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心智障碍儿童以沟通障碍、感知觉异常为核心特点,常伴随刻板行为、兴趣狭窄、语言、智力发育落后等问题,其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往往需要至少一位家长全天候陪伴照顾,造成家长不能工作,容易产生因残致贫现象,同时长期的康复和照护为照顾者及其家庭成员造成了巨大身体和心理压力,表现出焦虑、消极等负面情绪,进而容易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等待不寂寞”心智障碍儿童家庭关爱计划是金水区民政局2021年购买残疾儿童家庭增能项目的子项目之一,项目周期为一年(从2021年7月5日至2022年7月4日)。本计划以康复机构中在训的0-14岁心智障碍儿童家长为主要服务对象,旨在通过专业社工服务提高惠残福利政策的知晓率,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提升家长抚育、照顾残障服务对象的能力、搭建家长支持网络、减轻家属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协助心智障碍儿童及其家庭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促进其走出家门、参与公共文化生活、融入社会。

服务设计

在前期调研和观察中发现,对于正在康复中的心智障碍儿童家庭,多数需要家长每日按时带着孩子来到康复机构中,在等待康复课程开始和孩子康复过程中,家长们有的发呆、有的看手机、打游戏,而同时,家长们又有经济支持、政策知晓、康复知识和技巧提升、心理支持和减压、心智障碍儿童生活技能提升、社会融入等需求,于是设计了“等待不寂寞”心智障碍儿童家庭关爱计划,通过在家长等待期间开展服务,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具体内容如下:

1、经济支持库

以链接社会爱心经济资源及引入自由就业项目两种形式,让心智障碍儿童家庭得到短期和长期的经济支持,缓解经济压力。

2、信息暖心桥

以惠残政策宣传、助残公益服务信息共享为主要服务内容,满足服务对象了解政策、维护合法权益的需求。

3、家庭成长营

以家长康复知识和技巧提升、家长减压服务、心智障碍儿童生活技能提升、兴趣培养、社会融入等为主要服务内容,满足服务对象居家康复、校家衔接的需求。

4、家长俱乐部

以营造家庭互助自助氛围、培育互助自助组织为主要服务内容,搭建心智障碍儿童家庭之间的政策和服务信息分享(教育、入学、公益服务等)、心理情绪支持、照顾经验交流、家庭相互帮助、家长兴趣娱乐等互助平台,促进心智障碍儿童家庭之间的沟通和支持,完善支持网络,同时释放家长压力。

5、服务研究所

以社会工作介入心智障碍儿童康复服务标准化以及倡导、探索心智障碍儿童托养服务为主要内容,为心智障碍儿童的康复社工服务积累经验。

服务开展

1、经济支持库

(1)链接和发放社会爱心资源

项目组广泛合作、积极链接社会爱心资源,共为服务对象链接和发放物资10批,价值34.95万元。

(2)引入自由就业项目

在直接链接资源发放的同时,项目也与社会爱心企业积极合作,多次尝试寻求自由就业机会,目前尝试开展了瓦楞纸材料包分拣、发卡制作和花艺花桶制作。

2、信息暖心桥

项目汇总整理残疾儿童相关政策,制作《金水区残疾儿童政策解读》PPT和电子书进行传播,在康复机构中开展政策宣传活动2场,提供政策服务72人次,同时,项目通过微信群等途径发布助残公益信息60余条。

3、家庭成长营

(1)家长康复技能提升方面

为了提升家长康复知识和技能,促进心智障碍儿童家庭之间的交流、展示居家康复成果,开展“星儿”公益“云课堂”居家康复技能线上小组、线上康复经验交流互助小组、“表达与情绪”康复技能提升小组,鼓励家长之间相互激励、相互支持。

(2)儿童生活技能提升方面

为改变家长对儿童生活事物大包大揽的错误思维和习惯,提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项目组织星宝贝生活技能学习小组、“我是生活全能手”心智障碍儿童迎六一生活技能大赛,提高了家庭对孩子自理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家长为儿童提供生活化的家庭康复环境,减轻了心智障碍儿童家长压力。

