严峻形势,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争得主动,赢得先机。一是制定好落实好应对重大变局的发展目标。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指出:按照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到2035年,我省要基本建成现代化河南;到本世纪中叶,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两个确保"的目标,体现了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加压奋进开创新局的指导思想。全省上下要振奋精神,激发动力,挖掘潜能,争创一流,把"两个确保"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二是不断提升河南发展的动能势能。要对照全国、全球标杆,把谋求出彩的任务和要求转化为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具体规划、举措和项目,促进各类要素高效集聚,动能势能持续积累提升,力争河南在攻坚转型中蓄势崛起,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彰显,影响进一步扩大,整体态势持续向好。三是以制造业为主重塑河南产业体系。要做强优势产业,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能级;做优传统产业,加快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转型;做大新兴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四是坚持顶层设计与系统推进相结合。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为例。要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敢于到全新的、更公平的赛道上,实现真正的发展和赶超。要锚定科技创新关键点,开展原创性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同时推动产学研融合,实现了产业领域创新之核与产业旗舰的携手合作。

二、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上台阶开新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要把创新驱动摆在首位。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国家大科学装置、世界一流学科、重大前沿课题研究、重大原创性成果“五个突破”,促进创新主体联动、创新资源配置“两个高效”,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活动、重点产业集群中试基地或产业研究院“三个全覆盖”。

在创新驱动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前瞻布局,以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为建设重点,打造从0到1、从1到 N的创新链条。一是抓创新主体,着力扩总量强覆盖。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壮大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加快形成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 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体系。二是抓创新项目,彰显“项目为王"理念。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集中力量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占据国际前沿的新技术,攻克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新技术,转化一批支撑引领我省抢占未来高地的新技术,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三抓创新载体,突出功能性服务性。标准化推广智慧岛“双创”载体,引领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双创平台体系。加快开发区整合、扩区、调规、改制,提升各级各类创新载体发展水平。四是抓创新人才,突出高校、企业和平台需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加快各类人才培育引进,重点吸引集聚一批战略性科技领军人才、学科领军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三、结合省情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要始终扭住人的现代化这一核心不放松。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是加快新型城镇化,推动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使得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城市文明,提高生活品质。

河南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方案规定:到202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到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和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更加完善。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团发展,符合河南城镇化的实际情况。我国北方省份城镇化大体有三种模式。一是大城市带动型。以青海省最为典型。青海面积72万平方公里,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只有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0万,西宁市、海东市合计人口37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4%。其他的县,平均人口6.5万人。这样的省份,推进城镇化只能是大城市带动。二是大中城市带动型。如山西省,人口3300万,辖119个县(市、区),超过50万人口的县5个,最大的县70万人,不足10万人的县有5个。由此决定了山西省城镇化选择大中城市为主的战略。三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联动型。河南户籍人口1.08亿,辖157个县(市、区),超过百万人的县(市)26个,人口超8万人的镇30个,由此决定了河南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河南要把就地城镇化作为重大任务。2021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45%,低于全国8.27个百分点,因此,河南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预计到2035年,河南全省城镇人口增量将超过2100万人,未来五年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超过150万人。受文化程度、就业能力、养老和进入城镇的成本等因素影响,就近城镇化将成为主流,县城和重点镇将成为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明确:“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亟需进一步打开‘城门’、放开‘乡门’”;“构建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农村居民半小时生产生活圈”;“培育发展一批3—5万人的中心镇,按照小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推动周边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对此,要克服困难,坚定不移推进。

四、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支持和鼓励区域创新

河南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在国家区域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前,河南工业格局按照“点—轴”方式展开,形成了河南新兴工业城市散布在京广、陇海铁路线的“十”字形非均衡格局。改革开放后至1990年代前后,要素的自由流动,促成重大轻工业项目向豫东、豫南等农副产品原材料产地布局,逐渐形成河南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重要支柱、以县(市)聚集区的轻工业布局为依托的区域发展格局。之后,全省被划分为中原城市群地区、黄淮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豫北地区四大板块,中原城市群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十五”至“十四五”期间,逐步形成和完善“一极三圈八轴带”、 “一核四轴四区”空间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和优化河南区域布局,提高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一是打造核心引擎。郑州作为全省发展的龙头,要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增强集聚、裂变、辐射、带动能力,引领郑州都市圈紧密协作、一体发展。二是发挥副中心带动作用。河南的副中心城市是否只有洛阳和南阳两个,需要研究,从河南城镇化实际和均衡发展的需要看,可以考虑培育商丘、驻马店为豫东、豫南地区的副中心城市,发挥副中心城市对豫西、豫西南、豫东、豫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强化多极支撑。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河南区域发展多极支撑不够,要依据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培育壮大一批以省辖市、人口密集的县级市为区域门户城市,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引擎。四是建设韧性城市。要以建设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坚持一流水准,重在体现特色、体现内涵、体现品质,全方位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空间。五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统筹县域产业、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鼓励区域创新,是一篇有待破题的大文章。要像当年鼓励和推动“十八罗汉闹中原”那样,制定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政策措施,打破阻碍要素流动和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充分放权让利,激活经济全局。

