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郑州闹水荒,原有常庄、尖岗和在西郊的郑州自来水厂,已不能满足城市近百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1990年,孟华编剧、张惠民导演,沈力主持人,我为制片,摄相工学院张、农学院赵,机械所王虎岩。拍出了文化专题《非是流水不多情》,反映王辉主郑解决水荒的事迹。张导恵民我们拍了大河村遗址、𠨑山三级提灌站,到郑州印染厂拍废水处理,柿园水厂拍清池,一个好玩的镜头:一工人在另一工人后背上拍了两个泥巴掌)。
王辉下令:所有工矿企业必须自挖深井,供工业用水,1970年7月2日正式在𠨑山脚下挖贮水池,建三级提灌站。开始挖池,建站里市里斗批改下放到郊区的干部几十人,领头人叫王仁民,后调市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引黄河水进市,不仅要三级提升,还要修几十公里的水泥渡槽,这才能到达陈五寨那条宽大的水沟。开工,市生产指挥部财贸组预算1000万元,省里只给200万,王辉搞“民办公助”,老百姓修渠,每天每人补助5角饭钱,不给工钱,照样积极性很高。古荥、石佛、沟赵、祭城、柳林、南曹、须水10多个公社的数千农民,加上部队参建,最多时有4万多人。
图源:网络
王辉亲自召开西郊大企业如二砂、国棉一、三、四、五、六厂,工程、水工厂,要他们分片包干修渠“三自方针”:这叫“公办”:自出资金、自出人物力、自在渠上署名工矿名。我们拍了二砂,国棉厂的署名。工地还办起小报《邙山宏图》,以鼓舞士气。历经一年,总花费750万三级提灌站建成,它将东流黄河水提升到20公里的干渠汇入西郊柿园陈五寨大坑。王辉又命市革委办事组钱治新(军代表)召集秘书组魏玺英、杨芝芳、刘晏普为引来黄河水大坑取个漂亮的名子,我当时在调研组,组长田野。一天,秘书组组长魏玺英来找我,递我一支烟,说:你喜欢文学,给引来黄河水的坑取个名儿,我:秘书都起了没?魏:叫坑不好听,在西郊你叫西湖吧,人家杭州不高兴,我:叫西流湖呗!魏:中,有文学味,按西流湖这个名报司令员!

富海说郑
郑州知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