(3)亲子、家庭社会融入方面

为促进亲子互动和残疾儿童社会融入,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营造关爱支持残疾儿童家庭的社会氛围,项目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亲子创意手印画、“星绘”我的祖国创意绘画大赛、心智障碍儿童校家互动联欢会、“点亮星空 拥抱世界”社会融入系列活动,促进了残疾儿童的社会融入能力提升。

4、家长俱乐部

项目链接河南今日头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捐赠图书1200册,成立图书角;开展“冬至一家亲”特殊儿童家庭守望互助活动、“念传统元宵,思心意康达”元宵节活动、“情系端午 爱满星间”端午节送祝福活动3场,开展“同心鼓 同鼓舞”星家长支持小组、芽菜种植生命教育小组。通过轻松愉悦的亲子活动和节日主题活动,缓解家长的照顾压力,为家长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满足其情感支持需要,促进特殊儿童家长之间、家长与特教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支持互助。

5、服务研究所

完成《心智障碍儿童康复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指引》初稿。针对心智障碍儿童家庭在儿童照护、托养服务方面的需求,项目组研发了“心智障碍儿童家庭资源中心”项目,囊括心智障儿童照顾(托养)、康复、家长培训和就业等服务。项目已入孵市孵化基地首批社会企业项目,并参加了“郑公益”优秀项目品牌推介计划的线上项目路演。

服务成效与社会影响

1、服务成效

(1)给予服务对象一定经济支持

项目组广泛合作、积极链接社会爱心资源,共为服务对象链接和发放物资10批,价值34.95万元;引入护童行动服务资金15332.9元;同时积极引入自由职业项目,提供就业机会和平台的同时,重塑服务对象信心,增加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和支持。

(2)提升惠残政策知晓率

项目经过咨询、汇总残疾儿童近10项相关政策,将适用对象、标准、申请材料要求、咨询方式等纳入其中,形成了残疾儿童政策PPT和电子书籍,提供了72人次的政策咨询,较好的提升了惠残政策的知晓率。

(3)提升家长的残障儿童康复知识和技巧

线上康复经验交流互助小组促进了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展示了孩子居家康复训练成果。项目服务有效提升了家长的居家康复知识和技巧,服务目标达成。

(4)提升儿童自理能力和社会融合

项目开展了“周末爱星公益课堂”星宝贝生活技能学习小组及“六一”生活技能大赛,服务对象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了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点亮星空,拥抱世界”社会融入系列活动,通过超市购物、观影等生活化的场景,较好的提升了儿童的自理能力,促进了社会融合。

(5)发挥家长自身优势形成互助自助氛围

通过“图书角”、兴趣娱乐活动及非洲鼓家长支持小组等,为家长提供相互交流和支持的平台,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的雏形,家长之间互助自助氛围日益浓烈。

(6)建立服务标准开展政策指导

完成了《心智障碍儿童康复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指引》初稿。形成了“心智障碍儿童家庭资源中心”社会企业项目。“心智障碍儿童家庭资源中心”社会企业项目,在市孵化基地的安排下,参与了线上项目路演活动,为心智障碍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路径做出有益探索。

2、社会影响

项目共得到公共媒体报道8篇,其中省级媒体4篇,市级媒体4篇;项目执行期间发表专业服务案例2篇;获得服务对象认可和赞扬。

总结反思

1、完善的服务从上到下完善机制

对心智障碍儿童服务的完善,需要政策的支持、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和配合,也需要各服务主体之间的联动、互相支持和合作。项目一年间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还需要从上到下完善相关机制。

2、不断创新是项目可持续性的保障

政府购买服务有诸多益处,但也受到资金、理念等一定的限制,项目想要持续开展,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创新,引入多种资源,相互弥补各方的不足,发挥自身的长处。

(文章来源: 郑州市社会工作培育孵化暨社会创新发展基地 供稿)

(注:本文归原创者版权所有,未经版权人同意,擅自使用属侵权行为,转载请注明出处,使用需联系郑州市馨家苑公益发展中心。微信搜索“绿城治理研创社”获得更多内容。)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