    五、 推动优势再造使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上下注重扬优势,巩固提升已有优势,加快培育新的优势,使得河南区位居中的优势、交通互联的优势、农业和粮食生产优势、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等,通过优势再造得以强化和升华。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综合交通、绿色低碳高效能源、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九大重点领域实施了补短板重大项目,成效是明显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要把推动优势再造,使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作为重中之重。一是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河南连接东西、贯通南北,全国“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有5个在这里经过,但过而不驻、流而不聚的问题明显。2020年河南社会物流总额与GDP的比率下降到13.5%,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物流企业没有一家上榜中国物流企业50强和民营物流企业50强。要实施枢纽能级巩固提升行动、物流提质发展行动、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发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集聚效应,加快交通体系、物流枢纽与区域、城市、产业的互动融合,建设交通网络、物流枢纽、关联产业互动融合、协同发展的枢纽经济体系。二是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转变。河南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是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支撑点,但多数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要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提升行动,着力推进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和迭代应用,开展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建,创新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加快完善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深度耦合,提升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整体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中高端。三是推动内需规模优势向供需协同优势转变。河南人口规模大,消费市场空间大,有效投资需求大,但河南投资和消费中省外购进占很大比例,要在遵循法制统一、规则统一的前提下,提高省内配套水平。坚持以市场换产业、换投资、换技术,吸引更多总部经济、制造研发、枢纽基地等好项目、大项目,引领带动河南产业优化升级。  

    六、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尽力释放社会生产力

河南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十大战略中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和制度型开放战略,属于综合性、兜底性、保障性战略,十分重要。河南经济正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亟需实现重点领域改革举措有机衔接、有效贯通,推进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入,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通过同类企业间的横向合并、以产业为基础的专业化整合、跨区域的省市同业资源整合等形式,推动省管企业按照业务板块实施整合重组,提升企业规模实力。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稳妥审慎开展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完善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制度和省域内土地指标交易价款管理办法,扩大交易主体范围。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实施放权赋能改革,赋予县(市)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对赋予县(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行清单式管理,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和运行效果,适时进行动态调整。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推动事业单位职能转变,落实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总体意见,深化事业単位重塑性改革工作,着力解决事业单位“慵懒散小乱”等问题,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推进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2.0版。推动出台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和多式联运五大服务体系升级方案,持续开展首创性、集成性、差异化改革创新,争取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探索建立对标国际的制度创新体系。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大压力测试,重点在新技术、新产业、新场景等领域探索新的规则制度安排。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交易运营(郑州)试点平台,在评估定价、质押融资、交易流动等方面探索创新。促进自贸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有机结合,探索新型监管模式。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以及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的业务创新、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围绕国家赋予的“两体系、一枢纽”(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和服务“一带一路”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定位,推动“空中丝绸之路”提质扩能。强化自贸试验区经验复制推广,加快释放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红利。

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推动全民创新创业

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增多的情况下,中央倡导“四敢”,意义非凡。倡导“四敢”的目的,归拢起来,就是要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需要形成社会共识,各方面拧成一股绳,向着“两个确保”目标奋勇前进。为此,要认真解决干部不敢为问题。除了思想教育,示范带动以外,最重要的是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要按照党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精神,抓住影响干部积极性的关键症结,明确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提供舞台、鼓励作为,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让干部干得开心、拼得安心。要着力解决地方不敢闯的问题。要支持市县镇村创造性工作,强化结果导向,防止过度留痕、过多检查,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强化容错机制,防止问责泛化,支持基层单位围绕中央和省委总体要求进行差别化探索。要努力解决企业不敢干的问题。充分调动市场主体能动性,澄清是非,减少思想上和政策上的杂音和混乱,创造比较确定的、稳定可靠的经营环境,让政策效应走在市场预期前面,以稳定可靠给力的政策预期,引导改善市场主体预期。扎实解决群众不敢首创的问题。由于受前一段一些地方过度防疫、市场收缩等因素影响,不少创业者创新创业激情消退,观望情绪滋长。要营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营商环境,打通政策“直通车”、畅通服务“高速路”,消除群众首创顾虑,推动全民创新创业突破瓶颈,再创辉煌。

八、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防止瞎折腾和重大决策失误

河南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较好,一个重要原因是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是科学的正确的,且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基本做到了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譬如,几届省委都把开放带动作为后发赶超的突破口,紧抓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放松,集中力量打造航空港区、自贸区等战略平台,锲而不舍推进“四条丝路”建设,创新方式加强招商引资,河南作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功能最全内陆省份的地位不断巩固。几届省委都把乡村振兴作为巩固河南农业基础地位的重头戏,高标准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粮食安全,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由“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嬗变。几届省委都十分重视优化区域布局,一手抓龙头带动、做强中心城市,一手抓整体联动、做强县域经济。正是历届省委接续奋斗,在大的方向上保持一致性、连贯性,同时适应新的情况予以丰富、完善和提升,才保证了河南大局稳定、持续向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必须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科学程序,以及制衡和纠错机制,防止随意决策、盲目决策,防止“一个将军一道令,一个和尚一套经”。要把下放权力、鼓励创新,与科学决策、规范决策区分开来。特别要汲取这些年一些地方盲目投资导致政府债务沉重难以为继的教训,防止在区域创新的旗号下过度投资、盲目扩张,不计后果搞政绩工程,把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作为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建立重大投资、重大工程、重大事项的咨询和论证制度。要发挥智库和专业咨询机构的作用,凡属党委政府决策的重大投资、重大工程,必须由权威咨询机构提交可研报告,并建终身追责制度。要发挥人大常委会和政协的作用,凡属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决策,要征求人大、政协的意见。要坚持集体决策,防止和杜绝个人说了算的不良倾向,确保不瞎折腾和防止重大决策失误。

2022年12月16日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