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一个重要判断,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其中,“预期转弱”排在最后,但预期即信心虽是“软指标”,但其影响和传导作用巨大,某种意义上是更要害、更关键、更重要的因素。

又到年末岁首。转弱的预期,是否已经转强、是否能够转强、何时能够转强,是人们不能不关心的。

11月16日、17日,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表明,需求的收缩、供给遭受的冲击,不仅没有缓和,还有加重的趋势。由此可以判定,转弱的预期还没有转强。

11月16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10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3397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5%,但非税收入308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2%,表明各类罚没款在上升;1-10月,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收入中,契税比上年同期下降25.4%;土地增值税比上年同期下降8.3%;1-10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2166亿元,同期下降22.7%。

1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与上月持平;16-24岁、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7.9%、4.7%,均与上月持平;1—10月份,商品房销售额108832亿元,下降26.1%,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2%;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5480亿元,同比下降24.7%;定金及预收款41041亿元,下降33.8%;个人按揭贷款20150亿元,下降24.5%。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3945亿元,同比降8.8%,降幅扩大0.8个百分点。至此,房地产开发投资连续7个月同比呈现负增长态势。

11月17日,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经济运行数据。10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1-10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比前三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的流动性危机更为严峻。有关研究表明,去年,我国海外债发行规模为2682.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0.9%;信托融资规模为5452.7亿元,同比下降40.9%;境内债,民营房企的占比从2020年的62%,下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11%,降幅达51%。

同时,我们也看到,为扭转经济颓势,国家在行动。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台“防疫政策20条”,意在治理“层层加码”,实现精准防控,克服防疫简单化倾向,真正统筹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央行、保监会联合发布“金融16条”,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优化住房监管资金使用办法,帮助优质房企缓解流动性短缺问题。这些被称为住建联手金融机构给房企的“十年未遇大红包”,坊间认为楼市终于熬到了政策拐点。人们期望,金融支持政策落地,能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改善市场预期,加快市场筑底。

省市也在行动。11月17日,河南省省长王凯主持召开全省金融工作座谈会,强调紧盯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金融要素保障,畅通经济金融循环,为经济向稳向好提供有力支撑。要求以扩大信贷总量为抓手,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建筑企业健康发展。

根据过往经验,中央和省市还会动用工具箱里的其他工具,出台更多稳经济、稳预期、稳增长、稳民心的政策举措,推动整个经济触底反弹,力争年底有好一点的经济运行成效。这就使得人们对预期尽快转强,以及供需两端情况的好转重燃希望。但也要注意到,“金融16条”等利好政策主要聚焦供给侧,对需求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也是市场未见回暖的重要原因。因此,下一步国家支持政策应在需求侧发力,如差别化信贷、限购政策优化等,唯有如此,方能挽救岌岌可危的房地产业。

总的看,转弱的预期有望转强。说“有望”,是指各级政府阻击经济下行的态度鲜明,政策指向已见端倪,某些方面已显示其作用。但实现预期真正转强,还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防疫“层层加码”专项治理能否真正见效。防疫成了“国之大者”,民众的理解和配合毋容置疑,但过度防控导致百业萧条,不少地方经济陷入停滞,个别地区社会生活已经失序,大量底层群众生活艰难,是基本的事实。对防疫的恐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未来生活的失望,是影响民众、企业、社会预期的首要因素,能否在这个问题上有突破性调整,是关乎全社会重拾信心的首要问题。

二是就业状况和居民收入能否有大的改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就业数据是16-24岁、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7.9%、4.7%。但直观的感觉和实际情况似乎更为严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2021年全国各类市场主体累计注销1323.8万户,其中有多少是非正常因素注销不得而知。但抗疫三年,太多太多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被迫关门倒闭,是肉眼可见的。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这是直接影响人们预期的核心要素。

三是社会消费能力和水平能否有大的提升。去年以来,各地促销费甚至刺激消费的举措不断,成效是有的,但人们无力消费、不愿消费、不敢消费的情况不可能改变。消费不振是表象,根子在于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以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只有经济逐步恢复正常,逐步带动就业扩大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才有可能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四是房地产行业能否尽快走出低谷。房地产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链条长、牵涉面广。如上所述,近期房地产政策侧重点在供给侧,主要防范优质房企再发生债务风险,托底保交楼。受政策风向转变,出险房企债务展期已有实际进展,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约有40家房企完成债券展期,总金额约为1505.3亿元。但市场反映冷淡,销售仍未明显好转,需要国家在需求侧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五是经济发展环境能否持续好转和优化。包括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如何有效增长,企业家群体如何保持创业热情和活力,社会环境和氛围如何更有利于发展而不是躺平,我国的内外政策如何更有利于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目标达成,还有政府的调控政策是否能够见底见效。这些,均会对市场主体预期包括经济预期、行业预期、收入预期等产生直接的影响。

本文的结论是,实现预期由弱转强,有希望,有难度,有挑战,关键在于我们不能丧失信心,我们也没有理由丧失信心。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勇毅前行,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增强对美好生活的预期和向往,迎来拨云见日、信心满满、欢天喜地的那一刻。

2022年11月18日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