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囊是曹操的,羽扇是周瑜的,火攻是黄盖的……除去虚构,诸葛亮还下剩什么(四)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

刘表死后,刘琮在蔡氏、蔡瑁、张允等人的支持下,接了刘表的班,但还没有等到屁股坐热乎,来势汹汹的曹操就逼到了家门口。刘琮身边的人都纷纷游说他选择投降曹操。

是降是反大讨论

刘琮虽无雄才大略,但他起码知道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想咋玩就咋玩,一旦投降了曹操,虽然也会给个官儿干,但肯定不能随心所欲了啊,所以很不甘心把老爹创下的一片基业拱手让给曹操。

他对主张投降的蒯越、傅巽等人说:“我与各位一起拥有整个楚国的地盘,既保住了先君开创的事业,也可以借此观望天下的局势,难道这样做不行吗?”

傅巽是个有名的评论家,说起道理来自然是一套一套的。他以教训的口气对刘琮说:“我们是选择反叛还是选择归顺,不是按我们的意志行事,更不是我们几个想要投降,而是遵循原则办事的。一个强大,一个弱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有形势所确定的。我们现在如果以人臣的身份,去同曹操代表的天子的意志进行对抗,这就是悖逆之道啊;我们仅仅凭借刚刚创立的一片楚地基业,去抵挡一个中央大国的行动,那一定是危险的;您要认为刘备与曹操不共戴天,为了这么人就与曹公为敌,那更是不值得的。我们分析的这个三方面都是自身的短处,所以结论是,想以此抵挡王师的兵锋,这是一条自取灭亡的道路。我问将军与刘备相比,您估计如何?”

刘琮说:“那我不如他。”

傅巽接着说:“如果凭借刘备的能力都不足以抵挡曹操,那么即使拥有整个楚地也不能保住自己。要是刘备能足以抵挡曹操,那么请问,刘备还会在您手下当差吗?到时这个荆州是不是属于刘备的呢?希望将军不要再怀疑我们选择投降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要再犹豫不决了。”

主张投降的傅巽和蒯越,在荆州的文官阵营里,也算是数一数二的能人了。蒯越时任章陵郡太守,傅巽时任东曹掾。傅巽以“识人”而称能,蒯越以“料事”而出名。这样的两张嘴加起来劝降,岂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刘琮能抵抗得了的。

蒯越手握荆州军政实权,傅巽又是主要幕僚。而刘琮自幼锦衣玉食,在宠溺中长大,文武皆无,又懦弱无能,更谈不上拥有高明的主见,一番争论下来,他认为蒯越和傅巽二人的观点也很有道理。再看他身边的蔡氏、蔡瑁、张允之流,搞内讧可以,遇到这种阵势,也没了主张,既是有了主意,也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盘。

刘琮不得已投降曹操

刘琮经过反复权衡,无奈之下,决定降曹。他背着刘备,派密使偷偷北上新野,主动联络曹操,表示愿以全荆州之地归降。

就这样,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荆州。曹操曾创造过一句名言,大多数人只知道它的前半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而不知它的后半句“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景升是刘表的字,看来刘琮在曹操眼里真是如猪狗一般。

曹操还有一句话也很有意思,那就是“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异度就是蒯越的字。当年他和袁绍同为西园八校尉时,与蒯越同朝为官,曹操领教过蒯越的才干。蒯越曾多次劝说大将军何进尽快对太监们赶尽杀绝,但当蒯越看到杀猪出身的何进犹豫不决时,就断定何进一定失败,于是趁机申请外放。后来果如其言,而蒯越则聪明地躲过一劫。这句话体现了曹操广纳人才的胸怀。

当刘琮办妥投降之事后,曹操的大军也已开到了宛城,此时正屯驻樊城的刘备竟然一无所知,连号称能掐会算的诸葛亮也浑然不知。

当刘备察觉到不对劲时,就派人赶到荆州治所襄阳质问刘琮,刘琮这才派属官宋忠到樊城向刘备传达了降曹的决意。

刘备一生多是一副谦卑的形象,总共也没有发过几次飙,而这次真的是愤怒至极,拔出佩刀指着宋忠大骂:“你们这些人怎么能这样办事啊,为何不早些告诉我,如今已大祸临头了才说,是不是太过分了?”

本以为刘备要砍了宋忠,但刘备还是克制住了愤怒的情绪,晃了晃手中的佩刀,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蔑视地说:“如今即使砍下你的狗头,也不足以解我心中的愤怒,而且,我身为大丈夫,耻于在临别之时还杀你们这些人!”

诸葛亮提议攻刘琮据荆州

事不宜迟,刘备匆匆率军自樊城南撤江陵。途经襄阳时,诸葛亮对刘备说,刘琮如此怯懦,居然将襄阳重镇拱手献给曹操,现在不如拿下刘琮,荆州可得。

刘备对诸葛亮的提议,几乎不过大脑就给予拒绝。他给出的理由是他“不忍心”这么做。

《汉魏春秋》的说法更丰富一些:“刘荆州(即刘表)临亡,托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

诸葛亮再无他言。刘备经过城楼下,停下马,呼喊刘琮的名字。刘琮以为刘备来兴师问罪,恐惧得一下子瘫倒在地。荆州的许多不愿意降曹的官民都跟随着刘备,一道南下江陵。

不仅如此,《典略》上还记载,刘备在军情如此紧急时,还特地到襄阳城郊祭祀刘表之墓,涕泗横流一番,方挥泪而去。

写到这里,不禁驻笔思索:当初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明确向他提出先占领荆州、后图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如今刘备已晃荡了半生,竟连一块立足之地都没有,只得颠沛流离,仰人鼻息。如今诸葛亮提出袭襄阳,据荆州,实现战略布署的第一步就在眼前,刘备却断然拒绝,这到底是几个意思呢?

对于刘备的拒绝理由,咋一听有道理,也没法反驳,因为涉及到仁义道德,涉及信守承诺。但要是仔细琢磨,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当初刘表临死托孤不假,那是让刘备辅佐刘琮治理荆州,而此时刘琮却先违背了他老子的遗愿,把他好不容易经营的基业拱手让给曹操,而且事先还故意瞒着刘备,这明显是刘琮不忠不孝、数典忘祖在前,背信弃义、阴险狡诈在先,现在收拾了他正是为刘表清除孽障,正是完成托孤使命的绝好机会,反而放弃荆州才是违背刘表的心愿啊。

说到这里,历史上还有一段插曲,我一定要在这里交代一下:刘表在病危期间,刘表就想把荆州托付与刘备,而刘备推脱不应。此事虽然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没有记载,但在《英雄记》和《魏书》中都有明确记载。且裴松之引注三国志时,也照录了这两部书的说法。原文如下:

《英雄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

《魏书》: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如果把刘表病重时“讬国於备”、病危时“托我以遗孤”和刘琮私自投降三者结合起来分析,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灭了刘琮,占据襄阳以拒抗曹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刘备应该是心知肚明的,那么他仍然毫不犹豫地拒绝诸葛亮的建议,到底是基于怎样的考量呢?诸葛亮眼着坐失良机,为什么不据理力争呢?

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刘备不忍趁人之危一说,那只是表象而已。下面我们就脑洞大开地分析分析。

刘备拒绝的真正原因

我们先看裴松之对此问题的思考。裴松之在引注刘表病重时把荆州托付刘备一事时,特意加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刘表和他夫人蔡氏都偏爱刘琮,宁肯废掉嫡长子刘琦而立庶子刘琮,这是早就谋定已久的事情,怎么可能到临终时,无缘无故地把荆州让给刘备呢?刘表说的这番话一定不是他的心理话啊!

我接着裴松之的思路继续剖析刘备当时的心态和顾虑。刘备心里明白,当初刘表之所以收留他,那是出于想利用刘备抵抗曹操的目的,有意将刘备安置在荆州北部最前哨的一个新野小县。兵不过千,将无非关张赵,一直限制在一个绝对可控的范围之内,直到刘备得到了诸葛亮,刘表才意识到刘备的实力将得到快度提升,他为此感到不安,因此在其病重期间,假装出让荆州,那只是一种试探。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备同样也不是真心拒绝刘表,在他的心中一直都盼望有一天能占有荆州,只不过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罢了。

除了信任不信任,忍心不忍心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军事问题。面对曹操的大兵压境,其实不光是刘琮和那帮投降派感到害怕,刘备同样害怕,心里根本没有战胜曹操的底气。

刘备很清楚,他即使降服了刘琮,暂时拥有了荆州,就像傅巽说的那样,最终也抵挡不住数十万曹军的猛烈进攻。纵然荆州地界上,除了跟随自己的关羽、张飞、赵云之外,还有文聘、黄忠、蔡瑁、张允等,但缺乏一个能统揽全局的具有实战经验的大将。如果硬拼的话,将意味着鱼死网破,说不定连抽身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刘备决定暂时放弃荆州,先逃至他处,以保存实力,寻机东山再起的机会,其实是当时的最佳选择。当然,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不是没有,但那就是一场豪赌,过多的是看天意。

而对诸葛亮来说,他初来乍到,在刘备眼里仍然还是个晚辈,还没有机会施展出自己的才能,他和刘备之间还处于磨合期,根本没有达到言听计从的地步。当然已身经百战的刘备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根本抉择上,也不会轻易相信和采纳诸葛亮的建议。

诸葛亮更明白,刘备本来就是要走和曹操不一样的路子,曹操奸诈残忍,他就要仁义温和。既然刘备拒绝取代刘琮占据荆州,他也清楚确实时机不够成熟,就顺水推舟,不再刻意争取。

既然要失掉荆州,那就不能再失掉民心,所以,诸葛亮接下来就默契地配合刘备表演一番军民不离不弃、感天动地的大戏。然而这场大戏却给大耳朵刘备带来了终身荣誉。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下期。


作者简介:李瑞青,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居郑州。从事传媒、教育工作,同时涉猎文史、书法研究。著有《写活历史人物》等五部读书笔记;《雾太阳》《猎城》等七部中长篇小说。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